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普林斯顿历史学研究指南
			》
 售價:HK$ 
			484
 
  《 
			即用是体:阳明学深度解读
			》
 售價:HK$ 
			1309
 
  《 
			山河在:一部鲜活的抗战史(1931—1945)
			》
 售價:HK$ 
			1254
 
  《 
			《庄子》中的100个哲理故事
			》
 售價:HK$ 
			429
 
  《 
			极限聊斋:王蒙神侃《聊斋》(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435
 
  《 
			2025-2028帆船竞赛规则
			》
 售價:HK$ 
			539
 
  《 
			华章大历史042——帝国的骨架:先秦、秦汉地缘政治结构变迁大势
			》
 售價:HK$ 
			539
 
  《 
			香遇中国:中华香史五千年
			》
 售價:HK$ 
			594
 
 
 | 
         
          | 編輯推薦: |   
          | 这本书告诉你—— 自行车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远?
 达?芬奇真的发明了自行车吗?
 自行车起源于中国?
 一次火山爆发引发了出行革命?
 米肖家族为什么没有获得“米肖”式自行车的专利?
 自行车到底需要多少个轮子?
 邓普禄的第一条充气轮胎是安装在自行车上的?
 卡尔?本茨用自行车拼装成了第一台汽车?
 ……
 囊括你想知道的自行车趣闻。
 \
 |  
         
          | 內容簡介: |   
          | 今天司空见惯的自行车,在交通史上的地位可能要比大家想象的高得多。这是人类第一次拥有一种不依靠畜力,以最小的代价即可拓展自由交通半径的工具。它便捷、实用,还很时髦,当年曾经开启一种时尚男女们最热衷的运动与社交方式,并且引发了西方社会女性服饰的巨大变革。人们用四百年时间一点点打造出这精美机械,宛如一幅斑斓而迷人的拼图,每个时代的设计与工艺大神们都为它的完整奉献一份力量,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了现代化的版本。 |  
         
          | 關於作者: |   
          | 上海汽车博物馆,中国首*专业汽车博物馆,坐落于上海安亭汽车博览公园,于2007年正式向公众开放。 在2800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中,展出了近五十个品牌的上百辆经典古董车及大批珍贵历史资料。以多元化的主题展览,呈现汽车百年发展的精彩故事,彰显自由移动之美。
 上海汽车博物馆致力于汽车文化、出行方式的研究和传播,相继推出精品文化系列杂志《古董车》、深度垂直历史研究图书《赛车简史:一百年的热血狂飙》《四轮物语:汽车冷历史通关指南》《50:改变历史的传奇车》《海派车话》《上海出租车》、泛文化系列主题杂志书《骋客》(1-5辑)及学龄科普图书《发现汽车(1、2)》《造汽车的人》等。
 |  
         
          | 目錄: |   
          | 第一章 转动自由之轮(15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 达· 芬奇发明了自行车? 003
 中国,自行车技术的最早发明国? 017
 王徵:图说“自行车” 018
 黄履庄的 “双轮小车” 021
 竞争激烈的“第一发明人” 024
 臆造的“赛列何塞” 025
 天使足踏自行车? 029
 农奴造车的传说 030
 附:《黄履庄小传》 031
 
 第二章 “奔跑”吧人类(自1817 年始)
 人类的“奔跑之旅” 041
 火山爆发改变出行方式 047
 冲出德国 滚动世界 053
 法国:发明者——“仆人” 055
 英国:公子哥儿的马驹 057
 美国:“快闪行者”一阵风 069
 “奔跑机”到底需要几个轮子? 075
 
 第三章 重生的米肖(19 世纪60 年代)
 重启自行车的发明家们 085
 皮埃尔·拉勒芒:有争议的唯一专利 087
 米肖家族:“连续脚蹬踏板”的突破 095
 奥利维耶兄弟:技术与经营齐飞 199
 自行车引发的出行革命 111
 席卷欧洲 113
 风靡北美 121
 行销东亚 127
 
 第四章 高轮的荣光(19 世纪70 年代)
 跨越英吉利 139
 告别“震骨器” 142
 橡胶轮胎与滚珠轴承 142
 从压缩辐条到张力辐条 145
 詹姆斯· 斯塔利:自行车工业之父 150
 “高轮的昔日荣光” 159
 英国的“马路之王” 159
 美国:波普的高轮销售网络 166
 
 
 第五章 现代的曙光(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
 两轮、三轮、四轮…… 185
 要安全就要“矮个子” 199
 “ 鳄鱼”自行车 201
 “ 更日常”自行车 203
 “易骑”自行车 207
 “袋鼠”自行车 209
 翻开自行车新纪元 215
 邓禄普,自行车的最后拼图 222
 尾声:自行车的世纪狂欢 233
 
 附 录 图说自行车(除了技术之外更有趣的) 243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上海汽车博物馆一楼的弧形序厅里,陈列着人类交通史的标志性设计:从滚木,到马车,再到火车、汽车, 直至飞机与火箭。这其中有一辆造型古怪的自行车,总是引发游客的好奇。它有着硕大的前轮,以及比例失调的小小后轮,而骑车人的座位居然就在前轮上方! 这么高的坐姿,人怎么上去?骑行的时候怎么刹车?它能保持平衡吗?对了,这种奇怪的款式叫做“pennyfarthing”,直译为“便士-法新”,英镑的货币单位为什么会用在车上呢?如果翻阅过本书,以上问题自当迎刃而解。
 今天司空见惯的自行车,在交通史上的地位可能要比大家想象的高得多。这是人类第一次拥有一种不依靠畜力,以最小的代价即可拓展自由交通半径的工具。它便捷、实用,还很时髦,当年曾经开启一种时尚男女们最热衷的运动与社交方式,并且引发了西方社会女性服饰的巨大变革。人们用四百年时间一点点打造出这精美机械,宛如一幅斑斓而迷人的拼图,每个时代的设计与工艺大神们都为它的完整奉献一份力量,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了现代化的版本。很多时候,
 自行车的发展历史非常像是充满刺激的秘境探险,看似前程一片坦途,突然就遭遇阻碍,甚至感觉无法再进行下去了,最终则依然柳暗花明。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催动着这一切?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这种力量源自人们对交通方式变革的期待,正是对自由迁徙与移动的渴望,催动了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一如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汽车、飞机、宇宙飞船……
 向大家介绍这样一种日常熟悉,却又不那么了解其前世今生的重要交通工具,探秘它的源起与演变,讲述它跌宕起伏的进化过程,以及与它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史,是一件饶有趣味且有意义的事。
 更何况,后起的汽车享用了太多自行车的福利。编者第一次在欧洲的汽车博物馆里,目睹到成片展出的、形制缤纷的古董自行车时,惊异之情完全击碎了原有的认知。而这样“跨界”的陈列对全球的汽车博物馆来说并不是孤例。如若将这份渊源放回到我馆的收藏上来说,人类历史上第一辆获得专利的机动车,即奔驰三轮机动车的车身,就是用两辆自行车拼装而成,创始人本茨本人和他的两位投资人都是自行车爱好者。后世很多著名的汽车品牌,比如标致、欧宝、斯柯达都是由自行车制造起家。而从斯塔利发明的差速器到邓禄普的橡胶轮胎,这些汽车必不可少的配置,哪一样又不是从自行车移植而来呢?当然,如果您想知道更多关于自行车与汽车的缘分,不妨拿着本书看下去。
 在开篇之前,我们还需要对本书的编辑做几点小小的说明。
 其一,自行车的早期历史距离我们年代久远,而且最初打造它的先行者,是在当时往往默默无闻的匠人。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只能秉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原则,力求为大家讲述信史。而本书的成稿也得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提供的专业支持。
 其二,考虑到自行车历史的时间跨度大,枝蔓繁杂,我们在采撷故事的时候,尽可能简明扼要,辩伪存真,不堆砌枯燥的技术数据,希望能让大家愉快地读完这段历史。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本书精选搭配了大量图版,相信对提升大家的阅读兴趣会有所裨益。
 最后,读者可能会在收尾时感到一丝的意犹未尽,为什么我们的故事讲到19世纪末就戛然而止呢?这是因为本书的主脉络,是循着自行车技术发展的全过程的,这一过程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基本定型。关于锦上添花的部分,关于它与20世纪人们的故事,包括为人熟知的自行车竞赛,暂不在本书的收录范围之内,如果大家有兴趣,请听下回分解。
 作为中国首家专业汽车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长期以来致力于人类交通方式的研究、展示和表达。2018年末博物馆基于自有馆藏着手撰写自行车课题时,市面上还没有同类的书籍。而当本书即将问世之际,已有不少学者陆续出版了专著,探讨自行车历史的各个切面,可见这个选题的价值所在。我们这本《自行车简史》的出版,虽已称不上破局之作, 但仍希望为大家的汽车(交通)人文视野,提供一块不一样的拼图,也希望大家在读完本书之后,有更多兴趣去骑行自行车。毕竟,这是一种健康、环保、长寿的交通工具,而且?正如我们书里讲述的?富含文化与历史。
 坐定,蹬车,我们启程啦。
 上海汽车博物馆
 2022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