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408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352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347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352
 
  《 
			红帆船
			》
 售價:HK$ 
			290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194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403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449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为背景,梳理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下货币政策调整,借鉴西方货币政策规则研究成果,构建带有金融摩擦的封闭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从经济波动、货币政策有效性、社会福利损失小化三个角度实证模拟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规则的影响效应,终构建合适的政策操作框架。研究过程中不仅重视量化分析,还结合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实际进行经济解读,给出研究结论的政策意义。 |  
         
          | 關於作者: |   
          | 胡小文,1981年生,安徽怀宁人,应用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波动、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开放宏观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主要讲授应用统计学、股权资产估值、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发表论文《汇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协调推进的宏观经济效应》《汇率市场化副教授改革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与独立性的影响》《世界经济新格局、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会议综述——暨第四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综述》等。 |  
         
          | 目錄: |   
          | 绪论 节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章货币政策规则理论
 节货币政策工具规则
 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规则
 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二章文献综述
 节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综述
 第二节利率市场化改革下货币政策转型研究
 第三节DSGE模型的应用
 第三章利率市场化改革下货币政策实践回顾
 节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下货币政策实践
 第二节新兴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货币政策实践
 第三节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货币政策实践
 第四节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下货币政策转型的经验启示
 第四章利率市场化改革下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研究:封闭经济条件下选择数量型还是价格型?
 节引言
 第二节理论框架构建
 第三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经济效应分析
 第四节参数的估计与模型的检验
 第五节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与经济解释
 第六节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两种货币政策规则效应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利率市场化改革下货币政策工具规则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选择数量型还是价格型?
 节引言
 第二节理论框架构建
 第三节参数的估计与模型的检验
 第四节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与经济解释
 第五节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两种货币政策规则效应的
 比较分析
 第六章利率市场化改革下货币政策目标规则:选择灵活通胀目标制还是严格通胀目标制?
 节引言
 第二节新兴经济体通胀目标制的实践经验分析
 第三节实证分析
 第七章利率市场化改革下货币政策目标规则:选择管理浮动汇率制还是自由浮动汇率制?
 节引言
 第二节新兴经济体汇率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
 第三节实证分析
 第八章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市场化次序安排
 节引言
 第二节利率与汇率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实证分析
 第九章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次序安排
 节引言
 第二节国际经验借鉴
 第三节金融改革次序论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理论模型
 第五节三项次序安排的实证分析
 第十章结论与讨论
 节结论
 第二节政策建议
 第三节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第四章模型的对数线性化
 附录二第四章Dynare程序(封闭经济条件下)
 附录三第五章模型的对数线性化
 附录四第五章Dynare程序(开放经济条件下)
 附录五第六章Dynare程序
 附录六第七章Dynare程序
 附录七第八章Dynare程序
 附录八第九章Dynare程序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推进了20多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形式上基本完成。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完善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我国利率并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从疏通利率传导渠道、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来看,这只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新起点。
 国际经验显示,利率市场化改革会释放受到压制的均衡利率,有助于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也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冲击,同时存贷款利差缩小会给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带来挑战,使得金融机构竞争加剧,出现利率风险,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为了避免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经济异常波动,确定货币政策改革与金融改革的次序至关重要。日本、北欧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和信贷过度扩张,终导致金融危机爆发;韩国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早使用间接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南锥体国家如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对汇率制度选择有误,且资本账户开放不当,从而导致通胀加剧、贸易状况恶化、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长乏力、供给侧改革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不尽如人意;人民币贬值、大量资本外流;特朗普“美国”的贸易政策施压人民币汇率,反贸易和反全球化的声音渐起:这些外部环境都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挑战。要预防利率市场化改革下可能出现的经济异常波动,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框架至关重要,这也是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从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中的工具和目标来看,当前仍存在诸多问题。
 从政策工具角度来看,我国货币政策仍以数量型为主,但是货币供给的相关性、可测性与可控性都呈现下降趋势,这导致数量型政策的有效性面临挑战,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有效性逐渐下降,亟须建立货币政策的新传导渠道。从政策目标角度来说,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