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380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2745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930
 
  《 
			风起红楼:百年讹缘探秘
			》
 售價:HK$ 
			1034
 
  《 
			跑外卖:一个女骑手的世界
			》
 售價:HK$ 
			319
 
  《 
			封关运作背景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丛书)
			》
 售價:HK$ 
			398
 
  《 
			滞后情书
			》
 售價:HK$ 
			218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449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围绕以下四个议题展开:议题一关注农村社会治理及产业发展,内容既包括对乡村治理、农业转型研究范式的理论性思考,也关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证案例,尤其强调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政策背景下关中农村社会治理实践的转向和特征;议题二关注农村社会学传统的家庭、人口与生计转型问题,主要涉及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语境中的养老及农村社会秩序重构等内容;议题三赓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传统研究方向,对中国农业社会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议题四关注近年来国内外社会学的新理论和新动态,内容包括对中国农村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再认识、对中国社会学学科本质的再解读以及对中国社会学经典概念的再反思。 |  
         
          | 關於作者: |   
          | 赵晓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后期资助项目各一项,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学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项,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出版著作《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研究》《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等。 |  
         
          | 目錄: |   
          | 社会治理与治理转型 乡村振兴背景下脱贫人口面临的生计风险及其防范 付少平 石广洲
 政府贫困治理的多元逻辑与精准扶贫的逻辑弥合 邢成举
 县域治理中的领导注意力分配 陈辉
 走向文化治理:乡村治理的新转向 袁君刚 李佳琦
 农业治理与产业发展
 农业转型过程中农民经济行为的主体性实践
 ——以一个三十年移民村庄为例 郭占锋 张森
 中国的农业转型
 ——基于农村四十余年发展历程的思考 陈航英
 中国特色土地托管实践的多元理论分析 豆书龙 张明皓
 “三治融合”中乡村治理共同体生成机制研究
 ——以陕西省留坝县为例 李玲玲 杨欢 赵晓峰
 家庭、人口与婚姻
 “老有所依”抑或“劳有所依”: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视角下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研究 刘利鸽 包智俊 刘红升
 上楼之后:“涉农社区”的生活秩序及其治理探索 陈靖 刘明
 农业历史与社会变迁
 次起人格:中国传统农具体系与近代机械农具的差异 刘君 李荣华
 异质产业、环境变迁与文明冲突:先秦时期农牧关系演进的基本线索 刘壮壮
 社会学新动态
 认识乡村中国:农村社会学调查研究的理想与现实 赵晓峰
 发展一种更好地为了人民的社会学 马良灿
 文化进化、女性主义与“国家民族志”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人类学国家研究关键词检视及其意义 李元元 李军
 植根中国大地的青年社会学学者发展特征分析及展望
 ——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的分析 孙新华
 从“差序格局”到“差序治理”?
 ——对村治研究中概念跨学科移用现象的分析与反思 樊凡 何得桂
 |  
         
          | 內容試閱: |   
          | 序 打造农村社会研究关中学派的抱负应该肯定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与5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美丽校园里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和经验探讨。重视青年学者的健康成长是我们一直关注的中心议题,因为青年学者是中国社会学的希望。在这里,我要感谢青年学者的踊跃参与,也要特别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领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全体师生和我们基金会一起主办这次“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论坛”。
 不久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了建校80周年暨合校15周年的庆祝活动。80年的风雨,80年的沧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211”序列的农业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要服务三农发展,这也应该成为学校各文科院系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方向。人文学院刚刚改名为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学校还将农村社会发展确定为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学科建设的两个主要方向之一,这说明学校非常重视中国农村研究,重视农村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已经组织中青年教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通过中心编辑的小册子,可以看到,学院的这批青年人非常活跃,短短三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批青年人希望能够在学校、学院的扶持下,打造农村社会研究的关中学派,抱负很大,热情也高,还很有勇气。
 在中国社会学会2014年7月召开的武汉学术年会开幕式上,我发表了题为《学会、学派、学术》的致辞。我在致辞中指出,学派是学术发展的最实质性的平台。有无学派,特别是有无著名的学派,是一个学科是否繁荣、是否有活力、是否成熟、是否有社会影响力以至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虽然起点不算高,但是中心的老师们从一开始就有心要做成一个学派,确实不容易,应该得到肯定、鼓励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