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1919—1939年美国社会生活史
》
售價:NT$
500.0

《
中西交通史 陆海书系
》
售價:NT$
296.0

《
图说新质生产力1:科技创新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NT$
301.0

《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精神病学的历史(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NT$
398.0

《
雪
》
售價:NT$
352.0

《
当代学术·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
售價:NT$
653.0

《
财政与国家治理
》
售價:NT$
755.0

《
魏特琳日记(重新修订,震撼上市)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乡村儿童“留守”现象产生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及城市化进程的双重背景下,留守儿童问题呈现出的双重嵌套性特征,一方面反映了城乡资源二元分割体制下乡村儿童的共性,另一方面兼具因微观家庭流动而带来的“留守性”特征。本书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对“留守问题”的经验事实及理论认知进行了反思,从日常实践的角度对“留守”到“泛留守”问题进行了挖掘。
|
關於作者: |
金小红,女,1978年生于湖北荆州市。2005年于南开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2009年7月聘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现任湖北省人口学会理事,中国犯罪社会学会理事;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4部,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持参与、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失范社会学。
|
目錄:
|
章 绪论
节 人口流动与乡村“衰落”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反思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设计
第二章 乡村儿童日常生活原型
节 乡村儿童生存及需求现状的差异性描述
第二节 乡村儿童偏差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原型
节 留守儿童生存及需求的现状
第二节 留守儿童的内部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节 留守儿童多个问题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描述性比较分析
节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共性需求
第二节 两组儿童行为的差异性描述
第三节 两组儿童相关需求的差异性描述
第五章 两组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问题成因的比较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
节 生态系统理论的适用性
第二节 两组儿童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模型建立和研究发现
第六章 两组儿童偏差行为、受欺凌问题的比较研究:基于社会联结关系的考察
节 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研究现状
第二节 留守儿童受欺凌问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社会控制理论对越轨行为和受欺凌的解释
第四节 模型建立和研究发现
第七章 两组儿童偏差行为问题的作用机制比较研究:基于一般压力的考察
节 一般压力及实证研究的适用性
第二节 中介模型建立与研究发现
第三节 调节模型建立与研究发现
第八章 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的型构: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的视角
节 区域背景、相关概念及解释框架
第二节 乡村场域:学习价值观的生成环境
第三节 惯习:学习价值观生成过程的日常呈现
第四节 日常生活实践中学习价值观的特质
第九章 “网格化陪伴”介入的实务初探:基于生态系统的视角
节 行动研究设计
第二节 “陪伴式”实务模式应用及反思
第三节 “网格化陪伴”实务模式探索
第十章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传输中社会工作者资源整合角色的再思考
节 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传输
第二节 关爱服务传递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基于资源利用效能的角度
第三节 关爱服务传递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落差
第四节 关爱服务输入过程中社工资源整合角色的探索
第十一章 从“留守”问题到“泛留守”问题的思考
节 乡村儿童生存及需求的现状
第二节 “泛留守”问题的思考与社会工作服务的现状
第三节 针对社会工作“留守问题”服务的调查及反思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