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254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269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439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305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347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一本鼓励你用“微小的锚点”稳住“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指南!)
			》
 售價:HK$ 
			254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398
 
  《 
			写给不同体型健身者的力量训练指南
			》
 售價:HK$ 
			500
 
 
 | 
         
          | 內容簡介: |   
          | 创建中国阐释学学派,对于阐释学,对于中国学术,都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业。对阐释学而言,这将是一次崭新的重塑与捍卫;对中国学术而言,其将是全新的创制,而非任何意义上的恢复或重建。本书汇集了相关领域优秀的学者的相关成果,围绕问题交流、讨论、碰撞,在哲学阐释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上做出厘清,既涉及西方阐释学的核心概念,如Auslegen、Hermeneutik与interpretation,也包括中国语言的表达,如“阐”、“诠”和“解”的确切含义等。 |  
         
          | 關於作者: |   
          | 孙麾,1957年生,哲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1999年被评聘为编审,曾任《未定稿》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主编。兼任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硕士生导师。 陈开举,土家族,文化研究博士,英语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研究、文化哲学、翻译。已在国内外公开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大部分为权威核心期刊),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编教材四部,主持学术文献外译四部,曾从事过大量的专业口笔译、英语各科教学实践、长期从事过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先后承担校、省部级项目多项。是广东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专家、中国语用学会常务理事、中美比较文学文化研究会会员、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会员、广东省湖北恩施商会高级顾问。
 |  
         
          | 目錄: |   
          | 一 阐释的公共性 公共理性与阐释活动的规范性本质 韩东晖/003
 公共理性与公共阐释的有效性 傅永军 杨东东/018
 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看公共阐释 何卫平/031
 公共理性与阐释的公共性问题 谭安奎/041
 公共性与公共诠释的中国逻辑研究论纲 袁祖社/056
 阐释的公共性与客观性
 ——兼论对马克思的先验阐释 张盾/071
 阐释的公共性与人的历史性前提
 ——从马克思的框架出发 马天俊/079
 公共阐释、公共理性与公共时间 李义天/087
 语境参数、文本阐释与意义确证
 ——论语境对阐释的约束 吕洁 陈开举/103
 二 阐释的澄明
 “阐”“诠”辨
 ——阐释的公共性讨论之一 张江/119
 解释学与思想的客观性 吴晓明/141
 马克思回归历史具体的阐释原则 李潇潇/158
 西方阐释学“阐释”的张力与“阐释”的唯物史观奠基 张文喜/171
 阐释现象的现象学分析 张志平/183
 阐释与过程:一种激进解释学的视角 尚杰/201
 文本在哲学研究中的意义 张汝伦/211
 解释与可理解性
 ——论保罗·利科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 钟汉川/230
 三 学科对话与公共阐释
 公共性的生成及其发展走向 张康之/245
 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
 ——科塞勒克概念史方法论旨趣的政治哲学释读 张凤阳/266
 “坏的主观性”与历史阐释 吴晓明/289
 量子诠释学论纲
 ——兼论公共阐释 吴国林 叶汉钧/296
 阐释的公共性及其探讨方式
 ——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对话 李潇潇/315
 四 中国阐释学建构:路径与方法
 论解释学的主旨与思想任务 吴晓明/329
 中国世界史阐释学的构建:路径与方法 朱孝远/349
 中国阐释学传统及转向 干春松/359
 阐释的知识图谱重建 张政文/368
 概念创造与历史阐释的公共性塑造 孟钟捷/387
 |  
         
          | 內容試閱: |   
          | 编者前言 中国学者在哲学阐释学上是应该有所作为的。阐释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于西方,但西方阐释学如今饱受后现代主义沧海横流的冲刷,特别是文艺学向度的阐释理论几无确定性可言,竟以制造误读并为之辩护为己任。阐释真若如此,变成意识流中的无根浮萍,阐释学便无可成立了。捍卫阐释学之为学问,需要哲学阐释学对基础理论研究的坚持,这个工作中国学者应该有勇气承担起来。
 哲学阐释学,中国学者应该有自己的主张。中国的古典传统虽无系统的阐释学理论体系,却有丰富的阐释思想和阐释实践。从中国的经学传统出发,可以找到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阐释语言和阐释方法。在中国当代的阐释实践中,特别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阐释中,我们也的确形成了一套当代中国自己的阐释理解、阐释要求和阐释规范。更重要的是由语言所决定的思维方式的异质性,注定了中国的阐释思想与西方的阐释理论必有不同。遗憾的是,这些无比丰富的阐释实践和巨大的理论可能性,尚未获得思想和体系的独立。
 创建中国阐释学学派,对于阐释学,对于中国学术,都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对阐释学而言,这将是一次崭新的重塑与捍卫;对中国学术而言,其将是全新的创制,而非任何意义上的恢复或重建。要形成中国阐释学学派,需要优秀的中国学者汇聚起来,围绕问题交流、讨论、碰撞,形成学术共同体。而中国阐释学学派要真想有所作为,则首先必须厘清哲学阐释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这既涉及西方阐释学的核心概念,如Auslegen、Hermeneutik与interpretation,也包括中国语言的表达,如“阐”、“诠”和“解”的确切含义等。基础的清晰是一个学科体系之所以可能的前提。
 张江教授2014年提出了“强制阐释理论”,开启了由阐释学的文艺批判到哲学建构的路径。在一系列理论探讨和思想准备之后,他于2017年提出了“公共阐释理论”,确立了其阐释学的哲学转向。张江教授通过“阐”“诠”辨、“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