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奥匈帝国命运三部曲:分道扬镳
》
售價:NT$
347.0

《
超级沟通者 与所有人连接的秘密 查尔斯·都希格 著 普利策奖获奖者 《习惯的力量》《习惯的力量2》作者 人际沟通畅销书籍
》
售價:NT$
352.0

《
人工智能硬件加速器设计
》
售價:NT$
454.0

《
走向世界丛书(全十册)
》
售價:NT$
8058.0

《
八段锦:百岁国医大师邓铁涛健康长寿之道
》
售價:NT$
203.0

《
中国国家历史(叁拾捌)
》
售價:NT$
347.0

《
战功图:艺术与皇权的交织(1762—1829)
》
售價:NT$
653.0

《
东方看世界·极简法国史
》
售價:NT$
255.0
|
內容簡介: |
本文试图解释的问题是:印度尼西亚在1998年民主改革后族群动员的方式为什么存在差异?研究的基本结论是“族群凝聚力”和“族群动员目标是否冲击政府执政目标”是影响族群动员方式的两个原因。族群动员目标是否冲击政府执政目标影响了族群动员的政治空间。族群凝聚力取决于集体历史、文化、人种特征等先赋因素和国家机构的认定、行业分工等建构因素。当族群动员目标不冲击执政目标时,动员政治空间较大,若族群凝聚力足够高,族群更有可能通过制度内方式动员,而若族群凝聚力较低,族群中多数人虽然更倾向使用制度内方式,但由于内部分歧,可能无法形成动员或产生低程度的暴力。当族群动员目标冲击政府执政目标,则政治空间压缩,若族群凝聚力足够高,族群可能采用高暴力动员方式,而若凝聚力较低,族群更可能采用低暴力的制度外动员方式。研究使用案例比较方法,案例类型囊括了在印尼全国具有普遍意义的族群动员议题,包括巴布亚和亚齐的族群独立运动、新建自治区(族群自治)和民俗地运动(族群平等权利)。新建自治区和民俗地案例数据源自笔者在北苏门答腊省的田野调查。
|
關於作者: |
薛松,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印尼语专业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和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获政治学专业博士学位。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政府系交换学习。2014年9月至2016年7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于印尼帕拉玛蒂娜大学交换学习并在北苏门答腊省进行田野调查。曾在《国际问题研究》、《东南亚研究》、《东南亚南亚研究》、Asian Ethnicity等期刊发表论文。
|
目錄:
|
章 导论
节 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书结构
第二章 印尼族群动员方式选择的既有解释
节 文化主义
第二节 反应性族群视角
第三节 族群竞争视角
第四节 政治过程视角
第五节 综合视角
第六节 理论评述和未来研究方向
第三章 解释族群动员方式选择的理论框架
节 族群的概念
第二节 族群动员方式的类型
第三节 理论框架
第四章 印尼的族群政治
节 印尼的族群结构
第二节 印尼族群政治简史
第五章 亚齐分离主义运动的族群动员
节 亚齐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
第二节 政治空间小、凝聚力弱:低暴力制度外动员(1976-1998)
第三节 政治空间小、凝聚力强:高暴力制度外动员(1999-2004)
第四节 政治空间大、凝聚力强:制度内动员(2005)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巴布亚独立运动的族群动员
节 巴布亚独立运动的背景
第二节 政治空间小、凝聚力弱:低暴力制度外动员(1999年以前)
第三节 政治空间大、凝聚力弱:制度内方式(1999-2000)
第四节 政治空间小、凝聚力弱:低暴力制度外动员(2000年8月以后)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民俗地运动中的族群动员
节 多巴湖民俗地运动的背景
第二节 政治空间小、凝聚力弱:低暴力制度外动员(2003年以前)
第三节 政治空间大、凝聚力强:制度内方式(2003年以后)
第四节 全国的民俗地动员(2008-2016)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新建自治区中的族群动员
节 新建自治区的背景
第二节 新建帕帕克县
第三节 新建塔帕努里省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未来印尼族群关系的判断
第三节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A 多巴湖地区民俗地争议中相关方的行动(1987-2003)
附录B 印尼文专有名词翻译对照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