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封关运作背景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丛书)
			》
 售價:HK$ 
			398
 
  《 
			滞后情书
			》
 售價:HK$ 
			218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449
 
  《 
			图说航天科学与技术
			》
 售價:HK$ 
			500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245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704
 
  《 
			40堂生死课
			》
 售價:HK$ 
			296
 
  《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286
 
 
 | 
         
          | 編輯推薦: |   
          | 30年心血凝结,15年畅销不衰 专为中国孤独症儿童家庭打造
 深入特教、普教,支持家长、教师
 多角度、全方位、分层次、可实施的社会融合教育操作
 包含家庭教育篇、机构康复篇、普幼融合篇、普校就读篇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全面介绍并详细解析了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融合教育实践方面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矫治,本书立足社会性发展的根本目标,探寻社会性教育的基本规律,立足家庭生活环境,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其内容不是为了讲述一个孩子成长的故事,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康复。只要抓住了社会性教育这条主线,只要尊重教育科学,只要持之以恒,孤独症儿童都可以在自己现有的水平上获得显著的康复。
 |  
         
          | 關於作者: |   
          | 甄岳来,孤独症社会性康复教育创始人,从事孤独症康复教育研究近40年,用社会性教育康复成功的孩子,其效果不仅在中国,即便在世界上也遥遥领先,被家长和康复教师们誉为康复传奇。自20世纪80年代其在国内首开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先河,对中国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2012年起,探索、创建了社会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的孤独症康复机构社会性教育教学模式。 李忠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幼儿心理与教育专家,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康复教育专家。李忠忱在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八五”“九五”“十五”规划的幼儿教育课题研究中,所创建的“幼儿园多元智能教学法”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名为“李忠忱教学法”。
 李忠忱和甄岳来合作,依据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结合长期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康复教育理论,建立了孤独症儿童社会融合教育的基本模式。著有《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指导》。
 |  
         
          | 目錄: |   
          | 家庭教育篇 家庭教育在孩子社会性康复中的决定性作用 / 002
 家是孩子康复的“根据地” / 002
 家是没有围墙的康复学校 / 004
 家是一所永久的康复学校 / 007
 家庭生活中的“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怎样操作 / 009
 “给我希望让我忧”的家庭教育 / 009
 家庭“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的操作思路 / 011
 操作目标 / 011
 操作内容 / 012
 操作空间 / 013
 操作设计 / 013
 操作途径 / 014
 家庭“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中的生活主题训练 / 015
 生活主题训练的操作设计 / 015
 生活主题训练的操作步骤 / 018
 生活主题训练活动载体 / 018
 “生活主题训练教案”的参考范式 / 019
 主题活动设计与操作注意事项 / 020
 生活主题训练操作举例 / 021
 商店购物 / 021
 去游泳 / 023
 学会转述 / 026
 自己回家 / 027
 家庭“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中的课堂桌面训练 / 030
 什么是家庭中的课堂桌面训练 / 030
 课堂桌面训练的操作要求 / 031
 课堂桌面训练的操作步骤 / 032
 确定课堂训练目标 / 032
 做好课堂训练准备 / 033
 选择课堂训练内容 / 033
 展开课堂训练过程 / 033
 课堂桌面训练操作提示 / 034
 课堂桌面训练操作举例 / 034
 生活功能桌面训练举例 / 034
 数学教育桌面训练举例 / 036
 思维能力桌面训练举例之一 / 039
 思维能力桌面训练举例之二 / 042
 家庭“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中的随机教育训练 / 044
 家庭中为什么需要随机教育训练 / 044
 什么是随机教育训练 / 044
 为什么要进行随机教育训练 / 044
 随机教育训练的操作指导 / 045
 随时发现教育机会的眼睛 / 046
 随时抓住教育机会的能力 / 046
 随时寻找教育机会的态度 / 046
 机构康复篇
 机构实施“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必然逻辑 / 050
 训练机构:康复之梦开始的地方 / 050
 梦想的破碎:形式训练的遗憾 / 052
 当仁不让:机构操作的必然逻辑 / 053
 机构实施“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可行性探索 / 055
 什么是机构“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 / 055
 机构实施“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羁绊与纠结 / 056
 以“教师的能力”为中心,还是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 / 056
 家长以“主观预期”导向机构,还是机构以“康复真相”
 引领家长 / 057
 因“机构条件受限”去回避“社会性”,还是创造条件迎接
 “社会性” / 057
 机构“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开创与探索 / 058
 李蕊与北京市展望儿童关爱中心 / 058
 杜华容与四川广元小海龟特殊教育培训中心 / 059
 罗丽英与厦门市星宝贝儿童启智中心 / 060
 朱雪萍与淮安与光同行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 / 060
 朱莉与天津市助梦关爱中心 / 061
 甄老师工作室“社会性教育实验基地” / 062
 机构实施“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突破与进展 / 065
 机构操作系统的构成 / 065
 机构操作的教学突破 / 067
 机构设计向组织职能、康复目标、功能效果上统一 / 067
 教学内容向自主选择、灵活调节、造血开源上升级 / 068
 教学形式向桌面训练、主题教学、随机教育上拓展 / 070
 康复方法向海纳百川、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上迈进 / 070
 机构“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课程构建 / 072
 社会性教育在机构课程中的悄然渗透 / 072
 机构课程构建的依据 / 074
 课程设置的指南针:孤独症孩子社会融合的需求 / 074
 课程设置的起始线:孤独症孩子认知理解的特点 / 075
 课程设置的考量点:机构引领家长的职责所在 / 075
 机构的课程设置 / 076
 社会性教育基础课程:生活功能课程 / 077
 社会性教育特色课程:社会融合课程 / 079
 社会融合支持课程:学科教育课程 / 081
 实施“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其他重要问题 / 086
 课程关系问题 / 086
 教学评估问题 / 087
 家长配合问题 / 089
 “社会融合教育”才是对接普校融合的必修课程 / 089
 “有地方去,有事情做,有人教”才是孤独症孩子的终身大事 / 090
 “社会融合教育”才是家长培训的首要课程 / 092
 萃取中西文化的精华,做出中国自信的康复 / 094
 “社会性,让我始料未及” / 094
 去美国求“道”,还是学社会性 / 094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 095
 生活是艘“航空母舰” / 096
 只有坚持才有希望 / 097
 “上学,拼的就是社会性” / 097
 孤立无援、进退两难的融合 / 097
 融合,你困在了哪里 / 098
 上学,拼的就是家长和孩子的社会性 / 099
 融合与社会性教育的对接 / 103
 萃取中西文化的精华,做出中国自信的康复 / 103
 记忆中的名字 / 103
 来自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关爱、关怀与关注 / 104
 链接:甄老师工作室 / 109
 普幼融合篇
 幼儿园“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要领探究 / 114
 操作卡点 / 114
 操作逻辑 / 116
 操作要领 / 116
 操作逻辑 / 116
 幼儿园“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可行模式 / 121
 “随班保教 特殊机构训练”模式 / 121
 “随班保教 幼儿园内个别训练”模式 / 122
 “全程随班保教”模式 / 123
 融合比例 / 124
 幼儿园“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实验效果 / 126
 提高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 126
 提升孩子的社会角色认知能力 / 127
 促进孤独症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 128
 发展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参照和社会模仿能力 / 128
 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 129
 幼儿园“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方案的构成 / 130
 操作的层次划分 / 130
 幼儿园三大融合的操作定义 / 131
 “幼儿园生活融合”的操作定义 / 131
 “幼儿园活动融合”的操作定义 / 131
 “幼儿园教学融合”的操作定义 / 132
 幼儿园三大融合的关系 / 133
 操作方案的构成 / 133
 幼儿园“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起始性评价的操作方法 / 136
 起始性评价的操作解析 / 136
 “幼儿园生活融合方案”起始性评价操作参考 / 137
 “幼儿园活动融合方案”起始性评价操作参考 / 138
 “幼儿园教学融合方案”起始性评价操作参考 / 139
 幼儿园“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个别辅助的操作方法 / 142
 个别辅助计划制订的操作流程 / 142
 个别辅助的操作计划 / 143
 幼儿园“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执行记录的操作方法 / 147
 执行记录的操作意义 / 147
 执行记录的操作方法 / 147
 幼儿园“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质量溯源 / 150
 家长对社会融合教育质量的影响 / 150
 幼儿园教师对社会融合教育质量的影响 / 151
 康复机构对社会融合教育质量的影响 / 153
 辅助教师对社会融合教育质量的影响 / 154
 链接:青岛市“幸福之家”幼儿园融合教育探索 / 155
 普校就读篇
 孤独症学生“普校社会融合教育”实况聚焦 / 160
 心惊胆战说上学 / 160
 义无反顾上普校 / 162
 孤独症学生“普校社会融合教育”的操作依据 / 164
 上学的压力可增强孩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力度 / 164
 高结构化生活能缩小孩子的自闭时空 / 165
 学校是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最佳途径 / 166
 就读有利于孩子学习社会交往 / 166
 同学示范为孩子提供社会模仿的学习平台 / 167
 孤独症学生“普校社会融合教育”时代的到来 / 169
 孤独症康复需要教育救助 / 169
 “普校社会融合教育”时代的到来 / 170
 孤独症学生“普校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第一步 / 172
 孤独症孩子的第一次“社会分化” / 172
 选择学校的思路 / 174
 支撑上学的“三角形” / 174
 不可忽略孤独症孩子的潜能 / 174
 给孩子一个机会 / 175
 孤独症学生“普校社会融合教育”中的分化与就读方式选择 / 176
 普校与特校,两种就读环境的比较 / 176
 普校孤独症学生的大致分类 / 177
 不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问题 / 178
 问题行为较轻,学业较好的孤独症学生 / 178
 问题行为较轻,学业困难较大的孤独症学生 / 180
 问题行为较重,学业尚可的孤独症学生 / 181
 双重困难的孤独症学生 / 183
 随班就读还是正常就读 / 184
 随班就读与正常就读 / 184
 孤独症学生是否需要随班就读 / 185
 孤独症学生“普校社会融合教育”阶段的目标 / 187
 常抓生活能力,积累社会经验 / 187
 踩准思维能力主线,构建社会思维方式 / 189
 学业、交往与逻辑思维能力 / 189
 思维方式社会化 / 190
 突破自我认知,升级行为自控 / 191
 课业量力而行,成绩尽力而为 / 192
 功课的价值 / 192
 课业的取舍 / 193
 孤独症学生“普校社会融合教育”挫折的原因 / 195
 就读挫折,与家长的上学辅助失误有关 / 195
 就读挫折,与上学时遭遇突发事件有关 / 197
 就读挫折,与孩子的“性表现”不当有关 / 198
 就读挫折,与环境排斥有关 / 198
 这时候可以退出普校就读 / 199
 孤独症学生“普校社会融合教育”对教师的期待 / 200
 从接纳开始 / 200
 接纳,会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成就感和快乐体验 / 201
 教师的接纳,是“治愈”孤独症学生的最好良方 / 202
 接纳特殊学生,是对普通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教育 / 203
 给他们个别化的教育 / 204
 孤独症学生上学目标的个别化 / 204
 孤独症学生教育方法的个别化 / 205
 让家长走进教室 / 207
 必要的陪读 / 208
 当陪读人员走进教室 / 209
 资源教师 / 210
 正常就读宽容接纳,随班就读名副其实 / 211
 孤独症学生“普校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给家长的建议 / 214
 入学 / 214
 学前准备 / 214
 入学年龄 / 215
 选择学校和选择教师 / 216
 陪读 / 216
 普校融合对陪读人员的要求 / 216
 陪读的目的 / 217
 陪读的形式和消退 / 218
 延长孩子普校就读时间 / 218
 与老师的沟通 / 218
 一致的教育理念 / 219
 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 / 219
 与老师沟通的技巧 / 219
 孤独症学生就读中的安全保护 / 220
 人身伤害危险 / 220
 人身安全的被动保护 / 221
 人身安全的自我保护 / 222
 心理安全的被动保护 / 224
 心理安全的自我保护 / 225
 课业辅导 / 226
 社会性第一,课业第二 / 227
 愉快强化学习 / 228
 理解“学习的意义” / 228
 让孩子“成功” / 229
 课业辅导人员 / 230
 抓主要矛盾 / 230
 因特殊的“材”施特殊的“教” / 231
 如何辅导语文 / 232
 语文的“可贵” / 232
 辅导阅读的逻辑 / 233
 作文辅导思路 / 234
 怎样辅导数学 / 236
 数学教育的误区 / 236
 这样辅导数学 / 237
 孤独症学生的职业教育 / 240
 适当延长普校就读总时长 / 240
 衔接职业教育 / 240
 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的含义 / 241
 |  
         
          | 內容試閱: |   
          | 治人生的“病”,还是“治”生病的“人” 读者朋友:
 大家好!
 《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与《孤独症社会融合教育》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分别于2008 年、2010 年出版,读者数量一直以来在同类书籍中位居前列。那么,2022 年为什么要对这两本书进行修订呢?本次修订对原书做了哪些重要的修改、调整和补充呢?修订后的新书,有哪些特点呢?
 一、修订本书的原因
 孤独症的诊断与康复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纪,它对人类生命质量的威胁恐怕不是短时间能够终结的。孤独症康复的真相到底在哪里?我们一直以来的思维惯性就是满世界去寻找方法,渴望用“灵丹妙法”去治孩子生的“病”,特别是确诊之初的几年,更是如此。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在“治病”这条路上,多少家长越走越远,甚至梦想着 “6 岁痊愈”的
 人造神话……
 然而,总结几十年来中国几代家长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与孤独症抗争的经验与教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最终明白了一个真相——孤独症康复的出路,不在于竭尽全力、倾家荡产地去治人生的“病”,而在于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教生病的“人”、救不幸的家!“方法”重在针对孩子患的“孤独症”,而“社会性教育”则重在拯救患孤独症的“孩子”,拯救承载着孤独症灾难的家庭!
 在“幻想—破碎—再幻想—再破碎”的轮回中,日渐觉醒的孤独症康复行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看清了康复的真相,进而扭转了孤独症康复的思考方向。修订本书正是为了满足更多的家长、教师从中获得社会性康复教育指导的需要。
 近十年来,社会性教育自身也在不断地填补着一个个空白。例如:在历史基础上,社会性康复教育完成了从目标、内容、途径、场所到方法的体系构建;经过“社会性教育实验基地”的研究探索,社会性教育创建了“机构社会融合教育操作”的课程模式;十年间的个案积累,家庭社会性康复教育线上、线下一对一入户评估、方案制订及操作指导日臻成熟;为机构社会性教育课程构建、课程改革服务,“现场/ 网络一对一社会性教育课程执行督导”试验成功;极具挑战的适应大龄孤独症学生的生活功能课程及社会融合课程的教学已经初具规模……通过修订,补充社会性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进展,将更有助于读者学习、实践社会性教育的落地操作。
 继第一代、第二代家长之后,近十年来,第三代孤独症家长几乎都曾热衷追随孤独症康复的“国际化时尚”,幻想去用外来的方法治好自己孩子生的“病”。他们多方尝试之后,最终与社会性教育结缘,学会了用社会性去
 教生病的“孩子”,这才让更多家庭的孤独症康复之路越走越亮、越走越宽。越来越多的家长从此扭转了康复的思考方向,他们中每个家长、每个家庭的历程与收获无不感人至深,对后来者启迪深刻。修订本书,只为启发更多的家长,如果您跟着“方法”走到山穷水尽之时,不要忘记“社会性教育”会让您转向柳暗花明之路。
 又十年过去了,作者本人也在平凡中续写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年过花甲,与十年前相比,沉淀下来的孤独症康复思想更为丰富、更为深厚、更为精准、更为凝重。修订本书是为了让读者在孤独症康复的江湖之中,再度确认“说真话,讲科学,凭良心,为孩子”的社会性康复教育的价值观。
 其实,何止如此,这一价值观更应该被中国孤独症康复行业确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