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他者中的近代朝鲜(西方韩国研究丛书)
》
售價:NT$
398.0
《
索恩丛书·苏莱曼大帝的崛起:奥斯曼宫廷与16世纪的地中海世界
》
售價:NT$
403.0
《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宋代将门百年兴衰史
》
售價:NT$
454.0
《
金钱的力量:财富流动、债务、与经济繁荣
》
售價:NT$
454.0
《
超越想象的ChatGPT教育:人工智能将如何彻底改变教育 (土耳其)卡罗琳·费尔·库班 穆罕默德·萨欣
》
售價:NT$
352.0
《
应对百年变局Ⅲ: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新发展格局
》
售價:NT$
398.0
《
咖啡烘焙师:CCR数据化咖啡烘焙实战
》
售價:NT$
347.0
《
前端工程化——体系架构与基础建设(微课视频版)
》
售價:NT$
454.0
內容簡介:
文学作品体现着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承载着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等元素,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交流过程中,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两个双向的交流渠道,勘察交流中西风东渐和东风西去的过程对于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德国作为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故乡,自晚清民国时期便在中国传播,而中国文学,随着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德国的知音越来越多。探讨中德文学交流问题能让学界对如何引进德语文学,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去有更深刻的了解。
本书标题源自美国人阿林顿(Lewis Charles Arlington,18591942)著作《青龙过眼》(Through the Dragons Eyes),阿林顿在书中回忆了50年在华经历。1931年版配图解读了青龙过眼的含义。青龙(中国)反抓望远镜,镜头下的西洋人显得渺小。青龙与洋人之间显然存在误读。读与误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常态。中德文学交流过程中也衍生不计其数的类似情况。中德文学交流中读与误读产生的原因、背景、含义及其产生的作用是本书关心的问题。
本书拟设三章节,每章设无题序阐明每章的用意和主题。
關於作者:
卢铭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教授,硕导。兼任广外德语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广外国际汉学研究中心核心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匿名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匿名评审专家,国际日耳曼协会会员。20092011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任教,2011年起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任教。研究重点为:德语文学、比较文学和德国汉学。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逾20篇,出版专著教材等5余种;作为第二作者出版的《德语词汇学概论》先后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一项;主持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和教育部社科项目
目錄 :
上编德风东渐:盘点、补遗与误释
003近现代通俗作家译群与德语文学译介 何俊
017莱辛研究在中国 卢白羽
038黑贝尔剧作《玛丽娅玛格达莱娜》汉译考辨 卢铭君
045儿童小说《爱弥儿捕盗记》(1934)译本赏析 侯素琴
057荷尔德林对贺拉斯笔下的恩培多克勒形象的颠覆译《传奇和诗》有感 林笳
067绝望的诗人或是反抗命运的英雄?荷尔德林诗歌的中文翻译与误读 刘晗
074弗洛伊德主义影响下的 袁昌英 冯晓春
083翻译、影响与借鉴施尼茨勒与施蛰存的文学创作比较 贾晨
093茨威格现当代研究论略 张晓青
104哈布斯堡神话的落日余晖析《昨日世界》 张晏
114梁启超《欧游心影录》之德国印象 黄羽欢
下编东风西传:碰撞、吸收与误解
123真作假时假亦真德国戏剧对中国的开放性接受研究 范捷平
141读与被读,我们也被打动读中国小说黑塞书评 李昌珂
153吕克特的《诗经》德译本与世界诗歌 张小燕 谭渊
170布莱希特对卫礼贤《道德经》德译本的接受
以叙事诗《〈道德经〉在老子流亡途中诞生的传说》为例 陈智威
180沙米索《尼怨》出处考 丁敏
193二战前后犹太人流亡上海(1933~1950)的世界主义记忆 庄玮
209《秘密的中国》与中国的秘密 陈雨田 张帆
223中国故事对外传播路径初探基于十二生肖故事的德语译写实践 陈虹嫣
232洪涛生与中国古典戏曲的德译与搬演 吴晓樵
247德语小说《鲍家漂亮姑娘》与《东周列国志》(第1~3回)之对比研究 毛小红
253德译王维诗歌的主要问题浅析 姜丽
264《大中华文库》(汉德对照)得失刍议 卫茂平
273文学外译研究的三元视角以王安忆作品德译为例 赵亘
285浅谈德国评论莫言获诺奖的欧洲中心主义视角 崔涛涛
296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回顾 冯小冰 王建斌
308他山之石德语文学中的中国 任卫东
內容試閱 :
序
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交流借助新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进行。其中,引进来和走出去是重要的双向渠道。勘察交流中西风东渐和东风西传的过程,对于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近年来,借着全球化的东风,中德交往越发深入,中德双向的译介愈加频繁。因此,探讨中德文学交流有助于我们深入地思考如何引进德语文学,如何促使中国文学走出去。
借此背景,一场题为青龙过眼中德文学交流中的读与误读的专题研讨会于2019年金秋时节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研讨会题目取自美国人阿林顿(Lewis Charles Arlington,1859~1942)的著作《青龙过眼》。著者在书中回忆了自己长达半个世纪的在华经历。1931年版配图精妙地解读了主标题的含义。青龙(中国)反拿望远镜,镜头下的西洋人显得渺小。青龙与洋人之间显然存在误读。青龙过眼描述了一种文化隔阂、一种文化视差,这提供了一个支点来探讨中西文学交流中的现象。读与误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常态。中德文学交流过程中也衍生出不计其数的类似情况。中德文学交流中读与误读产生的原因、背景、含义及其作用是此次学术会议关心的问题。本次会议群贤毕至,各抒己见。承蒙各方专家的鼎力支持,本书共收27篇论文,分德风东渐和东风西传两编,收录了大部分参会者的发言稿件,另收录部分未列席专家的稿件,以充实视角与方法。
本书纂辑之时,时值庚子年疠气流行,各国纷纷自危,国际掀起舆论战,怪象丛生。编者每每摆脱世事纷扰得以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