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长路行(带你看民国顶级书香世家的真实生活日常)
			》
 售價:HK$ 
			347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352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500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352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653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434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908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454
 
 
 | 
         
          | 內容簡介: |   
          | 正义的诸多条件,如人类心智、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是流变性的,因此正义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正义理论,就其是各个特定历史时期遵循的主流观念而言,是当时人们对正义条件允许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观念反映,就其是历史整体视域中的一个点而言,它们相互间的距离(分别),就是正义理论思想史意义上发生的正义的位移。据此而言,永恒正义论与历史正义论的区别,不是根源于面对的正义条件的差异性,而是根源于是否承认面对的正义条件的流变性。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是历史正义论的一种,它的内涵是作为发展的正义,其衡量正义的尺度是劳动。 |  
         
          | 關於作者: |   
          | 秦子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访问助理教授(2019)。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外国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专著有《正义的测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论文有《关系性平等》《什么的平等》《人类的复杂性及其程序化的限度》等20余篇。 |  
         
          | 目錄: |   
          | 章 引言 节 马克思论分配正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需要道德辩护
 第三节 社会变迁及其中的人
 第四节 超越极点分析方法论
 第二章 人性与分配正义
 节 分配正义的历史考察
 一 基于德性的分配
 二 基于自利的分配
 三 基于公意的分配
 四 基于幸福的分配
 五 基于公平的分配
 第二节 马克思的超越
 一 现实的人:批判的支点
 二 分配关系是被生产的
 第三章 正义的坐标:事实与规范之间
 节 正义的两种范式
 一 永恒论及其局限
 二 历史论及其新任务
 第二节 正义的道德空间
 第三节 作为发展的正义
 一 人的现实生活
 二 正义标准的坐标系
 三 正义与否的判定
 第四章 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
 节 段伍之争
 第二节 功能正义与条件正义
 第三节 伍德命题的误导性
 第四节 不正义与剥削
 第五章 公有制与关系平等
 节 私有制:不平等的生成逻辑
 一 剩余价值的再生产
 二 社会财富的两极化
 三 阶级对抗的普遍化
 第二节 公有制:一种新型的制度安排
 一 公有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 公有制社会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平等:公有制的伦理旨趣
 第六章 分配原则与劳动整体性
 节 将劳动的整体性还给每一个人
 一 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起点
 二 人的类本质的现实实现
 三 按需分配原则的必经之路
 第二节 按劳分配的局限性
 一 天赋能力不同
 二 劳动收入差别
 三 家庭负担有别
 第三节 按需分配原则所需的一般条件
 一 劳动本身成为人的需要
 二 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人的生活方式
 三 共同发展成为人的价值追求
 第七章 现实世界的分配困境与出路
 节 资本主义的分配困境:以瑞典和美国为例
 一 两种福利分配模式
 二 福利分配困境的根源
 第二节 按劳分配的尴尬
 一 贫穷的平均主义
 二 主体身份下的贫富分化
 三 劳动尺度的不可测度
 第三节 中国的双重任务
 一 实现分配正义的现存制度及其问题
 二 通往未来分配正义的制度理念
 第八章 分配正义在中国:批判与建构
 节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分配理论
 一 不仅是体制内的问题
 二 财产性预期收入不能以共产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
 三 分配问题的根本解决是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第二节 平等主义的分配正义如何生成
 一 福利不断改善只是纠正不平等的结果
 二 平等主义分配正义如何在现实制度中生成
 第三节 如何更好地对待弱势群体?
 一 尺度与“;弱势群体”;的构成
 二 解读“;更好”;的理念
 三 实施“;对待”;的主体与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