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857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1422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347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398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255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959
 
  《 
			没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国政府的观念与关注
			》
 售價:HK$ 
			551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东亚的车舆社会史
			》
 售價:HK$ 
			913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打通了当代人与古代医家文辞上的隔阂,语言精练通俗,同时又不失深度,可作为学习温病学的总纲,值得仔细研读。 |  
         
          | 內容簡介: |   
          | 作者在继承发扬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数十年中医典籍研究经验,为读者搭建起研习中医经典学派温病学的框架,帮助读者梳理古代医家思维并深入到温病学的核心内容之中,让人自学起来亦能如鱼得水,不离正统。 |  
         
          | 關於作者: |   
          | 张勋,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家,中西医结合养生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秘书长。一直从事中医药文化的推广及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工作,深得当代国医大师王绵之、颜正华赏识,在中医药学文化推广工作中贡献卓越,曾先后出版《汉方食疗养生智慧》等著作十余部。 |  
         
          | 目錄: |   
          | 上篇 总论 第 1 章 绪论
 第一节 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温病的特点
 第三节 温病与伤寒
 第四节 温病与温疫
 第 2 章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
 第 3 章 温病的诊断
 第一节 舌诊
 第二节 验齿
 第三节 辨斑疹
 第四节 辨白?
 第五节 辨常见症状
 第六节 辨常见脉象
 第七节 辨神色
 第 4 章 温病的辨证
 第一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二节 三焦辨证
 第 5 章 温病的治疗与预防
 第一节 温病的治疗
 第二节 温病的预防
 中篇 各论
 第 6 章  风温
 第 7 章  春温
 第 8 章  暑温
 第 9 章  湿温
 第 10 章 伏暑
 第 11 章 秋燥
 第 12 章 温毒
 第一节 大头瘟
 第二节 烂喉痧
 第 13 章 温疫
 第 14 章 霍乱
 下篇 名著选释
 第 15 章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第 16 章 吴又可《温疫论》
 第 17 章 吴瑭《温病条辨》
 第 18 章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
 第 19 章 薛生白《湿热病篇》
 第 20 章 余师愚《疫病篇》
 第 21 章 雷少逸《时病论》
 附录
 温病学的现代应用
 |  
         
          | 內容試閱: |   
          | 第 1 章 绪 论 第一节 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要求】
 1. 了解温病学发展的四个阶段的主要内容;重点了解《内经》对温病学的贡献。
 2. 掌握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五大家对温病学的贡献。
 中医学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温病学也不例外,是广大劳动人民与温病做斗争,经温病学家们总结而成的。它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温病的理论是科学的,有价值的,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工作。它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上有自己特有的规律。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基本理论日臻完整,认识不断深化,从而形成了温病学。
 一、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它们有共同的临床特点,一般多发病急速,初起即见热象偏盛,而且易于化燥伤阴。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不同,所产生的病毒有异,故发生的病证各具特点,因此温病也就有着很多类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温病,有以四时季节定名的,如春温、冬温;有以四时主气定名的,如风温、暑温、湿温;有以季节与主气结合定名的,如秋燥;更有以发病或流行特点而定名的,如温毒、温疫等。尽管类型很多,但就其病变性质而论,可分为温热与湿热两大类。属温热者如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冬温等;属湿热者,如湿温、伏暑等。如从其发病初起的特点而言,又可分为表热证与里热证两大类。属表热证的如风温、秋燥等;属里热证的如春温、伏暑等。
 各种不同类型的温病,虽各具特点,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同性。如病因方面,均为温热病毒,以温为阳邪,必从火化,因此在病机方面,易于化燥伤阴。证候方面,初起即见热象偏盛而多有口渴;在病变过程中,易于出现神昏谵语、斑疹、吐衄;在病的后期,易动风痉厥。正因为它们有许多共同点,所以这些不同类型的温热病总称为温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