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653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434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908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454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653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250
			 
			 
	
			  
			《 
			钩针编织曼陀罗花样
			》 
			 售價:HK$ 
			305
			 
			 
	
			  
			《 
			两晋南北朝史 一口气看懂两晋南北朝史
			》 
			 售價:HK$ 
			347
			 
			 
	
 
      | 
     
      
      
      
      
         
          | 內容簡介: | 
         
         
          |  
            《生物毒素学》分为细菌毒素、真菌毒素、海洋毒素、动物毒素、植物毒素和其他微生物毒素六大篇,共计130章,内容涵盖常见或重要的生物毒素。每种毒素重点围绕其生物来源、结构特征、毒性活性、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危害方式、检测方法,以及中毒的防控与救治、毒素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而系统深入的阐述。
           | 
         
       
      
      
      
      
         
          | 目錄: 
           | 
         
         
           
            目录
 绪论 生物毒素 1
 引言 1
 主要参考文献 17
 **篇 细 菌 毒 素
 第1章 细菌内毒素 21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1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24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27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28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29
 主要参考文献 30
 第2章 葡萄球菌毒素 31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31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36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38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39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40
 主要参考文献 40
 第3章 链球菌外毒素 42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42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46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50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51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51
 主要参考文献 52
 第4章 肺炎链球菌溶血素 53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53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55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57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58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58
 主要参考文献 59
 第5章 肉毒毒素 61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61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65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68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70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72
 主要参考文献 73
 第6章 破伤风毒素 75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75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77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78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79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80
 主要参考文献 81
 第7章 白喉毒素 83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83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86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88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90
 第五节 开发与应用 91
 主要参考文献 92
 第8章 炭疽毒素 94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94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98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100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101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102
 主要参考文献 103
 第9章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 104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104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113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117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119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119
 主要参考文献 121
 第10章 其他梭菌毒素 123
 第一节 艰难梭菌毒素 123
 第二节 腐败梭菌毒素 128
 第三节 索氏梭菌毒素 132
 主要参考文献 135
 第11章 单增李斯特菌毒素 137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137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142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144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145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145
 主要参考文献 146
 第12章 蜡样芽孢杆菌毒素 148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148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150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151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152
 主要参考文献 152
 第13章 苏云金杆菌毒素 154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154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160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162
 第四节 开发与利用 164
 主要参考文献 165
 第14章 大肠埃希菌肠毒素 167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167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171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173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174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174
 主要参考文献 175
 第15章 志贺毒素和志贺样毒素 176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176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178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181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181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182
 主要参考文献 183
 第16章 百日咳毒素 184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184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186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187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188
 第五节 开发与应用 188
 主要参考文献 189
 第17章 伤寒毒素 191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191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193
 主要参考文献 195
 第18章 弧菌毒素 196
 第一节 霍乱毒素 196
 第二节 副溶血弧菌毒素 200
 第三节 创伤弧菌毒素 204
 第四节 拟态弧菌毒素 208
 主要参考文献 213
 第19章 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 215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15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217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218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219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220
 主要参考文献 222
 第20章 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 223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23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225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226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227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227
 主要参考文献 228
 第21章 分枝杆菌毒素 229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29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231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233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234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234
 主要参考文献 235
 第22章 耶尔森菌毒素 236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36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241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243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244
 主要参考文献 245
 第23章 嗜水气单胞菌毒素 246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46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247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250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251
 主要参考文献 251
 第24章 酵米面假单胞菌毒素 253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53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256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257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259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259
 主要参考文献 260
 第25章 阪崎肠杆菌毒素 261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61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263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264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265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266
 主要参考文献 266
 第26章 发光杆菌毒素 267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67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269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271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271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272
 主要参考文献 272
 第27章 脆弱拟杆菌毒素 274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74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275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277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278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278
 主要参考文献 278
 第28章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毒素 280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80
 第二节 Tc 毒素的作用机制 283
 第三节 Tc 毒素的开发与利用 284
 主要参考文献 284
 第29章 细胞致死肿胀毒素 286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87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290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292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293
 主要参考文献 294
 第30章 皮肤坏死毒素 295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295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297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299
 第四节 防控与救治 301
 第五节 开发与利用 302
 主要参考文献 303
 第31章 植物病原细菌毒素 305
 第一节 棒杆菌致病毒素 305
 第二节 假单胞菌致病毒素 309
 第三节 黄单胞菌致病毒素 314
 第四节 梨火疫毒素 318
 第五节 根瘤菌毒素 319
 主要参考文献 321
 第二篇 真 菌 毒 素
 第1章 黄曲霉毒素 325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325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327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329
 第四节 防控与利用 332
 主要参考文献 334
 第2章 赭曲霉毒素 335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335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338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340
 第四节 防控与利用 341
 主要参考文献 342
 第3章 杂色曲霉素 344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344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347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348
 第四节 防控与利用 348
 主要参考文献 349
 第4章 烟曲霉震颤素 350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350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351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352
 第四节 防控与利用 353
 主要参考文献 353
 第5章 稻曲菌素和稻绿核菌素 355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355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359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361
 第四节 防控与利用 361
 主要参考文献 362
 第6章 桔青霉素 364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364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367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370
 第四节 防控与利用 371
 主要参考文献 372
 第7章 展青霉素 374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374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376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378
 第四节 防控与利用 379
 主要参考文献 381
 第8章 岛青霉毒素 382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382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384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384
 第四节 防控与利用 386
 主要参考文献 386
 第9章 黄绿青霉素 388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388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390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391
 第四节 防控与利用 392
 主要参考文献 393
 第10章 红青霉毒素 394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394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395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397
 第四节 防控与利用 398
 主要参考文献 399
 第11章 青霉酸 400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400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403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403
 第四节 防控与利用 405
 主要参考文献 406
 第12章 胶霉毒素 407
 第一节 产毒生物与毒素性状 407
 第二节 作用机制与危害方式 409
 第三节 识别与确认 410
 第四节 防控与利用 411
 主要参考文献 4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