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稷下先生(稷下学宫的历史探究,稷下先生的故事再现)
》
售價:NT$
347.0

《
我和她们不一样
》
售價:NT$
347.0
![衰而不败:在变老的路上,变得更好 [日]畑村洋太郎](//img.megbook.hk/upload/mall/productImages/25/27/9787111777861.jpg)
《
衰而不败:在变老的路上,变得更好 [日]畑村洋太郎
》
售價:NT$
254.0

《
时刻人文·野兽之魂(当代史学大师卡洛·金兹伯格新近力作,不止“微观史学”,展现其历史与哲学思想的多样性)
》
售價:NT$
301.0

《
弱关系创富
》
售價:NT$
296.0

《
日本的财政危机:摆脱危机的体制机制变革努力,1975~2000
》
售價:NT$
949.0

《
如何去爱:我们终将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告别争吵与内耗,用爱的能力守护亲密关系)
》
售價:NT$
347.0

《
日本与德国:两种战后思想(历史学堂)
》
售價:NT$
245.0
|
內容簡介: |
本书首先从现有的“中等收入陷阱”定量识别方法的不足出发,并结合后发经济体的追赶型增长特征与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特点,拟定了一套新的“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与定量识别方法。并准确识别出了历史上曾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后发经济体及其陷入陷阱的持续时间。随后从微观视角下的人力资本与企业研发;中观视角下的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宏观视角下的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转型视角下的结构变迁与消费升级,分析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和陷入其中的经济体在其微观、中观、宏观、转型这四个层面的关键预警指标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并构建了数理模型分析了四个层面的关键指标影响“中等收入陷阱”跨越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中国总体上及各省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识别出中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以发现中国“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并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转型这四个层面,充分地探讨我国实施各种政策所带来的冲击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还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模拟了各类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将理论分析和软件模拟得出的结果与我国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相结合,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
|
關於作者: |
程文,男,湖北武汉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2012年至201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至2015年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访问学者。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经济学。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及省部级项目;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十二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
目錄:
|
章 总论
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章 “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定量识别与成因
节 引言
第二节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研究回顾
第三节 “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与定量识别
第四节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三章 收入差距、自主创新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节 引言
第二节 自主创新的“需求拉动”研究回顾
第三节 收入差距、自主创新与跨越陷阱的数理模型
第四节 收入差距、自主创新与跨越陷阱的数值模拟
第五节 收入差距、自主创新与跨越陷阱的实证检验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四章 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节 引言
第二节 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与跨越陷阱研究回顾
第三节 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与跨越陷阱典型事实
第四节 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与跨越陷阱的数理模型
第五节 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与“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分析
第六节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路径的数值模拟
第七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制造业创新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节 引言
第二节 产品空间与制造业创新升级的典型事实
第三节 技术创新、制造业升级与跨越陷阱研究回顾
第四节 制造业创新升级下“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理
第五节 制造业创新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六节 制造业创新升级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分解
第七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服务业创新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节 引言
第二节 “成本病”、服务业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究回顾
第三节 服务业创新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事实
第四节 服务业创新升级下“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理和跨越条件
第五节 中国服务业创新升级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数值模拟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