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356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995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347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607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611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500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347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218
 
 
 | 
         
          | 編輯推薦: |   
          | 一部令人泪目的扶贫纪实文学作品。 一场跨省的脱贫结盟,佛山-凉山,30多个扶贫人、扶贫对象的感人故事。
 没有口号,没有赞歌,只有汗水和泪水。
 *接地气的中国扶贫故事。*善意的国家行动,*善意的跨省行动、*善意的个人行动。
 |  
         
          | 內容簡介: |   
          | 《朝着小康奔跑》除了采访深入扎实,在篇章结构上也独具匠心,分为《奋斗篇:脱贫路上》、《援建篇:扶贫路上》、《思考篇:希望路上》三大板块,其中既有扶贫干部的实例,也有脱贫群众的实例,更有当地村干部的实例,甚至有返乡创业的实例。立体记录和展现了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场景。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主人公不仅仅代表自己,他们更是脱贫奔康路上的群像缩影,也是贫困山区美丽蝶变的生动写照。 作家通篇采用平实的笔法,扎实的采访,多层次多角度,对佛山对口扶贫凉山这一行动做了全面、客观、真实的书写,质朴的笔法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温暖而感人。全书主题突出,通过佛山尽全力,全方位帮扶凉山这一行动,以小见大,让大国扶贫这一宏大主题有温度,更具亲和力。
 |  
         
          | 關於作者: |   
          | 周崇贤,第七届广东省十佳青年,迄今出版文学作品30多部。曾获广东省第九届新人新作奖等省市奖数十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工作家协会主席,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艺术创作院文学创作员。 |  
         
          | 目錄: |   
          | 序章:我都在努力奔跑 奋斗篇:脱贫路上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
 ——习近平
 
 金拉住的梦想…………………………………………………………………
 苦北洛也有春天………………………………………………………………
 木尔比窝追梦记………………………………………………………………
 返乡创业的俄底洛则…………………………………………………………
 家族致富带头人陈树斌………………………………………………………
 大凉山里的“孟母三迁”……………………………………………………
 
 援建篇:扶贫路上
 “扶真贫、真扶贫,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习近平
 
 瓦伍村:赶着牛羊奔小康……………………………………………………
 波洛山上的“彝绣工坊”……………………………………………………
 杨涛土沟扶贫记………………………………………………………………
 廖海湃:从墨脱到凉山………………………………………………………
 李建国:我在金阳教徒弟……………………………………………………
 
 思考篇:希望路上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习近平
 
 打开窗户,走出大山…………………………………………………………
 杨秀花的驻村岁月……………………………………………………………
 探访毕摩俄地日达……………………………………………………………
 在凉山,遇见美的南红……………………………………………………
 后记:那些人,那些事………………………………………………………
 |  
         
          | 內容試閱: |   
          | 引子——催人泪下的一封信 2015年7月8日,有个叫黄红斌的人去凉山宝石小学探访支教老师,无意中看到教室墙壁上贴着一篇作文,题目叫《泪》,他顺手拍下这张方格稿纸,并于7月11日把图片发到了微博上。
 泪
 爸爸四年前死了。
 爸爸生前疼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可能妈妈也想他了吧。
 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
 那天,妈妈倒了,看看妈妈很难受,我哭了。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支持你。把我做的饭吃了,睡睡觉,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起不来,样子很难受。我赶紧叫打工刚回家的叔叔,把妈妈送到镇上。
 第三天早上,我去医院看妈妈,她还没有醒。我轻轻地给她洗手,她醒了。
 妈妈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妈妈想回家。”
 我问:“为什么了?”
 “这里不舒服,还是家里舒服。”
 我把妈妈接回家,坐了一会儿,我就去给妈妈做饭。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
 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泪水。
 柳 彝
 2015年6月20日
 这篇作文是凉山宝石小学四年级学生苦依五木(笔名柳彝)写的,当时,支教老师任中昌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珊迪》一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作文交上来后,任中昌把他认为写得好的贴在教室墙壁上。没想到,这篇作文后来竟被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谈起了这篇反映大凉山贫困状况的“世界上悲伤的作文”。
 是的,这的确是一篇悲伤的作文,次读到的时候,我的眼眶里瞬间涌满了泪水。
 我对凉山是有感情的。1988年,我在西昌打工,跟着师傅学木匠,有一天晚上,我特地跑去建昌古城四牌楼十字路口,仰望火箭把卫星送上太空。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凉山州是全国的彝族聚集区,也不知道它是全国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但我知道这里交通闭塞,山高路险十八弯,翻不尽的一山又一山。背着木匠工具,我在老山沟里兜兜转转,帮老乡架房梁,做桌子、板凳,整整干了两年。我十八岁的青春年华,被邛海和泸山定格成闪光的底片。后来,我走出大凉山,随百万民工潮南下广东,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一路打工一路自学,怀揣梦想努力奔跑,后改变了命运,成了一名新广东人。
 没想到,因为脱贫攻坚,我跟凉山还有一段未了情缘。
 2019年5月,我随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团队前往凉山州甘洛、金阳、美姑等地体验生活,回佛山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石头说话》;2020年8月的一天,佛山市文广旅体局局长陈新文交给我一个任务——再次去凉山深入生活,采访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的山乡变化。陈局长的要求很简单——扎下去,扎到村里边去,到老乡家里去,“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他们的生活,听他们的心声。
 “扎到山沟沟里,多吃土豆,多下‘蛋’”。陈局长鼓励说,“周立波当年写《山乡巨变》,周崇贤今天就写《凉山巨变》。”
 8月24日,我从佛山出发,前往凉山采访大国扶贫背景下的脱贫攻坚。我此行的任务是深入金阳县走村入户,写好基层的小故事,真实记录成长蜕变的乡村,记录山区群众在脱贫路上的努力和希冀;捕捉充满泥土芳香的生活细节,抒发老百姓的真实感受,以鲜活的现场感和朴实的现实主义笔触书写时代;用文学的情怀,关照国家民族命运;以金阳县为切入点,滴水见太阳,倾听“佛山对口帮扶凉山”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大战略中稳健前进的脚步声。
 在一个多月的走访中,我认识了很多驻村扶贫干部、支教老师、援建医生、脱贫群众、当地村干部以及返乡创业的老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故事,沾着露水,裹着地气,带着温度,朝着我的笔端涌来。大凉山深处的扶贫故事,就像大国扶贫的一滴水,透过这水的晶莹,我看见了朝气蓬勃的太阳。
 
 2020年12月2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