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分解工作法:聪明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
》
售價:NT$
305.0

《
翡翠鉴赏(全彩珍藏版)
》
售價:NT$
352.0

《
艺文志·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
》
售價:NT$
347.0

《
DK葡萄酒大百科:一本关于葡萄酒的百科全书
》
售價:NT$
2540.0

《
未来简史 从智人到智神(2025白金纪念版)
》
售價:NT$
403.0

《
社区矫正(第六版):美国地方治理的新议题及其比较
》
售價:NT$
500.0

《
东方看世界·极简法国史
》
售價:NT$
347.0

《
动物与人体的比较解剖书
》
售價:NT$
458.0
|
編輯推薦: |
1.聚焦当前“双碳”和绿色经济的热点政策
2.解读“双碳”政策下中国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3.全景式解读中国经济,研判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
4.精准研判中国经济走势,多次得到现实的佐证。
|
內容簡介: |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将对经济社会转型起到全面、深刻而持久的引领作用。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长期研究项目第十辑,本书围绕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思路、主要路径、重点领域、政策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比较了衰退型减碳、增效型减碳和创新型减碳三种战略的基础上,强调创新型减碳战略的优势,并提出了将该战略付诸实施所需的一系列旨在促进创新的进取型政策措施。
此外,本书还围绕中国整体宏观经济、需求面因素、供给面因素和若干主要产业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归纳了中国经济当下的主要特点,展望了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
|
關於作者: |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研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等领域。是《读懂“十四五”: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战疫增长模式》等一系列近年来产生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的直接领导者和主笔者。参加中共十八届三中、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工作,是中国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等。
曾多次获得全国性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奖励,包括两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发展研究特等奖。
|
目錄:
|
目 录
导 言 双碳之解 …………………………………… 刘世锦
专题
第一章 碳中和愿景下谱写绿色低碳的新增长故事
第二章 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转型问题的若干思考
第三章 新发展理念下碳中和的风险防范
第四章 工业碳达峰前景展望
宏观
第五章 2022 年经济形势分析和十年增长展望
第六章 人口集聚、 结构性潜能与潜在增长率
第七章 居民消费: 疫情冲击下的减缓、 韧性与复苏
第八章 稳增长新动向: 基建、 制造业助力投资企稳回升
第九章 进出口: 外贸规模再创新高
第十章 畅通供应链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
要素
第十一章 人力资本: 灵活就业成为稳就业重要途径
第十二章 返乡、 睡村与家庭城镇化
第十三章 绿色发展: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推绿色转型
产业
第十四章 供给侧: 承压筑底, 复苏可期
第十五章 房地产: 阵痛中转型
第十六章 汽车: 从补偿性增长向潜在增长水平回归
第十七章 装备制造业: 绿色化数字化推动转型升级
第十八章 钢铁行业: 压力下的韧性增长
第十九章 能源行业: 转型升级的 “突围战”
第二十章 服务业:全面恢复中 推进低碳发展
第二十一章 金融业: 保实体、 增绿色、 提效率
|
內容試閱:
|
导言 双碳之解
刘世锦
进入 2022 年后, 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下的经济减速不期而至, 中国经济面临着较以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些事件的短期和中长期影响复杂, 有些可能带来长期的结构性改变。挑战不仅来自事实本身, 还来自对同一事实的认识分歧乃至冲突。 但经济仍然是重要的, 当务之急是中国经济能够重返稳定增长的轨道。作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研究项目, 本书将如何实现双碳目标作为主 题。 如同以往, 这篇导言将首先讨论 2022 年的宏观经济态势,然后聚焦于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些基础性、长期性议题。我们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 双碳不仅是一个减排问题, 还意味着更广义上 的发展方式转型。在此背景下,我们依次讨论了协同机制、减碳战略,提出了进取型减碳战略的三支柱体系及其实施路径。
稳增长重在稳预期
2021年前两个季度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基本符合预期。第三季度出现明显回落,增速低于5% , 第四季度进一步降低至4% 。宏观增速下降主要是由于投资快速下滑。我们采用的腾景国民经济 运行全口径数据库显示, 按不变价当月同比口径, 投资增速在7月出现负增长, 降幅最大超过 7% ; 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在5月和8月进入负增长, 降幅也都超过10% 。 这是除了2020 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冲击外, 很长时期以来未曾有过的现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未回避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 明确提出 经济增长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增速下行的短期因素是疫情反复、 限电停产、 供应链冲击, 包括上游原材料限产、涨价, 缺芯、缺柜、缺工等。中长期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基建投资项目储备不足, 地方债务风险加大, 投资回 报降低, 融资能力下降, 反映的是有效投资需求下降。 房地产投资总体上已过峰值期, 近年来拉动增长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结构性潜能也在回落, 不大可能重返若干年来的较高增速轨道。 我们研究团队进行的一项关于中国与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国家终端需求结构的比较研究显示, 在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相同 人均收入水平下, 中国的基建投资比重较 OECD 国家高出一倍以上, 房地产投资比重也高出 30% 以上。换句话说, 我们在这些领域的投资可能在前些年已经出现潜能透支的问题。
疫情开始后的前两年, 我国平均经济增速是 5. 1% , 2022 年政府提出的增长目标是 5. 5% 。三年间 GDP都停留在 5% ~ 5. 5% 的增速区间, 这是疫情期间的阶段性现象, 还是常态化的调整? 我们倾向于后一种判断, 也就是说, 与疫情前相比,中国经济中速增长平台重心有1个百分点左右的下移。 疫情前,人们还在争论是否要“保6”, 而近三年和此后一段时期, 中国经济将会处在 5% ~ 5.5%的增长平台上。 (未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