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宋代将门百年兴衰史
》
售價:NT$
454.0

《
金钱的力量:财富流动、债务、与经济繁荣
》
售價:NT$
454.0

《
超越想象的ChatGPT教育:人工智能将如何彻底改变教育 (土耳其)卡罗琳·费尔·库班 穆罕默德·萨欣
》
售價:NT$
352.0

《
应对百年变局Ⅲ: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新发展格局
》
售價:NT$
398.0

《
咖啡烘焙师:CCR数据化咖啡烘焙实战
》
售價:NT$
347.0

《
前端工程化——体系架构与基础建设(微课视频版)
》
售價:NT$
454.0

《
《诗经》全注全译全本彩图 全书系列50万册焕新升级典藏纪念版
》
售價:NT$
2545.0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的文学大观。本书选取《西厢记》,《梧桐雨》,《墙头马上》,《单刀会》,《赵氏孤儿》,包公案系列等经典剧目,进行研究,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对中学生而言既是元曲小历史,也是元曲小百科。
|
內容簡介: |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分别代表了诗、词、曲、小说这四种文体成熟、鼎盛的朝代分别是唐、宋、元、明清。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意思明确,只有元曲的情况稍显复杂。臧晋叔是直接把元杂剧称为元曲。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这本书的书名是《元曲十题》,主体上是对元杂剧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仅仅在*后收了一篇白朴散曲《天净沙》的赏析。
|
關於作者: |
么书仪,女,1946年1月生于北京。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元明清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以后,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体丛书《戏曲》、?《元代文人心态》、《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晚清戏曲的变革》、《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家住未名湖》(与人合作)、大家小书?《中国戏曲》等。
|
目錄:
|
第一题 元杂剧与正统文学
第二题 文学史叙述中的关汉卿评价变异
第三题 关汉卿思想和创作的二重性
第四题 怎样读《西厢记》
附一:崔莺莺的爱情观
附二:红娘形象的复杂性
附三:《西厢记》在明代的发现
第五题 白朴剧作的社会内涵
一、李千金性格的市井特色
二、《梧桐雨》中的沧桑之叹
附四:《梧桐雨》与《天宝遗事诸宫调》
附五:《墙头马上》和元杂剧中的卓文君
第六题 元杂剧中的神仙道化戏
附六:度脱剧中的佛道缠夹
第七题 以史写心的元人历史剧
附七: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附八:《赚蒯通》的情节和主题
第八题 元杂剧中的社会剧刍议
一、多数公案剧其实是社会剧
二、《陈州粜米》中的王法
三、《薛仁贵》中的孝
四、柳毅和张生的世俗性格
第九题 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
第十题 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
附 录 元曲赏析四篇
一、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
二、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
三、白朴《梧桐雨》第四折
四、白朴散曲《天净沙》赏析
|
內容試閱:
|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代表了诗、词、曲、小说这四种文体成熟、鼎盛的朝代分别是唐、宋、元、明清。
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意思明确,只有元曲的情况稍显复杂。臧晋叔(名懋循,一五五〇至一六二〇)《元曲选序》言:世称宋词元曲。夫词,在唐李白陈后主皆已优为之,何必称宋。惟曲自元始有。南北各十七宫调。而北西厢诸杂剧亡虑数百种。南则幽闺、琵琶二记已耳。
臧晋叔是直接把元杂剧称为元曲。而元曲的来源和内涵应该是百度百科说得比较清楚: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
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个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本书的书名是《元曲十题》,主体上是对元杂剧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仅仅在最后收了一篇白朴散曲《天净沙》的赏析。实际上,本书的题目、内容,大多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类学术刊物,为了方便现在仍然对元杂剧研究有兴趣的学者,特把它们集中起来修订出版,并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么书仪,二〇一九年六月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