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39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454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704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356
 
  《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售價:HK$ 
			434
 
  《 
			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民法之诉
			》
 售價:HK$ 
			398
 
  《 
			问心三部曲 追问初心撕裂 名家力荐 持续畅销的现象级作品
			》
 售價:HK$ 
			602
 
  《 
			风声(珍藏纪念版,全4册)
			》
 售價:HK$ 
			806
 
 
 | 
         
          | 編輯推薦: |   
          | 《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20)》是新闻业年度蓝皮书,作者均为大学教师或新闻资深从业者,收录作品多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对2019年以来新闻业的多个问题进行严肃而科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给新闻行业学子和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  
         
          | 內容簡介: |   
          | 《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20)》是张志安、徐桂权副教授主编的系列新闻年度观察报告的新作品。 该系列自2014年起,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已连续出版7年。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专访、年度专题、年度观察、年度调查和研究述评。本书遵循独立、原创、可信的理念,对2019年以来新闻业的多个问题进行严肃而科学的研究,从而将一年来的新闻业相关数据和结论呈现出来。
 |  
         
          | 關於作者: |   
          | 张志安,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青年长江学者。学术兼职有: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国务院IVLP国际访问学者,英国埃克赛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访问学者。 徐桂权,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曾在《新闻学研究》《现代传播》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从群众到公众:中国受众研究的话语变迁》,编撰出版《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等著作。
 |  
         
          | 目錄: |   
          | 前言1 
 第一辑 年度专访?
 数字文化研究的开放视野与问题意识?
 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杨国斌教授访谈徐桂权3?
 
 第二辑 年度专题∶互联网平台、视觉生产与时间性变化?
 互联网平台的运作机制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张志安 冉 桢19
 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核心议题刘颂杰 曹博晨36
 网络新闻直播∶报业媒介融合的蓝海战术?龚彦方 原 凤54
 加速的新闻?
 数字化环境下新闻工作的时间性变化及影响王海燕62
 
 第三辑年度观察?
 平台媒体驱动下的视觉生产与技术调适?
 2019年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张志安 龙雅丽93
 2019年重大传媒事件范以锦 聂 浩107
 2019年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新闻记者》年度传媒伦理研究课题组117
 2019中国数据新闻年度观察戴 玉 李唯嘉147
 2019中国新闻摄影年度观察杜江 于月新 招凤仪162
 2019中国新闻评论年度观察陈 敏183
 2019中国公益新闻与公益媒体年度观察周如南 袁雅睛195?
 
 第四辑年度调查?
 算法推荐类APP的使用及其影响∶基于全国受众调查的实证分析周葆华211
 2020亚太区企业传播报告∶挑战、多元化渠道与新闻偏好?美通社231?
 2019澳门公众新媒体使用报告?张志安 聂 鑫 周方正 程 曦249
 2019年电视新闻节目收视回顾张广彦258
 
 第五辑研究述评
 数字新闻学∶一种理论体系的想象与建构常 江275
 2019年全球新闻业研究趋势;深度拓展之年方可成 贾宸痰291
 2019年中国新闻业研究十佳论文观点述评徐桂权 罗琴芝303
 
 附录∶2019年中国新闻业研究十佳论文评选结果 312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是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主办的新闻传播学学术辑刊,自2014年起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本报告遵循"独立、原创、可信"的理念,旨在观察中国传媒业一年一度的最新变化、事件、话题和趋势,关注重大问题,把握变化逻辑,进行理论阐释。《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2020)》包括年度专访、年度专题、年度观察、年度调查、研究述评五个部分。
 第一辑年度专访邀请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杨国斌教授就数字文化、数字新闻业等话题分享了观点。杨教授认为,数字文化研究应该具有历史的眼光,对数字文化与社会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进行动态的、多维的考察。数字文化也对新闻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关于新闻的观念、新闻叙事的方法、新闻的受众、算法和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作用都是数字新闻业研究值得关注的话题。
 第二辑的年度专题是"互联网平台、视觉生产与时间性变化"。张志安和冉桢的《互联网平台的运作机制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基于荷兰学者Jose van Djck提出的"平台社会"概念,引介和评析互联网平台具有的数据化、商品化与选择性等三个运作机制,进而基于中外新闻业的实践阐述这三个机制对新闻业的显著影响。文章指出,研究互联网平台嵌入社会的复杂逻辑和不同影响,要立足中西方不同社会语境,考察国家、市场和公民等变量与平台新闻业之间的关系。
 刘颂杰和龚彦方的两篇文章则从不同角度对短视频平台的新闻生产进行了考察。刘颂杰的《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核心议题》从传媒转型的视角出发,在比较国内外新闻资讯类短视频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国内在这一领域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来的特点,进而思考国内新闻资讯类短视频需要进一步厘清的若干核心议题,包括∶如何平衡短视频与长视频的关系;与互联网平台的关系;与业外资本的关系;业务是否聚焦;业务流程是否重构;如何商业变现。龚彦方的《网络新闻直播∶报业媒介融合的蓝海战术?》则探讨了纸媒通过自建平台或借用平台等进行网络新闻直播的实践方式,包括即时资讯直播、全景式直播及策划类直播三大实践类型。文章还指出网络新闻直播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同质化而造成的"信息冗余"与新闻专业性的结构失衡的认知盲点以及来自"断言式新闻"对新闻客观性和新闻伦理的多重挑战。
 互联网平台对新闻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其中一个变化就是时间的加快。王海燕的《加速的新闻》一文认为,当下媒体新闻实践的时间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加速的时间、提前的时间、拉长的时间、冲突的时间四个典型特征,这些特征交叉投射在历时、顺序、韵律、频率、协调五个时间性维度上,而每一种变化都切实影响着新闻的工作常规、编辑部文化及记者编辑的工作状态,带来"24小时不打样"编辑部的出现,永动机式的新闻工作模式,焦虑的新闻工作室文化等,在导致人的异化的同时,使新闻权威和社会合法性遭遇挑战。
 第三辑是中国新闻业的年度观察。这组文章延续了往年的写作思路,既包括以"平台媒体驱动下的视觉生产与技术调适"为主题的中国新闻业总体趋势分析,及2019年的重大传媒事件回顾,也包括传媒伦理问题、数据新闻、新闻摄影、新闻评论、公益新闻与公益媒体等具体领域的回顾和分析,着力把握这些领域的最新特点与变化趋势。
 第四辑年度调查收入了多篇媒体的调查报告。周葆华的《算法推荐类APP的使用及其影响∶基于全国受众调查的实证分析》一文,基于2019年完成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数据,选择五个主要的算法推荐类APP(今日头条、天天快报、趣头条、抖音、快手),实证分析其使用状况、影响使用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新闻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新闻信息的积极处理、公民参与(包括公共事务知识、意见表达、社会参与三个维度)的影响。年度调查还收入了《2020亚太区企业传播报告∶挑战、多元化渠道与新闻偏好》和《2019澳门公众新媒体使用报告》,相信能给读者提供区域比较的数据和启发。
 第五辑是中外新闻业的研究述评。常江的《数字新闻学∶一种理论体系的想象与建构》认为,数字新闻学在四个方面对传统新闻学体系实现了范式性突破∶技术在新闻业态中日趋扮演生态性角色;数字新闻从业者的技工化;基于情感网络的新闻业的成型;价值极化和价值虚无成为新闻业的持续性危机。上述突破使得"数字新闻学"作为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具有了经验和逻辑基础。文章进而从价值内核、核心概念、研究实践和批判理论四个方面,尝试建构数字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具体维度。方可成、贾宸琰的《2019年全球新闻业研究趋势∶深度拓展之年》认为2019年全球新闻业研究呈现出学术上的深度拓展,包括∶媒介效果研究再次迎来一波热潮;学者们对算法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及批判更为深入;学者们对于数字时代下的新闻业研究,也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深度反思,重新思考新闻业和科技的关系、新闻业与变革的关系等。徐桂权和罗琴芝的《2019中国新闻业研究十佳论文观点述评》则从"新媒介与新闻机构""新媒介与新闻工作""新媒介与新闻从业者"三个主题对本刊编辑部发起的"2019中国新闻业研究十佳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论文的新观点进行了述评。
 作为《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连续出版的第七部,我们相信本书对中国新闻业的实践者与研究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也期望,通过我们持续的努力,《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能够凝聚国内新闻研究学者的智慧,观察新闻业、研究新闻业、服务新闻业,使之成为中国传媒研究的新标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