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古代以色列人及其宗教的兴起
			》
 售價:HK$ 
			347
 
  《 
			动物社会的生存哲学 : 探索冲突、背叛、合作和繁荣的奥秘
			》
 售價:HK$ 
			454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250
 
  《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 一篇学问世故、治身治国的文章;一个经济、教育大学者的经世解读;奇伟文章在乱世
			》
 售價:HK$ 
			194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39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500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500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500
 
 
 | 
         
          | 編輯推薦: |   
          |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零距离沟通,做孩子的朋友?一位复旦妈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这本书。从孩子16岁前往英国、美国留学开始,到30岁以后成家立业,母亲从未间断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一直陪伴孩子从“青春叛逆期”走向“三十而立”。书中,我们将会读到在孩子升学、成年、求职、结婚等人生的各个重大阶段,家长所给予的许多建议和鼓励。同时,作者提出了“双向养育”的理念,希望家长跟随孩子不断学习,相信广大父母都会从中得到启发。 |  
         
          | 內容簡介: |   
          | 《越洋家书: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家庭教育样本》选录了一位60后妈妈写给80后儿子在英国、美国读书期间的80封书信,时间跨度长达16年,反映了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生活、探讨问题、共同成长的宝贵经历。在书中,我们能看到“学霸”的养成模式,了解“复旦妈妈”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儿子”的学习交流与思维碰撞;也能看到亲子之间的真情流露,读到妈妈对孩子循循善诱的教导。谈文学,谈求职,谈理财,谈感恩,谈人生哲理……他们是母子,是朋友,更是知己。这些教育方法不仅能够为留学生及其父母给出有针对性的参考,更是能够为所有家庭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  
         
          | 關於作者: |   
          | 陆波,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87年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学位。曾任意大利意联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中欧基金公司董事,意大利意联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等职。 彭英之,1988年出生。201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高中就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与英国Sevenoaks School。现任美国某量化交易基金中国业务负责人,有译著《妙思统计》。
 |  
         
          | 目錄: |   
          | 目录 
 序一 爸爸的话? /? 1
 序二 英之的话? /? 5
 家庭教育,给孩子点亮启程的明灯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校友会上的演讲节选(代前言)? /? 1
 1 16岁,进入英国七橡树读高中
 第 1 封信 / 初出国门? /? 2
 第 2 封信 / 学会欣赏东西方文化不同的美? /? 3
 第 3 封信 / 人生就是一个圆? /? 4
 2 提高外语能力和学习西方文学
 第 4 封信 / 如何提高英文水平? /? 8
 第 5 封信 / 谈谈学习? /? 9
 第 6 封信 / 小说欣赏? /? 12
 第 7 封信 / 写文章的要点? /? 13
 第 8 封信 / 读一些文学作品? /? 15
 3 努力塑造人格魅力
 第 9 封信 /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 20
 第 10 封信 / 快乐的人生应该是积极的? /? 22
 第 11 封信 / 人难的是战胜自己? /? 24
 第 12 封信 / 做好的自己? /? 25
 4 学会理解人间真情
 第 13 封信 / 思乡? /? 30
 第 14 封信 / 希望你的未来比我们更好? /? 31
 第 15 封信 / 爱和感恩? /? 33
 第 16 封信 / 注意说话的态度 // 附:英之的回信? /? 36
 5 如何独立管理自己生活
 第 17 封信 / 成败在于细节? /? 40
 第 18 封信 / 谈理财? /? 41
 第 19 封信 / 坚持写日记,受益无穷? /? 43
 第 20 封信 / 注意平衡的生活方式? /? 45
 第 21 封信 / 懂得敬畏,学会谨慎? /? 46
 第 22 封信 / 要多了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东西? /? 48
 6 开阔视野,触摸欧洲文化
 第 23 封信 / 参观大英博物馆? /? 52
 第 24 封信 / 参加海牙模拟联合国? /? 53
 第 25 封信 / 读你的比利时经济课程有感? /? 54
 7 把握自己,走向成人
 第 26 封信 / 申请大学要注意的事项? /? 58
 第 27 封信 / 读英之在网上的辩论有感 // 附:英之模拟联合国一辩? /? 60
 第 28 封信 / 对当前教育的一些看法? /? 65
 第 29 封信 / 活着的意义 // 附:英之的随笔——不能想而需要想的问题? /? 68
 第 30 封信 / 高中阶段的后时光,你如何度过呢?? /? 71
 第 31 封信 / 寻找自己的蓝海? /? 74
 第 32 封信 / 告别中学 // 附:彭英之——告别英国的中学生活 //
 附:Sevenoaks 学术副校长所写有关彭英之同时被英国、美国大学录取的博文 // 附:监护人 Georgia 给普林斯顿大学的推荐信? /? 76
 8 18岁,走进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第 33 封信 / 了解大学的学习方法? /? 86
 第 34 封信 / 大学里要做的几件事? /? 87
 第 35 封信 / 考试不要输在心理上? /? 89
 第 36 封信 / 西班牙语的学习——兴趣、毅力和决心? /? 90
 第 37 封信 / 校园打工? /? 92
 第 38 封信 / 谈谈时间管理? /? 93
 第 39 封信 / 大学四年要学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 94
 第 40 封信 / 这世界上只有毅力和决心是的? /? 96
 第 41 封信 / 和你分享奥巴马母亲的一句话? /? 98
 第 42 封信 / 参与美国文化? /? 98
 9 如何建立终身友谊
 第 43 封信 / 多交好朋友? /? 102
 第 44 封信 / 交朋友,着眼于大处 // 附:英之的日志篇——米粒? /? 103
 第 45 封信 / 多向智者学习? /? 107
 第 46 封信 / 如何看待你的儿时伙伴违法的事? /? 109
 第 47 封信 / 再谈做人之道? /? 111
 10 思考和探寻“人生之道”
 第 48 封信 / 相信美好? /? 116
 第 49 封信 / 年轻时低调为好? /? 117
 第 50 封信 / 大学是人生起步的练习场? /? 119
 第 51 封信 / 再讲人格的塑造? /? 120
 第 52 封信 / 大学生走进社会后的自我转型? /? 123
 第 53 封信 / 谈谈人力资本? /? 126
 第 54 封信 / 谈人生之道? /? 128
 第 55 封信 / 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 131
 第 56 封信 / 平衡你的生活? /? 134
 第 57 封信 / 年轻是你学会面对挫折的好资本? /? 136
 第 58 封信 / 如何减压? /? 137
 第 59 封信 / 顺势而为,压力就变成动力? /? 139
 第 60 封信 / 阅读的好处? /? 142
 第 61 封信 / 人生是由阶段目标组合而成的? /? 143
 11 给正在领悟人文精髓的儿子
 第 62 封信 / 写作的要素? /? 148
 第 63 封信 / 读一点大师的生活精粹? /? 149
 第 64 封信 / 你的生活也在引领我 // 附:读《罗马帝国衰亡史》? /? 151
 第 65 封信 / 如何写论文? /? 155
 第 66 封信 / 培养一点文学素养? /? 157
 第 67 封信 / 你的文章? /? 158
 第 68 封信 / 再谈写文章? /? 160
 第 69 封信 / 关于写文章的一次讨论 // 附:英之的回信 (之二)? /? 162
 第 70 封信 / 写作是一种享受 // 附:英之的随笔——想念苏州? /? 166
 12 学习管理自己的财务
 第 71 封信 / 早一点有理财的意识? /? 170
 第 72 封信 / 兴趣是致富的基础? /? 170
 第 73 封信 / 关于挣钱和花钱? /? 171
 第 74 封信 / 工作不是简单的挣钱? /? 174
 13 美国金融危机下的人生体验
 第 75 封信 / 对金融危机的一些思考? /? 178
 第 76 封信 / 对金融危机的再思考? /? 180
 第 77 封信 / 创造人生的精彩? /? 182
 第 78 封信 / 芝加哥面试后的几点启示? /? 184
 14 精彩转身,走向社会
 第 79 封信 / 六年的时间,岁月在笔下流过? /? 188
 第 80 封信 / 写在英之大学毕业之际 // 附:英之游历欧洲六国随笔(大学毕业纪念旅行节选)? /? 191
 15 后留学时代的私人文档
 2010 生日寄语 / 找到自己的位置? /? 258
 2011 生日寄语 / 追随你的人生梦想? /? 260
 2012 生日寄语 / 风险的对冲? /? 263
 2013 生日寄语 /“信”的可贵与“知”的难得? /? 266
 2014 生日寄语 / 做自己想做的事? /? 271
 2016 生日寄语 / 仪式的意义? /? 272
 2017 生日寄语 / 不忘初心 // 附:“数字的陷阱”? /? 273
 2018 生日寄语 / 实事求是地定义自己 // 附:山谷间依然听得见历史的回声? /280
 2019 生日寄语 / 永远用热情拥抱生活? /? 288
 2020 生日寄语 / 珍惜现在的一切? /? 291
 16 而立之后,愿你有家,有业,更有爱
 庆生派对寄语 / 人生的转折? /? 296
 结婚登记祝福 / 婚姻是一座学校? /? 299
 婚礼致辞 / 只要有家,就有希望? /? 302
 答谢会致辞 / 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答案? /? 305
 附录一 妈妈的诗? /? 309
 附录二 外公的话? /? 314
 后记 双向养育,共同成长? /? 318
 |  
         
          | 內容試閱: |   
          | 序一 爸爸的话
 
 本书记录了陆波在过去十多年里与儿子英之的书信往来,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母亲对儿子无尽的牵挂。从身体到情绪,从工作到朋友,儿子的冷暖饮食、喜怒哀乐都被记录在满含思念的文字之中;读者也能体会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殷殷叮嘱。陆波是一个感悟力极强的人,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思的人,她希望尽可能地将人生的经历和领悟与儿子分享,指导儿子在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踏实稳健。读者能从这些文字中看到母亲和儿子的心灵沟通、亲子互动,亦母亦师亦友。
 英之兴趣广泛,交友甚多。恐怕现时很少有父母能像陆波那样基本熟悉英之的主要朋友,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英之绝不是一个妈宝似的孩子,他有主见,有思想,愿意与同辈朋友们戏耍,也希望听取父母和长者的意见,经常会以他数学学士的思维特质,跟我们较真概念和逻辑。
 在英之出生前,陆波就开始对儿童的教育非常关心,并贯穿于英之成长的全过程。与几乎所有的当代父母一样,我们对英之的成长也倾注了心血,从他的成长过程中感到喜悦、纠结和焦虑。但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到,我们对儿子的教育理念,与目前比较主流的育儿理念有所不同,心态历程与许多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焦虑也存在不少差异。我们始终坚持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一流的大学、获得收入不错的工作,更应当是对一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面投资。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能够始终保持善良包容的初心、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将来能经营一个夫妻子女和谐的家庭,有一群不离不弃的朋友,通过自己的存在为他人或是社会发展作点贡献。
 英之近十年的成长轨迹再次证明我们的理念是正确的,我们的实践是可行的。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英之在从普林斯顿毕业以后的十年间没有让我们失望。这是英之个人努力的结果,得益于他成长过程中一路有贵人相助,也可归因于全球化发展和国运强盛,当然也源于我们自他孩提时代直至现在持续的关怀、指导、教育和支持。
 陆波对与英之的互动有一种执着和坚持,比如每周必须要有一次或电话或视频的交流,策划家庭中各种节日的仪式性活动,家庭成员人生中的重要时刻的共同参与和分享,等等。在陆波的张罗下,每年一度的全家一起出游已成为我们这个大家庭每个成员翘首以盼的重要活动。这样的家人互动能够持之以恒二十年而不辍,直至成为各自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种习惯,无疑需要一种认真和毅力。
 作为父母,我们很享受这样的过程,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对英之而言,相信他也一定觉得受益良多,尽管他有时也会因事务繁忙而需要不断地提醒。
 2010 年以来,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动荡,世事纷扰不断,儿子也从刚刚本科毕业的青葱小子逐渐成长为行业精英,有了更多的朋友,对事物的看法更加成熟,有了女朋友,然后结婚成家,而我们也在逐渐走向老年。亲情不变,但亲子之间的交往方式却在不知不觉之中开始转变。不同于以往主要是父母对英之的指导和关怀,现在更多的是双向的交流和依赖。我们开始从英之那里了解世界的发展和年轻人的生活,甚至当我和陆波产生分歧之时,英之的意见会成为关键的判断依据。
 这几年我们自己的父母都进入高龄,他们的身体状况不断衰弱,我们为照顾他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在不断地调整与他们的关系。英之对祖(外祖)父母有着深厚的感情,虽远在他乡,但不时打来视频电话,或回苏州探望,以尽孙子之孝。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祖(外祖)父母在英之年幼之时一直对他关怀备至、细心照护,也由于我们的言传身教与和睦的家庭环境。当然,英之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家人的重要和家庭的意义,更从祖母和外祖父的去世中体会生命的脆弱和家庭关系对人生的意义,以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发生。
 生活是一所大学校,人的所有经历都可能成为一生的财富。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学有所成,然子女各有禀赋差异,际遇不同,应由不同的成长之路,以求适合自己的人生和发展愿景。每个人都应当在公平的基础上有精彩的人生,而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竞争却使得家长焦虑、学子负重,成为民生的负担之一。希望读者能够从本书的阅读中获得收益,体会精华,在大变之时代为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彭希哲
 2020年12月3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