| 
 新書推薦: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265
 
  《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售價:HK$ 
			500
 
  《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售價:HK$ 
			398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347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296
 
  《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第二辑 套装全4册 波兰国家版 原版引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推荐用书
			》
 售價:HK$ 
			1173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HK$ 
			1219
 
  《 
			成人口腔正畸学 第2版
			》
 售價:HK$ 
			3050
 
 
 | 
         
          | 編輯推薦: |   
          | 1.*授权 本书是市场上贾樟柯艺术中心*授权对首届吕梁文学季进行全面记录的文字版本图书。
 2.大家云集,探讨话题极具深度。
 首届吕梁文学季,欧阳江河为文学总监、余华为文学顾问,60多位文学大家齐聚现场。每场活动所探讨的关于乡村、关于写作的话题极其深刻。
 (1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5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10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3.内容全面丰富。
 贾樟柯、欧阳江河倾情作序。本书做到了尽可能全面、直观地展示这次吕梁文学季的每次活动。
 4.莫言研讨会莫言题词
 本书对莫言研讨会:获奖之后的莫言全面记录,这是莫言获诺奖之后少有的一次文学研讨会。
 5.装帧精美。
 书名UV起鼓印刷,另附精美图册,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吕梁文学季是在乡村举办的为数不多的当代文学活动。
 首届吕梁文学季活动的丰富程度、话题深度与学术厚度均为国内少有。8 天时间、共35 场文学艺术活动的节目构成,引发行业内外瞩目。
 本届文学季还设立吕梁文学奖和马烽文学奖两大文学奖项。设立年度作家奖、
 年度小说奖、年度非虚构作品奖、年度诗歌奖、年度山西作家奖。其中吕梁文学奖年度作家奖奖金为20 万元人民币,其余荣
 |  
         
          | 內容簡介: |   
          | 吕梁文学季由贾樟柯艺术中心发起创办,由诗人欧阳江河担任文学总监,是汇集众多作家、出版人及文学爱好者的盛大文学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吕梁文学季围绕特定主题,于村庄中举行包括大家演讲、学术对话、校园日、写作工作坊、朗读会及电影交流放映、艺术展览、图书市集在内的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 首届吕梁文学季于2019 年5 月9 日至5 月16 日成功举办,主题为从乡村出发的写作,期间莫言、余华、苏童、阿来、西川、叶兆言等文学大家汇聚乡村。吕梁文学季致力于将文学与阅读氛围带入大众乡居生活,让文学大家为山西读者提供阅读指导和服务;倡导写作永不停止,希望能够扎根乡村大地,成为中国土地上的一粒文化种子。
 《从乡村出发的写作》这本书为2019首届吕梁文学季的全记录。该书主要是将文学季活动的五部分,即大家演讲学术对话校园日莫言研讨会获奖情况以文字形式集结成书,另附现场图片。在对此次文学季活动进行全景记录的同时,使读者全面、真实地去感触此次文学活动。
 |  
         
          | 關於作者: |   
          | 欧阳江河 (1956 ) 
 诗人,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创作实践深具当代特征,在同时代人中产生了广泛的、持续的影响,
 被视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应邀赴全球五十多所大学及文学中心讲学、朗诵。其诗作被译成英语、
 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意大利语等十多种语言。
 
 出版作品
 
 中文诗集
 《谁去谁留》 《如此博学的饥饿》
 《大是大非》 《长诗集》等
 
 外文诗集
 德语《玻璃工厂》 《快餐馆》 《凤凰》
 英语《重影》 《凤凰》
 法语《傍晚穿过广场》
 阿拉伯语《埃及行星》
 西班牙语《谁去谁留》
 
 随笔集
 《站在虚构这边》
 
 获奖经历
 2010 年,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歌奖
 2016 年,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
 2016 年,英国剑桥大学诗歌银叶奖
 |  
         
          | 目錄: |   
          | 【大家演讲】 格非:乡村的消失意味着什么?  004
 阿来:乡村重建与士绅传统  026
 西川:前现代诗歌写作与现代诗歌写作  042
 叶兆言:废墟上的怀旧  060
 苏童:我的乡村,我的街道  076
 李敬泽:自吕梁而下  092
 
 【学术对话】
 作为叙事与行动的乡村  105
 地方经验与文学想象  129
 当代诗歌中的乡村镜像  149
 乡村书写中的女性视角  169
 获奖者对话  197
 【校园日】
 西川:我们如何读唐诗  207
 叶兆言:怎么写作文  229
 贾樟柯:穿越乡村的时间  253
 
 【莫言研讨会】
 诺奖之后的莫言  272
 
 首届吕梁文学季获奖名单  303
 首届吕梁文学季荣誉得主说  304
 首届吕梁文学季组委会  306
 首届吕梁文学季顾问团  308
 
 他们心目中的乡村  310
 
 
 文摘
 乡村的消失意味着什么?
 时 间 | 2019 年5 月9 日14:00 16:00
 地 点 | 贾家庄贾樟柯艺术中心广场
 演讲人 | 格 非
 
 前言读写于我
 
 
 
 从乡村出发的写作
 欧阳江河
 
 之所以将首届吕梁文学季的主题确定为从乡村出发的写作,是基于三个层面的考虑。读写于我
 贾樟柯
 
 在我上小学的前一年,当语文老师的父亲开始教我背唐诗,这可以算作我最早的阅读经验。我最初并不通晓诗里的含义,只是靠音律和节奏来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慢慢能够理解这些诗中的古意。之后我才了解到,小时候背诵的那些唐诗,竟然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山西诗人之手,这让我感慨。唐代在当下的山西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沧海桑田,最终留下来的,是这些诗句。它们永恒,具有穿越时间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古诗,也能够映衬此刻的感受,这是文学的魔力,这是文学不老的见证。
 父亲是教语文的,但家里的书并不是很多,大多是古典文学。我最初读到的是《西游记》和《水浒传》。识字多了一点,也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文学热的时候,我开始接触当代文学。那个年代,即使是一个工厂的阅览室,也都会有《当代》《收获》《十月》这样的杂志。每个年代都有一两部小说,让我们瞬间成长。读每一篇小说、每一首诗,都像是认识一位智慧的人。他们启发我,感动我,让我变得丰富。
 作家、诗人是一些通灵的人,他们能穿过社会迷雾,洞察灵魂深处。常听到有人说,今天的文学已经衰落了。但对我来说,看到现代出版物的数量,持续地阅读当代文学,就会发现中国文学的创造力一直旺盛,衰落的是我们透过文学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热情。现在媒介多、信息多、娱乐方法多,文学不再是大众唯一的关注焦点。因此,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我们想透过一个文学季,让人们重新亲近文学,享受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职业,我做电影,有人做医生,有人是工程师,有人做工人,有人是农民。但是,唯独文字和文学才是我们看家的本领:阅读使我们不至于愚笨,写作使我们不至于沉默。
 
 
 
 
 从乡村出发的写作
 欧阳江河
 
 之所以将首届吕梁文学季的主题确定为从乡村出发的写作,是基于三个层面的考虑。
 第一个层面是乡村。一方面,它是吕梁大地上一个真实的处所,一个具体的、小小的地方:汾阳贾家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泛指,和劳动、和我们的存在方式、和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传承相关,和童年经验、底层经验、祖辈脉络相关。
 第二个层面是乡村跟文学写作的深度联系。哪怕写作已经从农耕时代推进到了当代,从乡村走向了城市、走向了世界,从简朴清贫走向了高科技、高消费,走向了当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压力、焦虑与不确定,哪怕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的写作,依然跟乡村有着深不可测的、本源的、心灵的和隐喻上的联系。这个联系,不仅和往事、怀旧、乡愁有关,也为写作的当代性、日常性提供了一份现场的、活生生的见证。不仅写作通过乡村回溯过去、回溯童年和初心,写作也通过与乡村的联系看待当下和未来、看待自我与世界的复杂关联。写作和乡村,两相对看,能彼此看入深处的镜像,写作者能从中认出自己。这样一种目光,既是往事回溯的历史眼光,也是当下的眼光,甚至是含有未来考古学意味的眼光。
 第三个层面,乡村不光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劳动和养育,同时也是一个理念、一个象征和寄寓。乡村不仅被我们居住过、生活过,也被文学书写过、被电影拍过、在歌里被唱过。写作本身,反过来深深影响了作为理念、作为心灵沉淀的乡村。换句话说,不仅乡村的现实是什么,文学就写什么,这个决定论也可以奇迹般反转过来,文学怎么写,乡村或许就会怎么变。人写得有多深,就能活得多深。乡村作为一种写作理念,它对我们的召唤里面,包含着这样一种成分:我们写下的东西,不仅是我们已经是的样子,也包含了我们还不是、但正在变成的样子,其中包含了改变和塑造,可能性与创造性。
 这三个层面的元素,汇集成我们称之为原点的乡村,文学的原乡,那样一种起源和初心。乡村关乎文学,关乎人心,关乎我们的栖居和处所。即使乡村已转换到大城市,投射到未来,但写作深处被照耀过、疼痛过、感恩过的那个乡村,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不管写作与阅读变成什么样子,乡村也依然是出发的地方。
 中国的文明说到底是一个乡土文明。我们提出从乡村出发,就是要回到写作的这个原点,就是要认识到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乡村和文学的相互认出和相互塑造,构成了某种特有的滋味和魅力,构成了一粒种子:大地上的一个逗点,春风中的一个逗点,李白《上阳台帖》书迹里的一个墨点。
 种子落地,农作物生长,词语也生长。让我们一起见证这盛大的丰收吧。
 欢迎来到贾家庄。
 |  
         
          | 內容試閱: |   
          | 读写于我 贾樟柯
 
 在我上小学的前一年,当语文老师的父亲开始教我背唐诗,这可以算作我最早的阅读经验。我最初并不通晓诗里的含义,只是靠音律和节奏来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慢慢能够理解这些诗中的古意。之后我才了解到,小时候背诵的那些唐诗,竟然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山西诗人之手,这让我感慨。唐代在当下的山西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沧海桑田,最终留下来的,是这些诗句。它们永恒,具有穿越时间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古诗,也能够映衬此刻的感受,这是文学的魔力,这是文学不老的见证。
 父亲是教语文的,但家里的书并不是很多,大多是古典文学。我最初读到的是《西游记》和《水浒传》。识字多了一点,也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文学热的时候,我开始接触当代文学。那个年代,即使是一个工厂的阅览室,也都会有《当代》《收获》《十月》这样的杂志。每个年代都有一两部小说,让我们瞬间成长。读每一篇小说、每一首诗,都像是认识一位智慧的人。他们启发我,感动我,让我变得丰富。
 作家、诗人是一些通灵的人,他们能穿过社会迷雾,洞察灵魂深处。常听到有人说,今天的文学已经衰落了。但对我来说,看到现代出版物的数量,持续地阅读当代文学,就会发现中国文学的创造力一直旺盛,衰落的是我们透过文学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热情。现在媒介多、信息多、娱乐方法多,文学不再是大众唯一的关注焦点。因此,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我们想透过一个文学季,让人们重新亲近文学,享受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职业,我做电影,有人做医生,有人是工程师,有人做工人,有人是农民。但是,唯独文字和文学才是我们看家的本领:阅读使我们不至于愚笨,写作使我们不至于沉默。
 
 
 
 
 从乡村出发的写作
 欧阳江河
 
 之所以将首届吕梁文学季的主题确定为从乡村出发的写作,是基于三个层面的考虑。
 第一个层面是乡村。一方面,它是吕梁大地上一个真实的处所,一个具体的、小小的地方:汾阳贾家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泛指,和劳动、和我们的存在方式、和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传承相关,和童年经验、底层经验、祖辈脉络相关。
 第二个层面是乡村跟文学写作的深度联系。哪怕写作已经从农耕时代推进到了当代,从乡村走向了城市、走向了世界,从简朴清贫走向了高科技、高消费,走向了当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压力、焦虑与不确定,哪怕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的写作,依然跟乡村有着深不可测的、本源的、心灵的和隐喻上的联系。这个联系,不仅和往事、怀旧、乡愁有关,也为写作的当代性、日常性提供了一份现场的、活生生的见证。不仅写作通过乡村回溯过去、回溯童年和初心,写作也通过与乡村的联系看待当下和未来、看待自我与世界的复杂关联。写作和乡村,两相对看,能彼此看入深处的镜像,写作者能从中认出自己。这样一种目光,既是往事回溯的历史眼光,也是当下的眼光,甚至是含有未来考古学意味的眼光。
 第三个层面,乡村不光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劳动和养育,同时也是一个理念、一个象征和寄寓。乡村不仅被我们居住过、生活过,也被文学书写过、被电影拍过、在歌里被唱过。写作本身,反过来深深影响了作为理念、作为心灵沉淀的乡村。换句话说,不仅乡村的现实是什么,文学就写什么,这个决定论也可以奇迹般反转过来,文学怎么写,乡村或许就会怎么变。人写得有多深,就能活得多深。乡村作为一种写作理念,它对我们的召唤里面,包含着这样一种成分:我们写下的东西,不仅是我们已经是的样子,也包含了我们还不是、但正在变成的样子,其中包含了改变和塑造,可能性与创造性。
 这三个层面的元素,汇集成我们称之为原点的乡村,文学的原乡,那样一种起源和初心。乡村关乎文学,关乎人心,关乎我们的栖居和处所。即使乡村已转换到大城市,投射到未来,但写作深处被照耀过、疼痛过、感恩过的那个乡村,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不管写作与阅读变成什么样子,乡村也依然是出发的地方。
 中国的文明说到底是一个乡土文明。我们提出从乡村出发,就是要回到写作的这个原点,就是要认识到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乡村和文学的相互认出和相互塑造,构成了某种特有的滋味和魅力,构成了一粒种子:大地上的一个逗点,春风中的一个逗点,李白《上阳台帖》书迹里的一个墨点。
 种子落地,农作物生长,词语也生长。让我们一起见证这盛大的丰收吧。
 欢迎来到贾家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