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500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500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500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449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449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653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HK$ 
			347
 
  《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2025版 
			》
 售價:HK$ 
			551
 
 
 | 
         
          | 編輯推薦: |   
          | 本书结构完整,史料充分,是研究湖湘学派的一部全面的著作。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依循工夫论这一进路,以湖湘学派为个案,从湖湘学派自身思想的脉络,及与其他学派的学术交往,展示了道学家们对性情问题的思考。由此,宋明道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一系以伊川、朱子为代表,主张下学而上达的工夫论;另一系则以明道、五峰为代表,主张上达而下学的工夫论。通过对道学脉络的重新梳理及相关具体问题的处理,从而将湖湘学术本身的独特性及其在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得以充分展示出来。另外,本书专门对湖湘学派的思想源流、学术交往及相关的史实进行了考订。 |  
         
          | 關於作者: |   
          | 曾亦,1969年6月生,复旦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撰有《本体与工夫》《宋明理学》《共和与君主》《何谓普世?谁之价值》《春秋公羊学史》《董仲舒与汉代公羊学》《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拜礼研究》等专著;在《哲学研究》《孔子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编有《清代春秋学汇刊》古籍整理丛书;主持《春秋公羊学史》《刘逢禄与清代春秋学》等国家、省部级项目。《春秋公羊学史》一书获得2016—201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第14届学术成果一等奖及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所编《清代春秋学汇刊》先后获得2015、2016年度华东地区古籍整理二等奖。 |  
         
          | 目錄: |   
          | 探索儒学的现代范式(谢遐龄) 引 言
 上编 《知言》与两宋道学之开展
 章 感与情
 节 情、感诸义
 第二节 感物而动与感物而通——五峰对情、感关系之不同形式的区分
 第三节 仁爱之辨
 第二章 情与性
 节 性之名义与性情之分离
 第二节 生之谓性
 第三节 正情与性其情
 第四节 性善与性无善恶
 第三章 性与心
 节 心即性与心性不离
 第二节 性体心用:宋儒关于中和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明道之“定性”与朱子之“主敬”
 第四节 “识仁”与“以心观心”
 第四章 下学与上达
 节 主静与主敬
 第二节 动静问题与朱子《答胡广仲书》论“识仁”或“致知”——兼论湖湘学者之察识功夫
 第三节 先察识而后涵养——朱子《答吴晦叔书》与知行问题
 下编 《知言疑义》与湖湘学术之分流
 第五章 朱子与湖湘学者之交往及其学术之形成
 节 胡籍溪与朱子
 第二节 中和旧说
 第三节 中和新说
 第六章 南轩、朱子之交往与南轩学术之转变
 节 潭州之行与朱张会讲
 第二节 朱张论《洙泗言仁录》
 第三节 朱张论《仁说》
 第四节 朱子论南轩《癸巳论语说》
 第七章 朱子与湖湘学者论《知言》
 节 朱子、南轩与东莱论《知言》
 第二节 朱子与其他湖湘学者论《知言》
 第八章 南轩与朱子对五峰门人的批评
 节 南轩与五峰门人的分歧
 第二节 朱子论彪德美
 第三节 朱子论胡广仲
 第四节 朱子论胡伯逢
 第五节 朱子论吴晦叔
 第六节 朱子论胡季随
 附录 工夫与效验――从程明道论“识仁”看朱子对《大学》新本的阐释
 参考文献
 附旧序 深化心性论研究之途
 后 记
 |  
         
          | 內容試閱: |   
          | 《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是在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以杰出思想家为核心的不同学术集群的研究,是对色彩斑斓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历史画卷中特色的“面”的呈现与“线”的寻绎。中国古代学术传统的源流色彩极浓,学术的承祧与变异形成的内在张力是推进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因,学派间的争鸣竞辩、激荡互动及不同学派的因革损益、意脉赓续,书写了中国古代色彩斑斓的学术发展史。因此,对各个学派进行分别研究,明乎学派源流统绪,梳理流变过程,呈现其戛戛独造的学术风采,分析其对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价值,厘定其地位,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因革发展机制,推进中国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组织编撰《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丛书》的根本动因。本丛书首辑30种,由南京大学周群教授主编,各学派研究的知名专家撰著,将于2028年前出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