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39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500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500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500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449
			 
			 
	
			  
			《 
			新民说·欧洲城市现代史:从 1815 年至今
			》 
			 售價:HK$ 
			449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653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HK$ 
			347
			 
			 
	
 
      | 
     
      
      
         
          | 編輯推薦: | 
         
         
           
            本书卖点
 “重新发现中国”书系是“华中乡土派”大型原创学术随笔系列作品首次集结,本书是该系列的第五本,延续丛书对中国农村的关注,力图呈现对中国城乡关系和农村问题的思考。本书关涉农村各方面问题,总结了中国各地农村在转型与变革中的经验与教训,内容扎实,观点清晰有力。本书还重点关注了农民工群体,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发现了这一对中国社会转型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在对他们的生活的描摹中体现出学者应具备的社会使命感和人文关怀。
  
 编辑推荐
 本书秉承着“重新发现中国”系列及“华中乡土派”的一贯风格,田野调查在书中占比很大,而且几乎所有的观点、判断都有其田野的根据。作者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河南、江西、安徽、湖北、广东等地,其中既有沿海发达地区,也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我们整体地理解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很有助益。作者在分析中国农村时的整体立场是,很注重发掘各地的创新措施。他不迷信市场化的效果,认为要想真正地释放改革的活力,还是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并非大包大揽式的,而是密切关注发生在地方和基层的具体实践,理解其中的智慧并提供支持和引导。这种处理复杂问题时的谨慎态度和周详考虑使本书得以
           | 
         
       
      
      
      
      
         
          | 內容簡介: | 
         
         
           
            当前,中国农村正处在转型之中。尤自新世纪以来,城市化成为转型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乡村治理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等是转型的体制、机制因素,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形态则构成了转型的社会因素。中国社会结构亦由此呈现出城乡互构、亦城亦乡的中间特征。
  对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作者不生搬硬套外来的理论来解释,也认为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或行政的力量来解决。他走访考察全国多地,分析和总结各地经验之得失,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的道路。
           | 
         
       
      
      
      
         
          | 關於作者: | 
         
         
           
            作者
 夏柱智,1987年生,湖北黄石人。社会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土地制度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乡村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 目錄: 
           | 
         
         
           
            第一篇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关系的阶段 / 3
 小农体系和渐进城镇化 / 11
 中国城市有贫民窟吗? / 19
 进城落户问题 / 25
 “四化同步”的困境 / 33
  
 第二篇 小农体系
 小农户: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 41
 江汉平原的典型农户 / 48
 山区的小农经济 / 52
 适度规模经营再认识 / 63
 流动时代的彩礼变革 / 72
 消费性贫困 / 79
  
 第三篇 农民工群体
 人口流动和一家三制 / 87
 一个村庄的农民工素描 / 93
 农村青年的能动性 / 99
 农民工厂长及普通农民工 / 106
 社保和分层 / 115
  
 第四篇 工业化农村
 工业化农村地区的分化模式 / 123
 上海农民的市民化 / 135
 北京远郊村的农民生计模式 / 143
 浙江的农民企业家 / 153
 浙江的仪式性人情 / 161
 第五篇 乡村治理模式
 苏南的乡镇政权 / 169
 珠三角的村集体性质 / 178
 人口大镇的“总支” / 187
 乡镇干部的激励 / 191
 乡村两级的非正规财政 / 196
 土地和基层治理能力 / 201
 社区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 206
  
 乡村振兴
 土地整治和乡村振兴 / 217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效益、问题和出路 / 223
 赋能基层:人居环境整治的“峨山模式” / 230
 余江宅改经验 / 237
 民主化村级公共品供给 / 245
 公共品供给的效率问题 / 249
 后备干部助力组织振兴 / 255
 老年人协会的优势 / 261
  
 第七篇 土地制度改革
 苏州“和谐拆迁”的秘密 / 267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类型 / 276
 义乌实践:从旧村改造到宅基地改革 / 285
 理解宅基地退出问题 / 2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