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算力崛起:重塑未来经济与社会
			》
 售價:HK$ 
			356
 
  《 
			敦煌壁画?纹样
			》
 售價:HK$ 
			704
 
  《 
			丑的美学 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美学沉思录
			》
 售價:HK$ 
			653
 
  《 
			智圆行方――燕京医学名家处方手迹藏臻
			》
 售價:HK$ 
			2030
 
  《 
			大设计师威廉·莫里斯
			》
 售價:HK$ 
			704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1316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130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1469
 
 
 | 
         
          | 編輯推薦: |   
          | 本书以江西为个案,交叉采用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相关研究方法,以纵横结合的方式,对战时难民移垦事业的实施展开讨论。 |  
         
          | 內容簡介: |   
          | 全面抗战时期,为救济难民、发展生产、厚积抗战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秉持“以垦荒为配置难民中心工作”的方针,积极组织战区难民垦荒自救,并督导国统区各省政府和民间力量参与其中。农林部、江西省垦务处和众多民间团体大力移送难民至赣西南垦荒,从而在江西形成了国营、省营和民营垦殖齐头并进的格局。垦民经过一两年的努力耕作,多数实现了自给自足,初步达到了救济目标,推动了垦殖事业的发展,为争取抗战胜利贡献了积极力量。但是,受经费缺乏、管理不善、贪污腐败和土客矛盾等因素的制约,移垦所能救济的难民究属有限,政策推行亦遭遇诸多窒碍,垦民屡屡弃垦他去,“难民——垦民——居民”的转化不畅,江西省政府力图通过难民移垦调节人口分布的目标几近落空。 |  
         
          | 關於作者: |   
          | 卫平光,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一处处长。主要从事苏区史、民国江西地方史研究。在《江西社会科学》《民国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编撰党史著作6部,参与编辑史料集3种共18册,参与完成和省部级课题3项。 |  
         
          | 目錄: |   
          |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论述思路与分析框架
 四、主要学术创新与不足
 五、资料述评
 六、概念界定及相关说明
 章 战时难民移垦制度的建立
 节 国民政府难民移垦政策的形成
 一、全面抗战前中国的垦殖政策与实践
 二、积极救济方针的确立
 三、难民移垦的决策
 第二节 江西垦务的发展背景
 一、江西的垦殖环境
 二、战时江西的难民救济
 第三节 江西难民移垦制度的建立
 一、垦务的规划与设计
 二、垦务管理体系的建立
 三、委员制”和“处长制”之比较
 第二章 寓赈于垦———难民移垦事业的发轫
 节 身份的转变:从难民到垦民
 一、垦民的选收
 二、垦民的人口学分析
 三、垦民给养
 第二节 垦殖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一、垦殖资金的筹措
 二、垦殖资金贷放与监管
 第三节 垦场的生产与经营
 一、荒地调查与地权清理
 二、集团合耕制的实施
 三、从合耕制到分耕制———垦殖经营制度的变革
 四、省营垦场的生产与绩效
 第四节 垦区社会事业
 一、垦民教育
 二、医疗与卫生
 三、垦区治安
 第三章 多措并举———难民移垦的普遍推行
 节 战时各县垦务的实施
 一、地方自治与各县垦务的发动
 二、各县难民零块垦殖
 第二节 救济粤东难民运动
 一、赣粤合作,共济难民
 二、移民垦荒,救扶并举
 三、从难民到居民:庄义刊的难民生涯
 第三节 战时江西的民营垦殖
 一、民营垦殖的兴起
 二、战区难民移殖协会的垦殖活动
 三、民营垦殖之困———以战区难民移殖协会为例
 四、江西公私营垦殖绩效比较分析
 第四节 垦务管理之弊
 一、管理员张明经:营私舞弊,贻误生产
 二、管理员徐涛:亏空公款,卷款潜逃
 三、管理员张一帆:以权谋私,垦务废弛
 四、管理员洪德烺:挪用公款,冒名顶替
 五、管理员王壮飞:假公济私,杀人灭
 第四章 国营垦务的实施及其政策调整
 节 国营垦务的实施
 一、农林部垦务总局的成立
 二、开展全国垦务调查
 三、加强垦务管理
 四、筹设国营垦区
 第二节 国营江西安福垦区的筹设与发展
 一、安福垦区的筹设
 二、垦民选收及其困境
 三、垦民生活重建
 四、垦区生产与经营
 第三节 归于沉寂———难民移垦事业的结束
 一、战时垦务重心的转移
 二、安福垦区的接收困局
 三、农林部垦务总局的裁撤
 四、江西难民移垦事业的归并与调整
 第五章 战时的国家、社会与垦民
 节 保甲制度的强行移植
 一、民国江西保甲制度的实施
 二、难民入垦与地方保甲的矛
 三、进退维谷的“垦民特编保甲制度”
 四、尘埃落定———垦民保甲问题的终结
 第二节 土客关系及其调适
 一、土客矛盾的主要表现
 二、土客冲突下的垦民与地方社会
 三、土客关系的调
 第三节 垦民弃垦及其应对
 一、垦民弃垦原因分析
 二、垦务机关的应对
 结语:战时江西难民移垦的特点、意义及困境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 內容試閱: |   
          | 一、选题缘起 难民救济对于减轻民众苦难、稳定后方秩序、凝聚人心共同抗战和增强政府合法性均有重要意义。国民政府采取“寓救济于生产”的救济方针,安排难民从事各项生产事业,逐渐形成“以垦殖为配置难民中心工作”的原则,设立公营垦区,移送大批难民到各地垦荒。比较而言,垦荒无需特别技能,能容纳更多难民,且农耕生活更加稳定持久,因而成为战时难民救济的首要措施,得到大力推行。选择战时江西难民移垦作为研究课题,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难民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全面抗战爆发后,大量难民自战区逃往大后方。后撤过程中,因食物短缺、交通和医疗条件恶劣,难民饿死、病死不知凡几。后撤难民常与军队争抢道路和运输工具,影响军事行动。部分难民为生活所迫,主动或被动倒向敌方,以人力资敌,供敌人驱使,是抗战的重大威胁。逃往大后方的难民,常常因为争夺粮食、土地和工作机会,引发土客冲突,影响社会稳定。每当灾难降临,难民在饥饿驱使下,弱者转乎沟壑,强者铤而走险,一方面造成人道灾难,另一方面引发社会动荡。历史上,因大量难民未得到有效救济而引发社会动乱甚至朝代更迭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对难民进行妥善安置,使其自力更生、安居乐业,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治本之策。
 其次,移民垦荒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移民垦荒是调节人口分布、促进地区开发的重要手段。移民可以缓解移出地的人地和资源矛盾,促进移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地区间经济、社会、文化等的交流,有利于打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促进民族融合。移民垦荒也是维护边疆稳定、巩固国防的重要措施。历史上,军队屯垦边疆,出则为兵,入则为农,不但解决了部队的粮草问题,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移民垦荒需要解决好人口性别比例、地权、资金、垦区生产经营管理、水利与交通工程、垦区医疗卫生和防卫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本项研究从历史中汲取经验。
 再次,垦区治理是移民社会治理的重要参照。移垦难民是特殊状态下的流动人口,本质上也是移民。垦区社会既有战时的特殊性,也有一般移民社会的共性。垦区的社会建设、生产经营、垦民管理、土客关系,以及垦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等,均对难民移垦的终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垦民与土著之间围绕土地、租税、水源等问题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是垦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垦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扶植垦民自力更生、安居乐业, 并终转化为居民,其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在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后,江西是战时难民移垦的重要省份,难民移垦事业取得积极成效,具有样本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江西省垦务处自1938 年7月成立后,前后共存在10 年时间,是战时后方各省中专设省垦务处并长期存在的省份,保证了战时江西难民移垦政策的连续性,有利于难民事业的顺利推进。第二,从垦殖经营模式看,战时江西除了有省营垦区外,还有农林部垦务总局直属的江西安福垦区和各社会团体和私人举办的民营垦区,形成了国营、省营和民营三种不同垦殖经营模式并存的局面,涵盖了主要的垦殖经营模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难民移垦事业的面貌。第三,主持战时江西难民移垦事务的江西省垦务处首任处长唐启宇,是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农林部垦务总局成立后,唐启宇奉调担任农林部参事,协助垦务总局局长(农林部部长兼任)办理战时全国难民移垦事务。唐启宇在江西办理难民移垦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其督导战时全国难民移垦事业的重要参考。江西难民移垦的实践对国民政府战时难民移垦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