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做事的逻辑(专享版)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
			》
 售價:HK$ 
			218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505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449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1367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39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454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704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356
 
 
 | 
         
          | 編輯推薦: |   
          | 一书读懂秦朝以来中国两千年帝王史,上迄始皇,下至溥仪,详实展示60个王朝兴衰、341位皇帝的传奇故事。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揭示历代专制王朝兴衰成败的奥秘,讲透传承与变革中的中华文明史,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每位皇帝独立成传,力求将其或璀璨或悲惨的一生全面而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同时,我们还为每个朝代整理了君主世系图,每位皇帝也都建立人物小传,包括生卒年、年号、在位时间、庙号、谥号等,全面展示王朝更迭的历史变迁。
 考世系,知始终,载治乱,知兴衰。再现君王宿命人生,在字里行间感悟历代帝王的荣辱与智慧。是非成败皆成过往,在中国历史演变的逻辑中读懂人生抉择。
 |  
         
          | 內容簡介: |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本书的主角们或叱咤风云,或毫无作为,但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他们是血雨腥风的源头,他们的决策、性格决定着整个王朝的命运。
 本书为每位皇帝独立成传,既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也不乏鲜为人知的趣闻、生动的细节。全书按朝代先后顺序,对中国历史上的60个王朝、341位皇帝进行了系统讲解,每位皇帝建立人物小传,包括生卒年、年号、在位时间、庙号、谥号等,力求将每位皇帝全面而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同时,我们还为每个朝代整理了君主世系图,全面展示王朝更迭的历史变迁。
 |  
         
          | 關於作者: |   
          | 蔡静 河南省报告文学会员,新乡作协秘书长,北京掌阅文学签约编剧。浸淫历史、国学、名著改编、诗词赏析等十余年。从2009年开始写作,先后发表纪实文学数十篇;出版有《三国演义》等名著编译评注书籍。
 |  
         
          | 目錄: |   
          | 上册 秦汉
 秦朝
 始皇帝 嬴政 3
 秦二世 嬴胡亥 8
 秦王 子婴 11
 西汉
 汉高祖 刘邦 14
 汉惠帝 刘盈 20
 汉文帝 刘恒 23
 汉景帝 刘启 27
 汉武帝 刘彻 30
 汉昭帝 刘弗陵 36
 汉宣帝 刘询 40
 汉元帝 刘奭 45
 汉成帝 刘骜 48
 汉哀帝 刘欣 51
 汉平帝 刘衎 53
 新朝
 新帝 王莽 55
 玄汉
 更始帝 刘玄 60
 东汉
 光武帝 刘秀 64
 汉明帝 刘庄 69
 汉章帝 刘炟 73
 汉和帝 刘肇 77
 汉殇帝 刘隆 80
 汉安帝 刘祜 82
 汉顺帝 刘保 85
 汉冲帝 刘炳 88
 汉质帝 刘缵 90
 汉桓帝 刘志 92
 汉灵帝 刘宏 96
 弘农怀王 刘辩 99
 汉献帝 刘协 102
 魏晋
 曹魏
 魏文帝 曹丕 109
 魏明帝 曹叡 113
 齐王 曹芳 116
 高贵乡公 曹髦 119
 魏元帝 曹奂 121
 蜀汉
 昭烈帝 刘备 123
 汉怀帝 刘禅 127
 孙吴
 吴大帝 孙权 130
 会稽王 孙亮 134
 吴景帝 孙休 137
 归命侯 孙皓 140
 西晋
 晋武帝 司马炎 144
 晋惠帝 司马衷 148
 晋怀帝 司马炽 152
 晋愍帝 司马邺 155
 东晋
 晋元帝 司马睿 157
 晋明帝 司马绍 161
 晋成帝 司马衍 164
 晋康帝 司马岳 166
 晋穆帝 司马聃 168
 晋哀帝 司马丕 171
 海西公 司马奕 173
 简文帝 司马昱 175
 孝武帝 司马曜 178
 晋安帝 司马德宗 181
 晋恭帝 司马德文 184
 十六国
 前赵
 光文帝 刘渊 192
 昭武帝 刘聪 195
 汉隐帝 刘粲 199
 昭文帝 刘曜 202
 成汉
 成武帝 李雄 205
 成哀帝 李班 208
 邛都幽公 李期 210
 昭文帝 李寿 213
 归义侯 李势 216
 前凉
 凉昭王 张寔 218
 凉成王 张茂 220
 凉文王 张骏 222
 凉恒王 张重华 225
 凉哀公 张耀灵 227
 凉威王 张祚 229
 凉冲王 张玄靓 231
 西平悼公 张天锡 233
 后赵
 赵明帝 石勒 235
 海阳王 石弘 240
 赵武帝 石虎 242
 彭成王 石遵 246
 义阳王 石鉴 248
 新兴王 石祗 250
 前燕
 文明帝 慕容皝 252
 景昭帝 慕容儁 255
 燕幽帝 慕容暐 258
 前秦
 景明帝 苻健 261
 越厉王 苻生 264
 宣昭帝 苻坚 267
 哀平帝 苻丕 273
 秦高帝 苻登 276
 苻崇 279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281
 惠愍帝 慕容宝 285
 昭武帝 慕容盛 287
 昭文帝 慕容熙 290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292
 文桓帝 姚兴 296
 姚泓 299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302
 武元王 乞伏乾归 304
 文昭王 乞伏炽磐 307
 乞伏暮末 309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312
 凉隐王 吕绍 315
 凉灵帝 吕纂 317
 吕隆 319
 南凉
 凉武王 秃发乌孤 321
 凉康王 秃发利鹿孤 324
 凉景王 秃发傉檀 326
 北凉
 段业 329
 武宣王 沮渠蒙逊 331
 凉哀王 沮渠牧犍 334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336
 慕容超 339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342
 李歆 345
 李恂 347
 赫连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349
 秦王 赫连昌 352
 赫连定 354
 北燕
 文成帝 冯跋 356
 昭成帝 冯弘 359
 中册
 南北朝
 刘宋
 宋武帝 刘裕 007
 宋少帝 刘义符 012
 宋文帝 刘义隆 014
 刘劭 018
 孝武帝 刘骏 020
 前废帝 刘子业 023
 宋明帝 刘彧 026
 后废帝 刘昱 029
 宋顺帝 刘准 032
 南齐
 齐高帝 萧道成 034
 齐武帝 萧赜 037
 郁林王 萧昭业 040
 海陵王 萧昭文 043
 齐明帝 萧鸾 045
 东昏侯 萧宝卷 048
 齐和帝 萧宝融 051
 南梁
 梁武帝 萧衍 053
 简文帝 萧纲 058
 豫章王 萧栋 060
 武陵王 萧纪 062
 梁元帝 萧绎 064
 梁闵帝 萧渊明 066
 梁敬帝 萧方智 068
 萧庄 070
 南陈
 陈武帝 陈霸先 072
 陈文帝 陈蒨 075
 陈废帝 陈伯宗 077
 陈宣帝 陈顼 079
 陈后主 陈叔宝 082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085
 明元帝 拓跋嗣 088
 太武帝 拓跋焘 091
 南安王 拓跋余 094
 文成帝 拓跋濬 096
 献文帝 拓跋弘 099
 孝文帝 元宏 102
 宣武帝 元恪 107
 孝明帝 元诩 109
 孝庄帝 元子攸 111
 东海王 元晔 114
 节闵帝 元恭 116
 安定王 元朗 118
 孝武帝 元脩 120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122
 西魏
 魏文帝 元宝炬 125
 魏废帝 元钦 128
 魏恭帝 拓跋廓 130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132
 济南闵悼王 高殷 135
 孝昭帝 高演 137
 武成帝 高湛 139
 齐后主 高纬 142
 齐幼主 高恒 145
 北周
 孝闵帝 宇文觉 147
 周明帝 宇文毓 149
 周武帝 宇文邕 151
 周宣帝 宇文赟 154
 周静帝 宇文阐 156
 隋唐
 隋朝
 隋文帝 杨坚 162
 隋炀帝 杨广 167
 隋恭帝 杨侑 171
 唐朝
 唐高祖 李渊 173
 唐太宗 李世民 178
 唐高宗 李治 183
 唐中宗 李显 187
 唐睿宗 李旦 191
 则天大圣皇帝 武曌 195
 唐玄宗 李隆基 200
 唐肃宗 李亨 205
 唐代宗 李豫 208
 唐德宗 李适 212
 唐顺宗 李诵 215
 唐宪宗 李纯 218
 唐穆宗 李恒 221
 唐敬宗 李湛 223
 唐文宗 李昂 226
 唐武宗 李炎 229
 唐宣宗 李忱 232
 唐懿宗 李漼 236
 唐僖宗 李儇 239
 唐昭宗 李晔 242
 唐哀帝 李柷 246
 五代十国
 后梁
 梁太祖 朱晃 256
 梁末帝 朱瑱 261
 后唐
 唐庄宗 李存勖 264
 唐明宗 李亶 268
 唐闵帝 李从厚 271
 唐末帝 李从珂 274
 后晋
 晋高祖 石敬瑭 277
 晋出帝 石重贵 281
 后汉
 汉高祖 刘暠 283
 汉隐帝 刘承祐 286
 后周
 周太祖 郭威 288
 周世宗 柴荣 291
 周恭帝 柴宗训 294
 南吴
 吴武帝 杨行密 297
 吴景帝 杨渥 300
 吴宣帝 杨隆演 302
 吴睿帝 杨溥 304
 前蜀
 蜀高祖 王建 306
 顺正公 王衍 309
 南楚
 武穆王 马殷 312
 衡阳王 马希声 314
 文昭王 马希范 316
 楚废王 马希广 318
 恭孝王 马希萼 320
 楚后主 马希崇 322
 吴越
 武肃王 钱镠 324
 文穆王 钱元瓘 327
 忠献王 钱弘佐 329
 忠懿王 钱俶 331
 闽
 闽太祖 王审知 333
 闽废帝 王延翰 336
 闽太宗 王鏻 338
 闽康宗 王昶 340
 闽景宗 王曦 342
 福恭懿王 王延政 345
 南汉
 汉高祖 刘? 347
 汉中宗 刘晟 349
 汉后主 刘 351
 南平
 武信王 高季兴 353
 文献王 高从诲 355
 贞懿王 高保融 357
 贞安王 高保勖 359
 德仁王 高继冲 361
 后蜀
 蜀高祖 孟知祥 363
 恭孝王 孟昶 366
 南唐
 唐烈祖 李昪 369
 唐元宗 李景 371
 唐后主 李煜 373
 北汉
 汉世祖 刘旻 376
 汉睿宗 刘钧 378
 英武帝 刘继元 380
 下册
 宋元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003
 宋太宗 赵炅 008
 宋真宗 赵恒 012
 宋仁宗 赵祯 016
 宋英宗 赵曙 020
 宋神宗 赵顼 023
 宋哲宗 赵煦 027
 宋徽宗 赵佶 030
 宋钦宗 赵桓 034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037
 宋孝宗 赵昚 041
 宋光宗 赵惇 044
 宋宁宗 赵扩 047
 宋理宗 赵昀 050
 宋度宗 赵禥 054
 宋恭帝 赵? 057
 宋端宗 赵昰 060
 宋末帝 赵昺 062
 辽朝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066
 辽太宗 耶律德光 069
 辽世宗 耶律阮 072
 辽穆宗 耶律璟 075
 辽景宗 耶律贤 077
 辽圣宗 耶律隆绪 079
 辽兴宗 耶律宗真 082
 辽道宗 耶律洪基 084
 天祚帝 耶律延禧 087
 金朝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091
 金太宗 完颜晟 095
 金熙宗 完颜亶 098
 海陵炀王 完颜亮 101
 金世宗 完颜雍 104
 金章宗 完颜璟 107
 卫绍王 完颜永济 110
 金宣宗 完颜珣 113
 金哀宗 完颜守绪 116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19
 西夏
 夏景宗 李元昊 122
 夏毅宗 李谅祚 126
 夏惠宗 李秉常 129
 夏崇宗 李乾顺 131
 夏仁宗 李仁孝 134
 夏桓宗 李纯祐 137
 夏襄宗 李安全 139
 夏神宗 李遵顼 141
 夏献宗 李德旺 144
 夏末帝 李睍 146
 元朝
 元太祖 铁木真 149
 元太宗 窝阔台 155
 元定宗 贵由 159
 元宪宗 蒙哥 162
 元世祖 忽必烈 165
 元成宗 铁穆耳 169
 元武宗 海山 172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175
 元英宗 硕德八剌 178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181
 天顺帝 阿速吉八 184
 元明宗 和世? 186
 元文宗 图帖睦尔 188
 元宁宗 懿璘质班 190
 元惠宗 妥懽帖睦尔 192
 明清
 明朝
 明太祖 朱元璋 201
 明惠帝 朱允炆 208
 明成祖 朱棣 212
 明仁宗 朱高炽 217
 明宣宗 朱瞻基 221
 明英宗 朱祁镇 225
 明代宗 朱祁钰 231
 明宪宗 朱见深 236
 明孝宗 朱祐樘 240
 明武宗 朱厚照 244
 明世宗 朱厚熜 248
 明穆宗 朱载坖 253
 明神宗 朱翊钧 257
 明光宗 朱常洛 262
 明熹宗 朱由校 265
 明思宗 朱由检 269
 清朝
 清太祖 努尔哈赤 276
 清太宗 皇太极 282
 清世祖 福临 288
 清圣祖 玄烨 294
 清世宗 胤禛 300
 清高宗 弘历 306
 清仁宗 颙琰 311
 清宣宗 旻宁 316
 清文宗 奕詝 321
 清穆宗 载淳 325
 清德宗 载湉 330
 宣统帝 溥仪 335
 |  
         
          | 內容試閱: |   
          | 人物小传 本 名 嬴政
 别 称 秦王政、始皇帝、赵政
 朝 代 秦
 生卒年月 前259年—前210年
 在位时间 前247年—前210年(在位37年,称帝11年)
 庙 号 无
 年 号 无
 谥 号 无
 陵 墓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下河村)
 秦始皇嬴政,秦王朝的开国帝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完成了华夏的大一统,他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等政策,影响中国数千年,被誉为“千古一帝”。
 生于赵国,身世坎坷
 嬴政出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 年),父亲秦庄襄王子楚,母亲赵姬。嬴政虽然出身秦国王室一系,不过他在童年没有获得过太多的宠爱,这与他的父亲子楚当时的身份地位有关。
 嬴政的父亲子楚,又被称作异人。异人的身份非同小可,他的祖父是秦昭襄王,父亲是秦国的太子——安国君。不过比较尴尬的是,安国君一共生育了二十多个儿子,子楚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子楚从出生起,就没有受到过太多的关注。
 在兵戈四起的战国年代,人质制度盛行。人质制度即一国国君将王室贵族子弟送往另一国充当人质,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很不幸,异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质,在秦、赵关系紧张的时候,他作为人质来到了赵国。嬴政出生在赵国邯郸,也就不足为奇了。
 异人在秦国并没有受到重视,否则他不会被派往赵国去承担这样一项无比危险秦始皇的工作。而在赵国,人质的身份也让异人备受冷落,衣食住行都无比寒酸。
 当异人处于人生的窘迫境地时,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这就是卫国商人吕不韦。吕不韦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嗅觉非常灵敏的人。不安分的他,在分析了天下大势之后,认为在当时主要的几个国家中,秦国最有实力一统华夏,而从投资的角度出发,此时落魄寒酸的人质异人,无疑是“奇货可居”。
 认定了目标之后,吕不韦开始了大手笔的行动。一方面他积极结交异人,送他五百金,提升他在赵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他前往秦国,以三寸不烂之舌,劝说太子安国君的正妻华阳夫人选异人为自己的继子。其时华阳夫人一直未能生育出男丁,吕不韦“攻心为上”的劝说策略,打动了她,华阳夫人有了收异人为自己继子的打算,并成功劝说安国君同意。就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异人,在吕不韦的“倾力打造”下,竟然拥有了秦国王位继承人的身份。
 初见成效后,吕不韦又继续谋划。他将自己心爱的歌姬——一名叫作赵姬的女子——送给了异人,异人对此感激涕零。不久后,赵姬产下一子,因出生在赵国,时间是正月,所以取名为赵政,后改名为嬴政。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 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不敌,于是就想杀了异人泄愤。危急时刻,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异人得以顺利从赵国逃亡回到秦国。异人是逃出去了,可是赵姬母子还在邯郸城内,在秦、赵交恶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母子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所幸的是保住了性命。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 年),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即位,是为秦孝文王。在华阳夫人的劝说下,此时已改名为子楚的异人,获得了秦国太子的身份。直到此时,在邯郸城内躲藏的赵姬母子,才得以安然返回秦国。
 安国君即位之后,守孝一年,一年期满,刚以秦王身份面世的他,却在三天后暴亡。子楚因此即位,是为秦庄襄王。曾经大力帮助过他的商人吕不韦,也被任命为丞相,封文信侯。吕不韦当年的“投资”,此时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铲除异己,吞并六国
 秦庄襄王在位也不过短短的三年时间就去世了,年仅十三岁的嬴政被推上王位,他尊吕不韦为仲父,国家大政全由吕不韦和赵太后掌控。
 秦庄襄王一死,吕不韦和赵太后旧情复燃,暗地里如胶似漆,恩爱缠绵。不过吕不韦很有警觉性,他感觉日后一旦嬴政长大成人,他们的这种关系势必会成为诛杀他的一把“利剑”,因此应当及早抽身。
 为此他四处寻觅,终于为赵太后物色了一位让她非常满意的男子。此人名叫嫪毐,以宦官的名义被送进内宫,供赵太后取乐。有了嫪毐的陪伴,赵太后也渐渐地将吕不韦的感情放在了一边。
 嫪毐凭借着赵太后在背后撑腰,开始狂妄起来。赵太后为了隐藏怀孕的事请嬴政让他们搬到雍县的寝宫住宿,以远离嬴政和他的耳目;而嫪毐在赵太后的默许下,他以嬴政的“假父”自居,暗中还结党营私,身边围拢了一大批死党亲信;尤其在他和赵太后有了私生子之后,竟然动起了废黜嬴政的念头。
 如此一来,在嬴政正式亲政前后,他的身边已经出现了两个势力庞大的集团,一个是以吕不韦为首,另一个是以嫪毐和赵太后为首。这两大政治集团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嬴政治国理念的施展,他不得不对这两大势力下手了。
 秦王政九年(前238 年),嫪毐认为此时是发动政变的大好时机,就率三千死士起事。他的行为无疑是螳臂当车,很快被早已布局的嬴政一网打尽。这场政变的结果是嫪毐被处死,赵太后被幽禁,他们两人的私生子也被摔死。
 接下来便是吕不韦了。秦王政十年(前237 年),吕不韦被解除了相权,流放巴蜀,一年后服毒自杀,此时嬴政刚满二十四岁。他果断利索地清除了秦国两大隐患,开始了统一华夏的军事征程。
 嬴政能够统一华夏,除了本人极具雄才大略外,他的身边还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如李斯、尉缭、王翦、蒙恬等。在统一战争中,他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策略,国力较为弱小的韩国、燕国、魏国和赵国等,先被秦国所灭。等到楚国和齐国察觉到“唇亡齿寒”时,却错失了最佳的自保机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楚国灭;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 年),齐国亡。至此从秦王政十七年(前230 年)统一战争开始,到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 年)平定百越为止,共花费十二年统一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横空出世。
 嬴政灭六国后,君临天下,他以王号不足以彰显其伟大的历史功绩为由,上尊号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
 全面改革,埋下帝国覆亡隐患
 秦朝虽然从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不过留给秦始皇的还有无数棘手的问题。货币的不统一、文字的多样化,甚至车辆行驶道路的标准不一和社会制度上的种种差异,都迫使秦始皇对秦帝国开始着手全面的社会改革,以实现秦王朝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局面。
 在行政方面,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天下设三十六郡;在郡县之上,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和九卿制,极大地强化了皇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文化、律令方面,秦始皇也颇有大手笔。他推行“车同轨,书同文”政策。随着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大一统”观念也深入人心。他还下令统一全国的律令条文,实施统一的货币、度量衡制度。
 在对外军事上,除收复百越外,秦帝国还和匈奴多有交战记录,大将蒙恬多次奉命领兵出击匈奴。万里长城的修建,更是对后世封建王朝的防守思维有着至深的影响。
 秦始皇在秦国原有律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法律,然后不同于秦始皇法家的学说不绝于耳,严重阻碍了秦始皇对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锐意进取的另一面是专制。始皇帝三十四年( 前213 年),为统一思想,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次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闻讯后大怒,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数百人并全部活埋。此即为“坑儒”。
 当上了皇帝的嬴政,以“始皇帝”自居,他不仅希望秦帝国的江山代代传承下去,万世永固,也希望自己能够百年长生,获得永生不老的仙丹妙药。为此他多次派方士去海外仙山求取丹药。仅徐福一人,就先后三次奉命出使海外。最后一次,徐福担心自己的骗局被秦始皇识破,直接向秦始皇要了数千童男童女和一干兵丁杂役,驾驶多艘大船出海,从此杳无音信。有传言称,徐福来到了今天的日本,成为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神武天皇”。
 秦朝苛刻的律令和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以及对百姓的任意征调与摧残,惹得天怒人怨。尤其是那些被灭国的六国贵族们,也伺机蠢蠢欲动,试图起兵推翻秦朝的暴政。在秦始皇晚年,天降陨石,上书“始皇死而地分”的字样。疑心重重的秦始皇,于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 年),开始了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巡游天下的旅程。当他走到沙丘(今河北广宗)一带时,病重不治而亡,秦帝国进入了秦二世更加暴政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