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500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265
 
  《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售價:HK$ 
			500
 
  《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售價:HK$ 
			398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347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296
 
  《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 第二辑 套装全4册 波兰国家版 原版引进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推荐用书
			》
 售價:HK$ 
			1173
 
  《 
			轻松读懂大唐风云三百年(全4册)
			》
 售價:HK$ 
			1219
 
 
 | 
         
          | 編輯推薦: |   
          | ◆“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代表作。收录《荷花淀》《芦花荡》《采蒲台的苇》等经典篇章。 ◆《白洋淀纪事》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为背景,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了战争的严酷、生活的艰难和军民的友爱,描绘了人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孙犁的作品追求一种清馨质朴的美的韵致。他的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他的散文极富抒情味和人情味,语言简洁朴实,思想深湛,意味隽永。
 ◆在孙犁的小说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追求清新、隽永、秀丽的艺术风格,凸显浓郁的抒情格调,尤其是诗意的抒情。
 |  
         
          | 內容簡介: |   
          | 《白洋淀纪事》作为一本描写抗日时期的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并与当地地主等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收录了其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包括《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的苇》等篇。文中充分表现出了战争年代民众对幸福和安宁的向往。孙犁通过对白洋淀人民生活的描写,从而用无邪的文字勾画出时代的未来,用文学之美来表达普通人的心愿。 |  
         
          | 關於作者: |   
          |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孙型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一一白洋淀“畔。 |  
         
          | 目錄: |   
          | 荷花淀 一天的工作
 识字班
 芦苇
 丈夫
 老胡的事
 走出以后
 琴和箫
 个洞
 她从天津来
 黄敏儿
 杀楼
 钟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香菊的母亲
 山里的春天
 村落战
 渔民的生活
 麦收
 诉苦翻心
 张金花纺织组
 种谷的人
 曹蜜田和李素忍
 “帅府”巡礼
 芦花荡
 村歌
 蒿儿梁
 浇园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
 嘱咐
 光荣
 女人们(三篇)
 石猴--平分杂记
 纪念
 战士
 “藏”
 碑
 邢兰
 王香菊
 新安游记
 看护在天津中西女中讲的少年革命故事
 投宿
 相片
 天灯
 一别十年同口镇
 采蒲台
 采蒲台的苇
 正月
 小胜儿
 秋千
 山地回忆
 吴召儿
 织席记
 齐满花
 张秋阁
 家庭
 刘桂兰
 亡人逸事\
 |  
         
          | 內容試閱: |   
          | 关于《荷花淀》的写作 孙 犁
 《荷花淀》初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的副刊上,是一九四五年春天,那时我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
 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的心。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冀中平原的抗战,以其所处的形势,所起的作用,所经受的考验,早已为全国人民所瞩目。
 但是,这里的人民的觉醒,也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一带地方,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就屡屡感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卢沟桥事变不久,敌人的铁蹄就踏进了这个地区。这是敌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大灾难。而在这个紧急的时刻,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带国土,仓皇南逃。
 农民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是非常强烈的。他们面对的现实是:强敌压境,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没有了保障。他们要求保家卫国,他们要求武装抗日。
 共产党和八路军及时领导了这一带广大农民的抗日运动。这是风起云涌的民族革命战争,每一个人都在这场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了,面对的是残暴的敌人。不抵抗政策,早已被人们唾弃。他们知道:凡是敌人,如果你对他抱有幻想,不去抵抗,其后果,都是要不堪设想,无法补偿的。
 这是全民战争。那时的动员口号是: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农民的乡土观念是很重的。热土难离,更何况抛妻别子。但是青年农民,在各个村庄,都成群结队地走上抗日前线。那时,我们的武装组织有区小队、县大队、地区支队、纵队。党照顾农民的家乡观念,逐步逐级地引导他们成为野战军。
 农民抗日,完全出于自愿。他们热爱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妻子。他们当兵打仗,正是为了保卫他们。暂时的分别,正是为了将来的团聚。父母妻子也是这样想。
 当时,一个老太太喂着一只心爱的母鸡,她就会想到:如果儿子不去打仗,不只她自己活不成,她手里的这只母鸡也活不成。一个小男孩放牧着一只小山羊,他也会想到:如果父亲不去打仗,不只他自己不能活,他牵着的这只小山羊也不能活。
 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我已经屡次声言,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它不是传奇故事,我是按照生活的顺序写下来的,事先并没有什么情节安排。
 白洋淀属于冀中区,但距离我的故乡,还有很远的路。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我在白洋淀附近,教了一年小学。清晨黄昏,我有机会熟悉这一带的风土和人民的劳动、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我主要是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从冀中平原来
 的同志,曾向我讲了两个战斗故事:一个是关于地道的,一个是关于水淀的。前者,我写成一篇《个洞》,后者就是《荷花淀》。
 我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我离开家乡、父母、妻子,已经八年了。我很想念他们,也很想念冀中。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是坚定的,但还难预料哪年哪月,才能重返故乡。
 可以自信,我在写作这篇作品时的思想、感情,和我所处的时代,或人民对作者的要求,不会有任何不符拍节之处,完全是一致的。
 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的人们的感情。我表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就会受到感动。
 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如在当代被公认为是诳言,它的寿命是不能长久的。时间检验了这篇五千字上下的小作品,使它得以流传到现在。过去的一些争论,一些责难,现在好像也不存在了。
 冀中区的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①中做出重大贡献,忍受重大灾难,蒙受重大损失。他们的事迹,必然要在文学上得到辉煌的反映,流传后世。《荷花淀》所反映的,只是生活的一鳞半爪。关于白洋淀的创作,正在方兴未艾,后来者应该居上。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五日草成
 ①现抗日战争时间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一九四五年结束,共十四年。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
 “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
 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