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449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235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367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551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857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653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418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售價:HK$ 
			1520
 
 
 | 
         
          | 編輯推薦: |   
          | 这是一本写的非常通透的中国通史,一是全书可以说是简史,条理清晰,言简意赅,重要的事情都说得很清楚,没有让人看不明白的地方;二是观点独特,敢于质疑,书中对于很多历史上已经有了统一定性、评价的人物和史实都给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三是史料丰富,任何评价都必有史料支撑,说得清的就是说得清,说不清的坚决不鲁莽评价。 |  
         
          | 內容簡介: |   
          | (1)极简中国通史,四五百页,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到20世纪20年代,一本书读懂中国上下五千。条理清晰,重要的事情都说得很清楚。 (2)观点独特,敢于质疑,书中对于很多历史上已经有了统一定性、评价的人物和史实都给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有些历史任务也做了翻案。
 如秦桧、岳飞、王安石,观点新颖,看法独特却又引人深思,比如其对秦桧的评价,就比较客观,没掺入什么民族色彩,感情色彩,对于岳飞为人和当时所处环境也做了评价,让人感觉颇为中肯,没有过多渲染英雄色彩和悲情色彩等。
 (3)史料丰富,任何评价都必有史料支撑,说得清的就是说得清,说不清的坚决不鲁莽评价。比如:说到汉武帝时期的民生问题,引用《史记》中的记载,从富裕到问题丛生,引发思考。
 |  
         
          | 關於作者: |   
          |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 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上海历史学会理事。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是史学界公认旧籍读得多的一位学者。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著述宏富,对经学﹑文字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 当过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教过文学、地理、公文写作、应用文字、商业地理、商业经济、中国文字学、宋明理学、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民族史、史学研究法、史学名著研究、古文观止等科目。堪称中国全能型老师。
 |  
         
          | 目錄: |   
          | 目 录 序 / 1
 编 绪论 / 001
 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 002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 005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 / 008
 第四章 中国史时期的划分 / 011
 第二编 上古史 / 015
 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 / 016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 019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 / 022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 / 026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 / 030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 / 033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 / 036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 / 040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 / 043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 / 046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 049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 052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 055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 / 058
 第三编 中古史 / 063
 章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 064
 第二章 秦汉之际 / 068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 / 073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 / 076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 / 080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 / 084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 / 088
 第八章 两汉对外的交通 / 092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 / 096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 / 101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 / 105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 / 109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 / 113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 116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 / 124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 128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131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 134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 / 137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 141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 / 144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 / 148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 / 152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 156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 159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 162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 165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 / 169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 / 173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 177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 / 181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 / 185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 / 189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 / 192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196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 / 200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 204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 / 210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 / 213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 / 217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 / 222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 / 226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 229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 / 233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 / 237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 241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 244
 第四编 近代史 / 249
 章 明清之际 / 250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 / 255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 258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 / 263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 / 267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 / 271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 / 277
 第八章 鸦片战争 / 281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役 / 286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 / 292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 296
 第十二章 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 / 300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 / 305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 309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 / 316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 321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 325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 329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 / 333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 337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 / 342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 / 346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 / 350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 / 355
 第五编 现代史 / 361
 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 362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 / 366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369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 / 372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 376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 381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 / 384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 388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 393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 397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 / 401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 404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 408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 / 411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 414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 417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 421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 / 425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 / 428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 / 432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 436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 440
 第六编 结论 / 443
 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 444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 447
 |  
         
          | 內容試閱: |   
          | 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
 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
 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
 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
 唯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
 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
 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
 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
 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
 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
 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
 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
 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
 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
 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
 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
 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
 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
 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
 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
 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
 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
 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
 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
 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
 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
 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
 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
 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
 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
 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
 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吧?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
 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
 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唯不知
 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
 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
 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
 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
 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
 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
 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
 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
 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
 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
 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
 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
 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
 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
 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
 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
 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
 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
 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论肤色,论骨骼,其同异一望可知,然
 历时稍久,就可以渐趋混合;民族则论语言,论信仰,论风俗,虽
 然无形可见,然而其为力甚大。同者虽分而必求合,异者虽合而必
 求分。所以一个伟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难;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
 的坚强与否,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
 一国的民族,不宜过于单纯,亦不宜过于复杂。过于复杂,则
 统治为难;过于单纯,则停滞不进。我们中国,过去之中,曾吸合
 许多异族。因为时时和异族接触,所以能互相淬砺,采人之长,以
 补我之短;开化虽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极其优越,所
 以其同化力甚大,虽屡经改变,而仍不失其本来。经过极长久的时间,
 养成极坚强的民族性,而形成极伟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源发达,以及互相接触、渐次同化,自然要待后文
 才能详论。现在且先做一个鸟瞰。
 中华初建国的主人翁,自然是汉族。汉族是从什么地方迁徙
 到中国来的呢?现在还不甚明白。既入中国以后,则是从黄河流域
 向长江流域、粤江流域渐次发展的。古代的三苗国,所君临的是九
 黎之族,而其国君则是姜姓。这大约是汉族开拓长江流域早的。
 到春秋时代的楚,而益形进化。同时,沿海一带,有一种断发文身
 的人,古人称之为越。吴、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杂居。后来秦开
 广东、广西、福建为郡县,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带有濮族。
 西北一带有氐、羌。西南的开拓,从战国时的楚起,至汉开西南夷
 而告成。西北一带的开拓,是秦国的功劳。战国时,秦西并羌戎,
 南取巴、蜀,而现今的甘肃和四川,都大略开辟。
 在黄河流域,仍有山戎和狁,和汉族杂居。狁,亦称为胡,
 就是后世的匈奴。山戎,大约是东胡之祖。战国时代,黄河流域,
 和热、察、绥之地,都已开辟。此两族在塞外的,西为匈奴,东为
 东胡。东胡为匈奴所破,又分为乌桓和鲜卑。胡、羯、鲜卑、氐、羌,
 汉时有一部分入居中国。短时间不能同化,遂酿成五胡之乱。经过
 两晋南北朝,才泯然无迹。
 隋唐以后,北方新兴的民族为突厥。回纥,现在通称为回族。
 西南方新兴的民族为吐蕃,现在通称为藏族。东北则满族肇兴,金、
 元、清三代,都是满族的分支。于是现在的蒙古高原,本为回族所
 据者,变为蒙古人的根据地,回族则转入新疆。西南一带,苗、越、
 濮诸族的地方,亦日益开辟。
 总而言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
 统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时,汉族的政治势
 力不竞,暂为他族所征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异族亦必遵从其
 治法。经过若干时间,即仍与汉族相同化。现在满、蒙、回、藏和
 西南诸族,虽未能和汉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冲突。虽然各族都有
 其语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广的,自然是汉语和汉文。宗
 教则佛教盛行于蒙、藏,回教盛行于回族。满族和西南诸族,亦各
 有其固有的信仰。汉族则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于人伦日用
 之间,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数千年来,
 各种宗教在中国杂然并行,而从没有争教之祸。我国民族的能团结,
 确不是偶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