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408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352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347
 
  《 
			边际利润
			》
 售價:HK$ 
			352
 
  《 
			红帆船
			》
 售價:HK$ 
			290
 
  《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科学的进步,在于人类不断探寻“山的另一侧”的风景)
			》
 售價:HK$ 
			194
 
  《 
			量价狙击:精准捕捉股市机会(新时代·投资新趋势)
			》
 售價:HK$ 
			403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449
 
 
 | 
         
          | 內容簡介: |   
          | 从散文家到书画家,从北中原到黄河岸,作家冯杰穿梭于文字与绘画构建的故乡。 一座铁塔,一棵柽柳,一捏砒霜;一匹黄鼬,一只黑羊,一尾鲤鱼;一条板凳,一把铁叉,一个石磙;一碗羊肉烩面,一盘牛杂碎,一块烤红薯;二大爷,孙铁匠,剃头匠……
 这是生生不息的黄河两岸,是世俗与世相,是动物与人物,是世情与人情,是植物与器物,是风物与风情。乡音袅袅,草木婆娑,乡愁悠悠,忘情水里,鲤鱼一游就是二十年——一条鱼的悲欢,何尝不是你我的悲欢。
 作家在文字中回到童年的黄河岸,如赤子一般吟唱,“我看到鲤鱼在那里拐弯儿”。
 作家冯杰能文,能书,能画,书中所收插图均为近作,以妙趣横生的语言、新文人画的绚烂笔墨,照见了一个活泼泼、光灿灿的人间世。
 |  
         
          | 關於作者: |   
          | 冯杰,诗人、作家、文人画家。著有散文集《丈量黑夜的方式》《泥花散帖》《捻字为香》《一个人的私家菜》《田园书》《猪身上的一条公路》《马厩的午夜》《说食画》《九片之瓦》《独味志》《水墨菜单》《画句子》《北中原》《非尔雅》《唐轮台》、书画集《野狐禅》等。曾获《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屈原诗奖、林语堂文学奖等。文坛称其为“在台湾出版最多散文集的大陆作家”“获得台湾文学奖最多的大陆作家”。 |  
         
          | 目錄: |   
          | 第一辑 上段 风物 登塔看黄河
 ——纪念一座倒塌的铁塔
 黄河草木说
 两岸要饭记
 二大爷常用语汇释选
 附:乡瓜故事和语言的铲子
 栽树篇
 砒霜的极简演义
 ——乡村读毒录
 乡村教堂的梆子
 看桥
 
 第二辑 中段 世相
 手温和匠心
 后石器年代
 鲤鱼和少年
 黄鼬的嘹亮
 它们说
 日常携带
 气息
 荤食
 十二匹老虎在耳语
 附:老虎十二图说
 三十六鳞堂
 
 第三辑 下段 地域
 黄河鲤鱼经验谈
 鲤鱼树
 —— 飘摇的传说
 羊肉烩面
 —— 仿博尔赫斯
 芫荽田的故事
 异食记
 一堆素材的牛杂碎
 北中原民间环保手记全编
 黄河琐碎录
 二十四条乡村指南
 心渡
 |  
         
          | 內容試閱: |   
          | 登塔看黄河 —— 纪念一座倒塌的铁塔
 
 上
 
 它的形状有点像母亲让吃的打蛔虫的宝塔糖。
 一座铁塔矗立在黄河大堤西坡边上,东面临着大堤下一条黄河的分支,是天然文岩渠。逃学时每次上下坡都要路过铁塔。除了堤上高大的杨柳,铁塔几乎成为小镇的一个地标。问路人会交代:从堤东到堤西,过了塔就是孟岗镇。
 铁塔有百十米之高,塔顶入云。斑鸠只好从铁塔胸部飞过。
 每次偷偷游泳,来去要越大堤过铁塔。当时说谁谁有种、谁谁没种标准有一条,看他敢不敢登上铁塔。“有种”就是勇敢。
 有一次游泳时暴雨骤降,急忙往家跑,忽然,看到洁白的闪电在铁塔顶上缠绕。像凌乱的银色绳子要捆绑铁塔,铁塔在闪电里挣扎。
 铁塔不是砖木结构,是铁架建筑。外观简单明了,塔共十二层,每层由几何铁架支撑,一条边上有向上攀登的铁扶手。铁塔最上面有“大盘”“小盘”,一般登塔者多登到大盘就算登上,极致的标准是:登到小盘才算有种。
 大盘上有木板,可站可坐,小盘上则是简单铁架子,更危险。
 我多是登上第一层转圈,有时被下面不怀好意的鼓动者引诱,还敢跳下来。再往上顶多登到二层,不敢跳了,只好仰望着登上塔顶的那些有种者。他们得意时往下吐唾沫,溅起下面一片叫骂。实际唾沫飘到下面早风吹云散。小四说,他登上时还站在上面往下尿了一泡。
 有次无意说到铁塔,母亲发出警告:不要登塔。某某村小孩登塔从上面掉下摔“残坏”了。既然登塔没一点好处,为啥国家还要立一座犯错误的铁塔?父亲解释说是“修防段”观察黄河的一个测量台,预测黄河水位升降,属于水文标志。
 一条蜿蜒的黄河大堤上不止这一座铁塔,每隔五十里左右都有一座铁塔。我后来会骑自行车时,还专门骑车去寻找下游的另一座铁塔。
 勇敢的孩子都要登塔。登塔行为是童年到少年成长史的一道“分水岭”。必须要登塔。曾经登上铁塔的小四给我传授经验,登塔时只管看天上,千万不要往下看地,一看会头晕,一头晕双腿会发抖。
 持有登塔“秘诀”,有一天要登塔,我开始一层一层攀登,手心出汗,在空中忍不住往下偷瞄一眼,地下行人小如猫狗,小如金龟子。
 终于爬到铁塔大盘上面。那大地像葵盘,大堤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站在铁塔高处,我看到十里外悬浮在空中的黄河幻化成一道白光,横在远方,像大片绿色上抹一道白,像飞机掠过后那一道长长烟痕,白烟让童年升起无限想象。我用这种形式最早看到了黄河,空中之河,挂在额头。后来地理老师讲到“悬河”时,我立即想到登塔。
 那些年塔基尚牢固。小镇增加了丰富性。小镇除了大堤,还有大堤上的铁塔,有塔上河流和河流上的远方。
 
 下
 
 铁塔的故事在小镇不断丰富增加。塔上出过几个故事。可谓借塔还魂。
 一位是情感人物,前街一个年轻姑娘失恋了,从塔上飘然而下。一位是集上的傻子,不明就里地登上铁塔大盘,被人在下面用一个馒头哄下来了。一位是欠账者,登上铁塔,然后纵身一跃,账一下子就全部结清了。
 后来从大堤开车路过,看到铁塔下面的三层早已空空荡荡,风吹雨淋,残留的三角铁撑不再完整,上面铁锈斑斑,最高的小盘顶上筑满鸟巢,好高骛远。我推测现在的孩子早已不流行登塔游戏。电脑里铁臂阿童木的游戏更吸引人。
 四十多年里惦记着有这么一座铁塔。塔影在雾中隐隐约约出现。一次在郑州坐车,开车师傅竟是孟岗的,闲聊时问他记得那座铁塔不,他转头问:“这塔你也知道?”
 “我还登上过。”
 “它早零散啦。”
 一部铁塔史就要这样结束啦。让铁塔倒下的也是司机。大堤北面刘寨村一位开大货车的司机,叫老五,平时为“黄河修防段”往大堤上拉石头拉沙,也算维护者。有次酒后开车,爬堤坡时酒劲上来了,方向盘一把没打好,大车翻下大堤,把铁塔撞翻了。果然是好酒。
 铁塔竟会是这样的结果?在荒草遮掩下莫非塔底铁基早已锈透?司机竟像卧底。
 一个最高度的偶像倒塌真他妈的容易,像草木灰一般。还不到片刻工夫,铁塔在告诉我的司机的话题之间摇晃。许多年里,我以为那铁塔依然在。
 多余
 铁塔一直在记忆里站着。一座曾经头戴闪电的铁塔,和大堤上其他九十九座铁塔可不一样。那年心里有了壮胆的概念:登过这一次塔,也越过那一道虚构的“分水岭”了。
 塔,一个象征符号,诱导我去到达黄河。像后来出现的它,他,她,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