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驰骋三界:汉代神兽的图像世界
			》
 售價:HK$ 
			551
 
  《 
			印章的故事
			》
 售價:HK$ 
			230
 
  《 
			数字化口腔
			》
 售價:HK$ 
			2030
 
  《 
			中国史前玉器
			》
 售價:HK$ 
			449
 
  《 
			最后的使团:1795年荷兰访华使团及被遗忘的中西相遇史
			》
 售價:HK$ 
			449
 
  《 
			源远流长:英格兰银行史(1694-2013)
			》
 售價:HK$ 
			857
 
  《 
			第一性原理穿透思维定势
			》
 售價:HK$ 
			398
 
  《 
			俄国史译丛——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知识界
			》
 售價:HK$ 
			539
 
 
 | 
         
          | 編輯推薦: |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道教史》是国内*部全面系统论述道教史的著作,论述了道教从东汉孕育诞生,直至近代大约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涉及的问题包括道教的教团组织、经典、教理、著名我物、内外丹、养生术、符录咒术、斋醮科仪以及道教对民间秘密宗教的影响等。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可以说是中国的*部真正意义上的道教史著作,它从探讨宗教共同点出发,论述道教的起源与演变,道教的信仰与道术、戒律,道教的经典与宫观,道教的派别与佛道关系,展示了道教的历史发展主脉,对于后世的道教学术研究保持着长久的影响。 |  
         
          | 目錄: |   
          | 章 绪言 节 宗教共同之点
 第二节 神仙之观念
 第二章 外人对于道教史之分期
 第三章 诸书所述道教之起源
 第四章 道之名义与其演变
 节 子思中庸宋儒朱子所说之道
 第二节 张衡灵宪广雅列子及宋儒周子所说之道
 第三节 道家之所谓道
 第四节 道经之所谓道
 第五章 道教以前之信仰
 节 古代之巫祝史
 第二节 秦汉之方士
 第六章 道教之形成
 节 于吉太平道及张角
 第二节 《太平清领书》与《太平经》之关系
 第三节 张陵天师道及孙恩
 第四节 张天师世系考
 第五节 寇谦之改革天师道
 第六节 茅山道与武当道
 第七章 道教之神
 节 天地间之神
 第二节 人身中之神
 第三节 洞天福地
 第八章 道教之方术
 节 符篆祈禳禁劾诸术
 第二节 守庚申
 第三节 房中行跷变化
 第九章 道教之修养
 节 内丹
 第二节 存思
 第三节 导引沐浴
 第四节 服食烧炼
 第十章 道教之规律
 节 传受
 第二节 赏善罚恶
 第三节 斋戒及清规
 第四节 诵持
 第十一章 道佛二教之互相利用
 第十二章 道佛二教之相排
 第十三章 唐宋两朝之道教
 第十四章 道教之流传海外
 节 新罗之花郎
 第二节 日本之山伏
 第三节 真腊之八思及其他
 第十五章 道教经典之编纂与焚毁
 节 《汉书·艺文志》
 第二节 道教经典之编纂
 第三节 元代之焚经
 第十六章 道教之分派
 第十七章 明清时代之道教
 第十八章 现在之道藏与辑要
 第十九章 宫观及道徒
 第二十章 结论
 中国学者的部完整的《中国道教史》--读傅勤家《中国道教史》 潘显一 申喜萍
 |  
         
          | 內容試閱: |   
          | 含笑即为妇人,蹙面即为老翁,踞地即为小儿,执仗即成林木,种物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厨,兴云起火,无所不作也。其次有《玉女隐微》一卷,亦化形为飞禽走兽,及金木玉石,兴云致雨,方百里,雪亦如之。渡大水不用舟梁。分形为千人,因风高飞,出入无间。能吐气七色,坐见八极及地下之物。放光万丈,冥室自明。亦大术也。然当步诸星数十,曲折难识,少能谙之。其《淮南鸿宝万毕》皆无及此书者也。”《杂应篇》云:“郑君云:服大隐符十日,欲隐则左转,欲见则右回也。或以玉粕丸涂人身中,或以蛇足散,或怀离母之草,或折青龙之草以伏六丁之下。或入竹田之中而执天枢之壤,或造河龙石室而隐云盖之阴,或服清冷之渊以过幽阙之径,或乘天一马以游紫房,或登天一之明堂,或入玉女之金匮,或背辅向官,立三盖之下。或可为小儿,或可为老翁。或可为鸟,或可为兽,或可为草,或可为木,或可为六畜。或依木成木,或依石成石,依水成水,依火成火。此所谓移形易貌,不能都隐者也。”《后汉书·方伎传》云:“费长房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观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日: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后乃就楼上候长房日:我神仙之人,以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使人取之,不能胜,又令十人扛之,犹不举。翁闻,笑而下楼,以一指提之而上,视器如一升许,而二人饮之,终日不尽。长房遂欲求道,而顾家人为忧。翁乃断一青竹,度与长房身齐,使悬之舍后。家人见之,即长房形也,以为缢死,大小惊号,遂殡葬之,长房立其傍,而莫之见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