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大国重器—中国盾构机创新发展之路
			》
 售價:HK$ 
			551
 
  《 
			长路行(带你看民国顶级书香世家的真实生活日常)
			》
 售價:HK$ 
			347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352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500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352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653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434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908
 
 
 | 
         
          | 內容簡介: |   
          | 帝国式的征服想转化为稳定的国际秩序,需要使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都相信帝国主义秩序是合理的和必然的。在历史上,帝国主义总是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内嵌于国际体系的话语和实践中:在话语层面,当代西方国际关系主流范式在表面上排除了帝国主义的相关问题,但在国际秩序愿景的描述和控制暴力机制的研究中,却事实上承认了帝国主义的逻辑及其对国际体系的嵌入;在实践层面,资本的全球化创造了一个不平等的分配结构,鼓励权力政治和干预主义倾向,终塑造一个等级化的国际结构,把西方世界的内部认同和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的控制制度化。世界性帝国与其盟友,在推动国际体系帝国主义化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帝国主义源自国际体系结构的缺陷,从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蕴育了自己的敌人。国际体系的“去帝国主义化”,表现为平等化的体系文化,去依附化的世界经济结构以及国家间关系的民主化。新的国际秩序需要非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建立更为平等的合作关系,也需要非西方国家内部结构的重建。在去帝国主义化的历史进程当中,中国具有宿命式的历史使命。基于历史和制度原因,中国会承担去帝国主义化的倡议者和赞助者的角色。中国所反对的不是特定国家,而是国际体系中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倾向。 |  
         
          | 關於作者: |   
          | 于海洋,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世界民族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周刊》专栏作家,《世界新闻报》特约撰稿人。 |  
         
          | 目錄: |   
          | 章 发展中的帝国主义话语体系 节 西方帝国主义话语的历史沿革
 一 历史上的帝国及其合法性的建构
 二 帝国主义话语体系的形成
 三 冷战时期帝国主义话语体系的发展
 四 后冷战时期的新帝国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于帝国主义的批判
 一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政治思想中的殖民主义批判
 二 考茨基超帝国主义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三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
 第三节 当代帝国主义话语的核心议题
 第二章 帝国主义对国际秩序的嵌人
 节 世界国家理念在西方国际秩序构想中的核心地位
 一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世界国家的追求
 二 世界国家的理论建构
 第二节 世界国家的不可实现性
 一 基于权力差距形成的控制暴力机制
 二 基于国家间妥协形成的稳定秩序
 三 基于国家本位的国际社会
 第三节 帝国主义对世界国家的替代
 一 “世界国家”话语体系掩盖的帝国主义逻辑
 二 帝国主义与西方国际秩序的互补性
 三 帝国主义嵌入西方现行国际秩序当中
 第三章 帝国主义化的国际体系
 节 全球化对帝国主义的需求
 一 全球化加剧了无政府状态
 二 相互依赖中的压迫性权力
 三 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帝国主义
 第二节 权力政治伴生的帝国主义
 一 权力政治的基础地位
 二 权力政治与帝国主义的共存
 第三节 等级化的身份结构
 一 身份认同与西方世界的膨胀
 二 等级制与南北结构的固化
 三 国际体系等级制的实质
 第四节 国际体系的帝国主义化
 一 帝国主义政策在国际体系中反复出现
 二 新帝国主义的运行方式
 第四章 世界性帝国
 节 世界性帝国的统治方式
 一 历史上的世界性帝国
 二 相对衰落的美利坚帝国
 第二节 世界性帝国的国际职能
 一 维持开放与分配财富
 二 维护等级制的统治结构
 第三节 世界性帝国的内部结构
 一 扩张性的军事体制
 二 “渗透性”的政治体制
 三 开放性和排他性并存的社会结构
 第五章 帝国主义的联盟
 节 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
 一 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竞合关系
 二 帝国主义的联盟机制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与帝国主义的合作
 一 全球化进程中的跨国公司
 二 跨国公司对帝国主义联盟的依附
 三 跨国公司支持了帝国主义秩序
 第三节 非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化的可能性
 一 非帝国主义国家接受帝国主义逻辑
 二 非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帝国主义式的政策
 第六章 国际体系的去帝国主义化
 节 帝国主义化国际体系的变革要求
 一 帝国主义化国际秩序的顽固性
 二 帝国主义化国际体系的松动
 第二节 国际体系去帝国主义化的内涵
 第三节 国际新秩序的四个特征
 一 平等化的体系文化
 二 去依附化的世界经济结构
 三 国家间关系民主化为主的国际政治格局
 第四节 新秩序中的非西方国家
 一 重塑非西方国家的主权权威
 二 推动非西方国家的国家建设
 第七章 中国与去帝国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节 中国古典国际秩序与西方的差异
 一 中国主导下区域国际秩序的特殊性
 二 近代以来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碰撞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际新秩序的理念及实践
 一 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主张
 二 邓小平国际新秩序观的提出
 三 国际新秩序观的继续发展
 四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三节 倡议和推动去帝国主义化是中国的历史使命
 一 当代国际体系的去帝国主义化需要大国支持
 二 中国对国际体系去帝国主义化的历史责任
 第四节 案例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推动国际新秩序建设的实践
 一 “一带一路”倡议和成绩
 二 西方世界对“一带一路”的防范
 三 “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国际新秩序建设方面的示范效应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