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江河回望:中国文化与人生价值  许倬云 著 许先生最后的凝望与嘱托 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内核
			》
 售價:HK$ 
			398
 
  《 
			从概念到思维——写给法科新生的12堂法学导读课
			》
 售價:HK$ 
			347
 
  《 
			甲骨文丛书·尼罗河的源头:非洲大湖地区两千年
			》
 售價:HK$ 
			500
 
  《 
			一语胜万言
			》
 售價:HK$ 
			230
 
  《 
			朱子的穷理工夫论 , 香江哲学丛书
			》
 售價:HK$ 
			485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658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347
 
  《 
			时代狂澜与士人心波:晚明传奇中的情与理研究
			》
 售價:HK$ 
			449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上篇介绍地铁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的运行原理, 内容包括基本概念、 运营组织分层模型、 系统构成和详细分层功能模块; 中篇介绍构成自动驾驶系统的重要子系统, 内容包括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 车载相关系统、 综合监控系统、 站台门系统、 通信系统、 障碍物探测系统等; 下篇介绍了节能、 黏着、 自动编组解编、 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架构、 仿真几个方面的优化研究。 本书内容专业跨度较大, 属于半科普、 半专业类型, 可作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 运营领域的研究人员、 工作人员的参考资料、 培训资料, 也可用作高等院校铁道信号、 铁道车辆、 自动化、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籍。
 |  
         
          | 目錄: |   
          | 目录: 上篇
 第1章地铁列车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与基本概念  3
 1.1地铁列车自动驾驶的发展历程  3
 1.2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铁  5
 1.3运营组织  10
 1.3.1运营计划层  10
 1.3.2运营管理与监控层  11
 1.3.3列车运营层  11
 1.4自动化等级  12
 1.5地铁列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基本特点  16
 参考文献  16
 第2章安全隐患分析  18
 2.1按运营场所安全隐患分析  18
 2.2按运营过程安全隐患分析  20
 参考文献  23
 第3章系统架构  24
 3.1国际标准对自动驾驶系统架构的描述  25
 3.1.1系统架构图  25
 3.1.2UGTMS子系统  25
 3.1.3外部设备  26
 3.1.4UGTMS子系统与外部设备逻辑关系图  28
 3.2国内行业标准对FAO系统架构的描述  29
 3.2.1FAO系统架构  29
 3.2.2各子系统架构在设备配置方面的要求  30
 3.3自动驾驶系统架构示例  32
 3.3.1系统逻辑架构图  32
 3.3.2主要子系统  33
 3.3.3信息系统架构  37
 参考文献  37
 第4章运营计划层  38
 4.1客流计划  38
 4.2日行车计划  39
 4.3列车运用计划  39
 4.4列车开行方案  40
 4.5列车运行图与运营时刻表  41
 4.6车辆段作业计划  43
 4.6.1列车进出车辆段的作业计划  43
 4.6.2车辆段内作业的计划  46
 4.7列车识别号  49
 参考文献  51
 第5章运营管理与监控层  52
 5.1管理当日运营时刻表  52
 5.2管理列车服务  52
 5.2.1管理列车车次  53
 5.2.2自动排列进路  53
 5.2.3列车运行调整  54
 5.2.4确保换乘服务  54
 5.2.5管理运营偏差  54
 5.2.6优化调度列车  54
 5.3监控列车运营  55
 5.3.1列车跟踪  55
 5.3.2监控列车及地面设备  55
 5.3.3监控乘客服务  57
 5.4监控牵引供电  57
 5.5管理HMI接口  57
 5.5.1管理OHMI接口  58
 5.5.2管理THMI接口  58
 5.6管理外部系统接口  58
 5.7维护支持  58
 5.8管理列车和乘务员  59
 参考文献  59
 第6章列车运营层  60
 6.1确保列车的安全移动  60
 6.1.1确保安全进路  60
 6.1.2确保列车的安全间隔  62
 6.1.3确定允许速度  63
 6.1.4授权列车移动  65
 6.1.5监控列车移动  67
 6.1.6与外部联锁接口  68
 6.2驾驶列车  69
 6.2.1确定运行速度模式曲线  69
 6.2.2根据列车运行速度模式曲线控制列车移动  70
 6.2.3列车停站  70
 6.3监控线路  71
 6.3.1防止与障碍物发生碰撞  71
 6.3.2防止与线路上的人员发生碰撞  71
 6.3.3通过工作区保护线路上的工作人员  73
 6.4监控乘客乘降  74
 6.4.1控制车门和站台门  74
 6.4.2防止车厢间或站台和列车间的人员受伤  75
 6.4.3确保发车条件  76
 6.5运行列车  77
 6.5.1投入或退出运营  77
 6.5.2管理驾驶模式  77
 6.5.3管理异常停车之后的列车移动  78
 6.5.4管理车辆段和驻车位列车的移动  78
 6.5.5管理UGTMS转换轨  78
 6.5.6限制列车进站  78
 6.5.7改变旅行方向  79
 6.5.8联挂和解编列车  79
 6.5.9监控列车状态  79
 6.5.10管理列车牵引供电  80
 6.5.11管理自动洗车  81
 6.5.12管理禁停区域  81
 6.6紧急情况的检测与处置  81
 6.6.1烟火报警的处置  81
 6.6.2脱轨报警的处置  82
 6.6.3断轨或疑似断轨报警的处置  82
 6.6.4乘客请求的处置  82
 6.6.5列车完整性丢失的处置  83
 6.6.6车门关闭且锁闭状态的监控  83
 参考文献  84
 
 中篇
 
 第7章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  87
 7.1概述  87
 7.1.1信号系统技术的发展及标志  87
 7.1.2CBTC的特点与应用  90
 7.2系统安全保障  92
 7.3CBTC的功能要求  94
 7.3.1ATP的功能  94
 7.3.2ATO的功能  107
 7.3.3ATS的功能  109
 7.4CBTC的架构  113
 7.4.1以地面为中心的CBTC  115
 7.4.2以车为中心的CBTC  119
 7.4.3CBTC系统互联互通  122
 参考文献  122
 第8章自动驾驶相关车载系统  124
 8.1地铁车辆  124
 8.2自动驾驶相关车载系统  125
 8.3牵引系统  127
 8.3.1牵引电制动特性  127
 8.3.2牵引逆变器及DCU  130
 8.3.3辅助变流器  133
 8.3.4牵引电机  134
 8.4制动系统  136
 8.5车门控制  139
 8.6车载乘客信息系统  141
 8.7空调照明控制  142
 8.8车载安全监测系统  143
 8.9列车控制与诊断系统  143
 8.10列车硬线逻辑控制  145
 8.11故障分级与系统冗余  146
 参考文献  148
 第9章综合监控系统  149
 9.1概述  149
 9.1.1集成式监控系统  150
 9.1.2行车综合自动化系统  150
 9.2综合监控系统的组成  151
 9.2.1硬件组成  152
 9.2.2软件组成  156
 9.3综合监控系统的功能  160
 9.3.1中央级的功能  160
 9.3.2车站级的功能  162
 9.3.3PSCADA  163
 9.3.4BAS  167
 9.3.5IBP  170
 9.4综合监控系统联动控制  171
 9.4.1现行综合监控的联动功能  171
 9.4.2自动驾驶运营场景的联动功能  172
 9.5综合监控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173
 9.5.1云计算简介  173
 9.5.2基于云架构的综合监控系统  174
 参考文献  176
 第10章站台门系统  177
 10.1概述  177
 10.2系统构成与功能  180
 10.2.1系统构成  180
 10.2.2系统功能  181
 10.3外部接口管理  183
 参考文献  186
 第11章通信系统  187
 11.1传输系统  188
 11.2车-地无线通信系统  192
 11.2.1自动驾驶对车-地无线通信的需求  192
 11.2.2WLAN  192
 11.2.3LTE-M  193
 11.2.45G  195
 11.2.5FSO  196
 11.2.6车-地无线传输介质  198
 11.2.7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  200
 11.3专用无线集群通话系统  201
 11.4专用电话系统  203
 11.5乘客信息系统  204
 11.6视频监视系统  207
 11.7广播系统  210
 11.8公务电话系统  211
 11.9CLK  212
 11.10集中告警系统  213
 11.11自动驾驶所需新增的功能和设备  213
 参考文献  215
 第12章车辆智能运维系统  216
 12.1概述  216
 12.2车载系统  218
 12.3地面应用系统的构成  220
 12.3.1地面系统物理组成  220
 12.3.2地面系统逻辑架构  220
 12.4地面应用系统的功能  221
 12.4.1在线监视  222
 12.4.2远程控制  222
 12.4.3应急处置  222
 12.4.4健康管理  222
 12.4.5文件管理  224
 12.5数据挖掘与分析  224
 12.5.1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基本流程  225
 12.5.2数据挖掘与分析常用数学方法  226
 12.5.3数据挖掘与分析应用案例  236
 参考文献  241
 第13章障碍物探测系统  242
 13.1概述  242
 13.2列车前方障碍物主动探测  244
 1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44
 13.2.2地铁应用场景分析  245
 13.2.3障碍物探测  251
 13.2.4数据处理平台  260
 13.2.5算法  261
 13.2.6技术指标  268
 13.3线路异常监测  269
 13.3.1线路异常监测的主要场景与方法  269
 13.3.2基于-OTDR光纤的振动监测技术  272
 13.3.3基于BOTDA光纤的形变监测技术  273
 13.3.4基于图像处理的异物识别技术  274
 参考文献  275
 第14章运营工作人员岗位与职责  277
 14.1组织架构  277
 14.2线网运营指挥中心  278
 14.3线路运营控制中心  279
 14.4列车乘务与车站站务  281
 14.5其他  284
 参考文献  284
 第15章场景描述  285
 15.1场景概述  285
 15.2正常场景  286
 15.3一般异常场景  295
 15.4紧急异常场景  300
 参考文献  305
 
 下篇
 
 第16章有关自动驾驶的优化研究  309
 16.1ATO节能算法  309
 16.1.1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节能驾驶算法  310
 16.1.2充分利用线路特点的节能驾驶算法  313
 16.2自动驾驶模式下的轮轨黏着识别与应对  316
 16.2.1轮轨间的黏着特性  316
 16.2.2轮轨间黏着特性的辨识  318
 16.2.3防空转防滑行底层控制  318
 16.2.4通过ATO干预获得本列车最佳黏着利用  322
 16.2.5通过ATS干预获得全线列车最佳运营效能  322
 16.3自动驾驶列车的自动编组与解编  323
 16.3.1列车编组解编相关机械装置与电气逻辑  324
 16.3.2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动态组网  324
 16.3.3列车自动编组与解编过程的场景描述  332
 16.4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架构研究  334
 16.4.1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架构的演进  334
 16.4.2基于平台的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架构  336
 16.5自动驾驶仿真  339
 16.5.1自动驾驶仿真的特点  339
 16.5.2自动驾驶仿真实验室顶层架构设计及几个关键问题  342
 16.5.3自动驾驶仿真实验室用于列车优化调度验证  346
 参考文献  349
 附录 本书所用缩略语  3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