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动物与人体的比较解剖书
》
售價:NT$
458.0

《
步行景观:作为审美实践的行走(艺术与社会译丛)
》
售價:NT$
286.0

《
北朝隋唐史论集
》
售價:NT$
1270.0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全5册)
》
售價:NT$
1273.0

《
7步吃透商业提案写作
》
售價:NT$
306.0

《
大国谍影
》
售價:NT$
449.0

《
制造消费者
》
售價:NT$
230.0

《
精简写作:博报堂演讲撰稿人教你写出好文章(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研究) 变革中发展 欧洲央行非常规货币政策 金融稳定的周期性演变研究-以资产证券化为分析视角 中国新农合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改进研究 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区域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
|
內容簡介: |
本书首先在全面回顾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关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现实背景出发,分析了在经济下行与经营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商业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内在需求。其次,基于现有文献,以“由微观向宏观过渡”的三阶段路径为框架,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逻辑演绎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再次,实证分析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一方面基于政策因素的变化,对资产证券化影响银行风险的具体路径进行验证,从实证上厘清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理;另一方面以基于“经济下行”这一外生冲击进行准自然实验,以进一步剖析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然后,纳入一个简化的存贷收益模型,综合判断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的影响机制。*后,结合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定位、动态监测资产证券化相关功能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链条、重构纳入资产证券化后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等内容,详细阐述了资产证券化创新趋势下维护银行稳定的操作路径。
|
關於作者: |
李佳,金融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金融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供职于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长期从事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金融稳定及风险管理等问题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课题2项及厅级课题2项,在《国际金融研究》、《财经科学》、《金融经济学研究》、《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担任《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论坛》、《金融经济学研究》等多家核心期刊匿名审稿专家。
|
目錄:
|
章 导论 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节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种类及功能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经济增长周期下行与商业银行风险的文献梳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下行期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实背景及内涵 节 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及创新背景概括 第二节 经济下行期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背景及动力探析 第三节 经济下行期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动因的实证考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机制的进一步讨论 节 功能视角下资产证券化创新对银行个体行为的影响:微观阶段分析 第二节 资产证券化创新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中观阶段分析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变化的宏观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初步实证考察 节 影响机制及假设提出 第二节 变量说明及研究思路 第三节 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的基本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政策背景下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长期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经济下行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考察 节 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趋势的说明 第二节 其他变量的设定及研究设计 第三节 基本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区分银行类别的异质性分析 第五节 区分银行微观特征的异质性分析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纳入政策因素后的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的影响研究 节 资产证券化与银行稳定的关系:基于一个简化模型的分析 第二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思路设计 第三节 基本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杠杆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下银行稳定机制研究 节 微观层面路径:明确资产证券化创新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中观层面路径:动态监控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链条 第三节 宏观层面路径:重构纳入资产证券化创新后的银行监管体系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经济下行期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策略启示 节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目标:渐进式推动金融结构的优化 第二节 严守功能边界:审慎看待资产证券化的功能体系 第三节 强化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以“宏观审慎监管”为蓝本 第四节 扩大资产证券化的试点,适度推进“表外化”模式 第五节 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