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汉服怎么做
			》
 售價:HK$ 
			500
 
  《 
			大模型时代:虚拟人的崛起与未来
			》
 售價:HK$ 
			459
 
  《 
			大话芯片:读懂芯片原理、周期、产业链与技术趋势
			》
 售價:HK$ 
			454
 
  《 
			世界观: 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原书第3版)【2024最新版】
			》
 售價:HK$ 
			658
 
  《 
			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 南强儿童哲学丛书 曹剑波、黄睿主编 案例教程 高校教师用书
			》
 售價:HK$ 
			306
 
  《 
			驰骋三界:汉代神兽的图像世界
			》
 售價:HK$ 
			551
 
  《 
			印章的故事
			》
 售價:HK$ 
			230
 
  《 
			数字化口腔
			》
 售價:HK$ 
			2030
 
 
 | 
         
          | 編輯推薦: |   
          |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研究自己、理解他人,进而实现对自我的理解与超越。 |  
         
          | 內容簡介: |   
          | 本书聚焦于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音乐民族志、表演(语言)研究、乐器学、音响档案、视觉音乐志、学科史等问题,并涉及音乐口述史、“文化回授”、文化相对主义等方法论反思,力图实现对学科方法论的凝练与进一步的探索。 |  
         
          | 關於作者: |   
          | 高贺杰,博士,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共同体建设委员会)音乐学类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研究员,兼任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东亚音乐研究小组(MEA)成员。 近年来,先后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评论,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曾被评为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青年杰出人才”(2018),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21)、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2013、2021)。 |  
         
          | 目錄: |   
          | 第一编 历史? 理论? 方法 口述,史?
 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口述史”反思
 一、楔子:是“哲学”还是“生活”?
 二、“轻蔑的笑声”:对“口述史”的赞美与质疑
 三、“不能去访谈墓碑”:口述“史”的三个态度
 四、追问:“口述”不是“历史”
 “文化相对论”的再思考
 一、引言:“文化相对论”的迷恋情结
 二、源流:“文化相对论”的产生
 三、反思:“文化相对论”的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
 四、结语:“不完全”解决方案
 语言:作为表演的中心
 民族音乐学表演理论与“动态”研究视角
 一、表演理论与口头诗学
 二、相关理论与民族音乐学研究
 三、“动态”视角:民族音乐学中的语言研究
 第二编 语音? 文化? 个案
 论语音在鄂伦春族人歌唱建构中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二、“用声音比喻声音”——鄂伦春歌唱中
 的“音韵关联”
 三、余论:关于“音、韵”(腔词关系)与
 “音、义”二元的研究反思
 生态视角下的鄂伦春歌唱
 从“马”“鱼”“小孩”的几个例子谈起
 一、引言:“生态”视角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
 二、“过什么地方走什么马”:歌唱中的自然
 三、“柳根鱼与小男孩”:歌唱中的心灵
 四、结语:歌唱中的“自然”与“心灵”——“声音”同一 音乐“文化回授”: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引言
 二、案例:从调查者影响田野的几个案例说起
 三、理论:对“文化回授”及与之相关概念的思考及辨析
 四、结语:“文化回授”与他者“凝视”
 在改造与融合之中: 世纪中叶的中国乐器改良
 一、三次乐器改良会议的基本情况
 二、“改良”与“改革”“改造”“改进”:关于
 “去旧立新”的考量
 三、为什么“改良”:三次会议的基本动因
 四、“改”还是“创”:乐器改良的主要方式
 五、乐器改良中需关注的问题
 六、结语
 第三编 音乐? 民族? 观念
 方兴未艾:罗传开先生关于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相关文论
 一、引言
 二、民族音乐学著述及主要特点
 三、关系学科的文论
 四、结语
 视觉音乐志
 纪录电影《触碰声音:格蕾妮的声音之旅》中的
 声音“特写”
 一、镜头一:声音的特写
 二、镜头二:身体的听觉
 三、镜头三:聆听的差异
 四、结语
 音响档案视野下的民间音响
 一、从《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大师系列》(CD 唱片)说开去
 二、“好听”与“真实”:音响采录的两个指标
 三、录音的出版及其他
 四、结语
 20世纪以来的萨满音乐研究
 一、1949 年以前的相关研究
 二、1949— 1979 年的相关研究
 三、1979 年至今
 四、结语
 后记
 |  
         
          | 內容試閱: |   
          | 所谓“世界观”,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认知框架”。不同的“认知框架”,会对同样的事物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 譬如,曾经的“乡野俚曲”,悄然间已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被格外珍视;又如,曾经仅将音乐视为一种技巧或娱乐,而如今也被视为一种文化。这些音乐观念转变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声音世界观”。
 在现今的文化研究中,“世界观”有时也被称作“宇宙观”或“宇宙论”(cosmology)等,指的是一个文化群体就其自身所处的世界(宇宙)的理解,以及对自身与所处世界(宇宙)关系认识的总和。其脱胎于古代人们对自然宇宙万物的理解与认知;但在当今人文研究的语境中,更多的是在文
 化脉络内阐述某一文化群体与内、外部世界及自然的关系与规律。
 本书所谓声音的“世界观”,不是玄妙语境下形而上的讨论,而是在如今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化观念,是研究者能尽可能不被自身既有的音乐及文化观念所“格式化”,进而以符合研究对象自身文化逻辑的视野与认知体系及在除却“习以为常之弊”与本位文化逻辑影响的基础上,去感受并最终表达关于音乐文化的内生事实。如果试图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那么差不多有过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经历的人,或者在文化研究中有过
 那种局内人—局外人观念与意识在对照瞬间产生“会心”体验的人,就可以会意到关于声音世界观的一些含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