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DK草药大百科
			》  售價:HK$ 
			1367
			  
			《 
			甲骨文丛书·英国人在印度:三百年社会史
			》  售價:HK$ 
			806
			  
			《 
			唯美手编.17,绚丽的春夏毛衫
			》  售價:HK$ 
			250
			  
			《 
			朱可夫回忆录:艰难的胜利
			》  售價:HK$ 
			653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1010
			  
			《 
			积弊:清朝的中叶困境与周期感知(一部政治思想史力作,反思传统时代的王朝周期)
			》  售價:HK$ 
			403
			  
			《 
			江河回望:中国文化与人生价值  许倬云 著 许先生最后的凝望与嘱托 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内核
			》  售價:HK$ 
			398
			  
			《 
			从概念到思维——写给法科新生的12堂法学导读课
			》  售價:HK$ 
			347
			  
			 
     
      
      
         
          編輯推薦: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2020》是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系列的第8部。鉴于其学术价值,该系列报告在全国首届研究生教育研究成果评奖的300多项成果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该报告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持研发,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担任主编,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执行副主编周文辉担任副主编,团队成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编研力量精干,内容专业、参考性强,值得阅读和收藏。编研组与时俱进,坚持改进,使报告在数据说话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从招生规模、就业质量、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导师队伍、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与来华留学生6方面的数据分析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调查对象增加到近11万名研究生,使满意度数据更具说服力;首次评选了109所高校进入中国研究生院百强,首次发布了15个国家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指数。另外,坚持遴选研究生教育质量事件、单位和人物,使研究生教育质量呈现具象化;编录了研究生教育质量要事志,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要事一览无余。
           
         
      
      
      
      
      
         
          內容簡介: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 2020》是具有研究性质的、聚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年度报告。报告坚持以年度和质量为核心主题词,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了 2019年度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 2020》是具有研究性质的、聚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年度报告。报告坚持以年度和质量为核心主题词,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了 2019年度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關於作者:  
         
           
            王战军, 1956年生,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原副主任;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席专家。 30多年来,一直从事高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教学、科研与评估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教育发展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等。曾策划、研制并组织开展多项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项目;组织参与多项全国高等教育评估项目;主持完成或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课题等 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160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多部,代表作有《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理论与方法》《中国研究生教育 70年》《研究生教育概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China等。目前,承担的主要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互联网时代研究生教育管理变革与创新研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研究生教育研究》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目錄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