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荒诞到反抗:导读加缪《局外人》和《鼠疫》(谜文库)
》
售價:NT$
305.0
《
给孩子的考古
》
售價:NT$
296.0
《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译林思想史)从大屠杀刽子手到爱好和平的民主主义者,揭秘战后德国五十年奇迹般的复兴之路!
》
售價:NT$
505.0
《
我以为这辈子完蛋了(经历了那么多以为会完蛋的事,我还是活得好好的!)
》
售價:NT$
398.0
《
社会情绪的传递与互动研究:以情感符号为视角 (光明社科文库·法律与社会)
》
售價:NT$
434.0
《
推荐系统核心技术与实践
》
售價:NT$
505.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
售價:NT$
347.0
《
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 王健文
》
售價:NT$
254.0
編輯推薦:
生活中充满了对“科学”的判断,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我们是否要相信疫苗的保护作用?抽烟与癌症、肺气肿、心血管疾病是否存在联系?当人们不断提出质疑的时候,背后影射的是大众对科学的信任危机,这一点在科学技术水平较为先进的西方国家表现尤甚。为什么信任科学?为什么问以及该如何回答,同等重要!在这本透彻、及时、具有挑战性的著作中,科学史家奥雷斯克斯为大众提供了必要的视角。
內容簡介:
为什么科学知识的社会属性令其值得信赖?
当医生告诉我们疫苗是安全的,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当气候专家警告我们全球变暖的危险时,我们应该相信他们的话吗?我们为什么要相信科学, 而我们自己的政客却不相信?在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中,内奥米·奥雷斯克斯为科学提供了一个大胆而令人信服的辩护,揭示了为什么科学知识的社会属性是其的优势——也是我们可以信任它的理由。
通过梳理19世纪末至今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奥雷斯克斯指出,与流行的信念相反,没有单一的科学方法。 相反,科学主张之所以值得信赖源自社会过程,在其中它们受到严格审查。这个过程并不完美——但凡涉及人类,从来不存在完美,但她从科学家们的错误案例中汲取了重要的教训。奥雷斯克斯表明,共识是判断科学问题何时得到解决、何时产生的知识可能值得信赖的关键指标。
这本及时而饱含战斗性的作品以普林斯顿大学的“坦纳人类价值讲座”为基础,其中气候专家奥特马尔·埃登霍费尔和马丁·科瓦什、政治学家乔恩·克罗斯尼克、科学哲学家马克·兰格、科学史家苏珊·林迪的评论,以及政治理论家斯蒂芬·马赛多的导言,亦为之增色。
關於作者:
内奥米·奥雷斯克斯(Naomi Oreskes),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地球与行星科学兼职教授,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家、科学史家和作家,致力于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人为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其作品学术性和大众性兼具,包括《大陆漂移学说蒙难记》(The Rejection of Continental Drift)、《板块构造:地球现代理论内幕史》(Plate Tectonics: An Insider’s History of the Modern)、《贩卖怀疑的商人:操弄从吸烟到全球变暖真相的幕后黑手》(Merchants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s Obscured the Truth on )。
目錄 :
001 — 译者序:是否信任科学,为什么在西方会成为一个问题?
001 — 导言 斯蒂芬·马赛多
013 — 篇 演讲
015 — 为什么信任科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视角
057 — 误入歧途的科学
118 — 余论:科学中的价值观
129 — 第二篇 评论
131 — 冻豌豆的认识论:纯洁、暴力与对20世纪科学的日常信任 苏珊·林迪
145 — 信任科学的理由是什么? 马克·兰格
153 — 重构帕斯卡赌注:风险社会可信的气候政策评估
奥特马尔·埃登霍费尔 马丁·科瓦什
161 — 对科学现状与未来的评论:受启发于内奥米·奥雷斯克斯 乔恩·A.克罗斯尼克
169 — 第三篇 回应
171 — 答复
194 — 后记
203 — 致谢
205 — 注释
239 — 参考文献
277 — 译后记
內容試閱 :
鉴于英文原版已经有一篇颇为简明扼要的导言,绍介本书的主旨及概要,加之作者行文并无太多晦涩难解之处,本篇序文将不在此行画蛇添足之事,而将注意力放在其他两个方面,以期助力读者有更多收益。其一,作者写这样一本书的原因何在;其二,这样一本书对中国的读者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
我曾经在别处说过,知道一个问题是怎么来的,往往比知道人们如何回答它更为重要。* 这一观点对本书尤为适用。也就是说,如果对作者为什么会提出书名中的问题不甚了了,就很难明白她具有何等勃勃的雄心和满满的自信;也很容易把出现在前辅文和封底处的那些读者评论和专家荐语视为商业炒作,或者某个小圈子内部的相互吹捧。实际上,鉴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中国的大部分读者估计并不会觉得“是否需要信任科学”是一个值得大费周章去讨论的问题,更不会认为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毕竟,提到科学,我们主流舆论的关键词或者说社会共识仍然是“赶超”“提高科学家待遇”“理顺科研体制”“解决卡脖子问题”之类。
在某种意义上,本书是一种预言,尽管它并非出现在作者主要关切的领域,而且肯定也不是以她所期望的方式。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如梦似幻。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当代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从未如此强烈。当中国人从初的惶恐和不知所措中逐渐镇定下来的时候,
他们无比惊愕地发现,环顾世界,现实的魔幻程度堪比“N 刻拍案惊奇”。一向被认为代表着更发达、更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西方国家,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竟然有如此众多的反科学者,这些人不仅拒绝戴口罩,抵制居家隔离禁令,甚至对从事抗疫工作的科学家进行人身威胁。还能有比这更荒谬的吗?!然而,按本书作者的观点,这一切的发生,即使称不上必然,也算不得奇怪。因为在这些国家中,对科学的不信任——至少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并对社会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