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人体雕塑解剖学
			》
 售價:HK$ 
			653
 
  《 
			投喂AI:人工智能产业的全球底层工人纪实
			》
 售價:HK$ 
			352
 
  《 
			诛仙.全6册(最新典藏版)
			》
 售價:HK$ 
			1616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实践解惑篇2025版 修订本
			》
 售價:HK$ 
			254
 
  《 
			修剪情绪藤蔓
			》
 售價:HK$ 
			357
 
  《 
			3秒下单文案:4步成交法则
			》
 售價:HK$ 
			305
 
  《 
			中式园林的秩序(文津图书奖得主朱良志教授的园林美学新作,在园林里读懂中国人的生命哲学)
			》
 售價:HK$ 
			449
 
  《 
			魏晋之变:门阀政治与中古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塑
			》
 售價:HK$ 
			449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以宏阔的视角,将“两浙”现代作家视为整体,置于江南佛学的视域中展开研究,既充分论述了审美层面上江南佛学对“两浙”现代作家精神建构的影响,又深刻阐示了创作层面上“两浙”现代作家在文学理念、文学选题和叙事策略等方面所呈现江南佛学的浸润痕迹;细致剖析了众多“两浙”现代作家的思想,从“意义危机”角度,独出机杼地解释了“两浙”现代作家近佛的心理动因,并总结出江南佛教重义理、“人间化”的特点。本书对于考察文学本体与外围因素的互动、补充现代文学史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 關於作者: |   
          | 竺建新(著),浙江上虞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写作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主持完成市厅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多维文化视域下的现当代作家研究》,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2部。在《学术月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小说评论》、《当代文坛》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  
         
          | 目錄: |   
          | 引 论 /
 001
 第一章 江南佛教的形成与江南佛学的特征/
 015
 第一节 “江南”和“两浙”概念阐释
 /
 015
 第二节 江南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
 028
 第三节 江南佛学的内在特征
 /
 048
 第二章 “两浙”现代作家的近佛渊源/
 058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传承
 /
 058
 第二节 古典文学的浸染
 /
 071
 第三节 终极关怀的需求
 /
 076
 第三章 江南佛学与“两浙”现代作家的精神建构/
 084
 第一节 “普度众生”与“思想启蒙”
 /
 084
 第二节 “否定精神”与“砭世导俗”
 /
 102
 第三节 “心性理论”与“诗性审美”
 /
 113
 001
 目 录第四章 江南佛学与“两浙”现代作家的文学理念/
 134
 第一节 悲苦意识:从古典“和谐”到现代“悲壮”
 /
 134
 第二节 审丑意识:从“善的文学”到“恶的文学”
 /
 149
 第三节 平等意识:从“贵族文学”到“平民文学”
 /
 159
 第五章 江南佛学与“两浙”现代作家的文学书写/
 168
 第一节 “两浙”现代作家的欲望书写
 /
 168
 第二节 “两浙”现代作家的鬼神书写
 /
 176
 第三节 “两浙”现代作家的僧尼书写
 /
 186
 第六章 江南佛学与“两浙”现代作家的叙事策略/
 195
 第一节 佛学与“两浙”现代作家的文学创新
 /
 195
 第二节 佛学与“两浙”现代作家的叙事范式
 /
 200
 第三节 “两浙”现代作家的佛学意象运用
 /
 210
 附 录
 思想启迪·智性叙事——论鲁迅与江南佛学之关联
 /
 217
 施蛰存小说中的江南佛学意蕴
 /
 236
 佛道思想对郁达夫、戴望舒和施蛰存的影响
 /
 250
 江南佛教视域中的汪曾祺创作
 /
 258
 主要参考文献
 /
 269
 后 记
 /
 276
 |  
         
          | 內容試閱: |   
          | 引 论 佛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密切。
 首先,佛学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深刻。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走的是以下两条路线:一是民间路线,佛教
 依附于鬼神方术之下传播;二是文人路线,佛教思想依靠文人士大夫的
 信仰和传播,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大大扩大了佛学的深度和广度。因为
 第二条路线的传播,佛学渐渐和中国文人结下了深厚渊源。近代大儒梁
 启超云:“晚清思想有一伏流曰佛学……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
 与佛学有关。”① 学者谭桂林也指出:“魏晋佛法大兴之后的千余年,举
 凡中国文学的名流大师,鲜有不受佛教思想熏陶者。”② 确实,佛教思
 想对中国文人的人格修养、审美心理和文学创作的影响非常深刻。
 其一,佛教思想对中国文人的人格修养、审美心理产生深厚的
 影响。
 魏晋时期玄佛强调 “直心而行”,崇尚本真,佛教思想带有玄学思
 想,这对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审美心理产生深厚影响,形成了崇尚自然、
 蔑视礼法的人格修养。佛教在心物关系上,强调以 “心”为本。佛典
 云:“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华严经·十地品
 之三》)佛教的这种心物论对许多文人影响深刻。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
 勰自幼家境贫穷,不婚娶,依附于和尚僧祐,精通佛教三藏,吸收了佛
 学思想,强调主体心性的作用,认为 “心”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是
 “立文之本源”(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这也使得刘勰形成了张扬
 个性情感,主张心灵自由的审美精神。刘勰虽凭借 《文心雕龙》之名而
 001
 引 论
 ①
 ②
 梁启
 超:
 《
 清
 代
 学
 术
 概
 论
 》
 ,
 《梁
 启
 超
 论
 清
 学
 史
 二
 种
 》,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
 ,
 19
 85年,第81页。
 谭
 桂林
 :
 《
 20
 世
 纪
 中
 国
 文
 学
 与
 佛
 学
 》,
 安
 徽
 教
 育
 出
 版
 社
 ,
 19
 99
 年
 ,
 第
 1
 页
 。入仕,但终因天际无常而皈依佛门。这种顺应本心的做法,印证了他追
 求个体人格自觉的态度。王维中年过后之所以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也
 是因为受 “不二法门”的大乘般若义理的影响。王维在诗歌 《酬张少
 府》中写道: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
 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①
 追求松风吹带、山月照琴的日子,呈现了王维对隐逸生活和闲适情
 趣的偏爱,表达了王维对任运无心的自由境界的崇尚。显然,王维的个
 性爱好是受了佛禅思想的影响。
 禅宗的世俗化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同样影响深刻。禅宗认为 “自
 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坛经·三五》),又认为众生当
 顺应本心,在 “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密庵语
 录》)中体验佛禅之道,以诗意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可见,禅宗不仅
 肯定芸芸众生,也十分重视日常生活。 《祖堂集》记载了一段对话,足
 以说明这一点:“越州观察使差人问师: ‘依禅住持? 依律住持?’师以
 偈答曰:‘寂寂不持律,滔滔不坐禅。俨茶三两垸,意在 头边。’”②
 禅宗这一审美倾向影响了中国文人审美心理的通俗化,如宋代文人尽情
 享受俗世生活,在审美追求上出现了书写日常生活和凡人生活的倾向。
 其二,佛学对中国文人的文学创作影响深刻。试举几例:
 譬如,对玄言诗人张翼的影响。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佛教的佛法无边以及无常、无我、一
 切皆空等佛理得到乱世文人的认同,走近佛学成为其避世的一种方式。
 因此,魏晋时期佛教盛行一时,并对文人的审美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近代著名学者汤用彤以一言概述: “溯自两晋佛教隆盛以后,
 士大夫与佛教之关系约有三事:一为玄理之契合,一为文字之因缘,一
 为生死之恐惧。”① 这三个方面,指出了中国文人走近佛学的心理渴求
 之因,阐释了佛学对中国文人产生的诸种影响。
 张翼出玄入佛,颇识佛理,其诗歌创作颇受佛学思想影响,诗中往
 往蕴藉玄佛之理。他在诗 《赠沙门竺法 》之一云:
 郁郁华阳岳,绝云抗飞峰。峭壁溜灵泉,秀岭森青松。悬岩廓
 峥嵘,幽谷正寥笼。丹崖栖奇逸,碧室禅六通。泊寂清神气,绵眇
 矫妙踪。止观著无无,还净滞空空。外物岂大悲,独往非玄同。不
 见舍利弗,受屈维摩公。②
 诗中,诗人借送别僧友,描写山水风景,引入佛理并表达出对般若
 空观的深刻见解。诗人对 “泊寂清神气,绵眇矫妙踪”的修行方式予以
 肯定,但 “止观著无无,还净滞空空”一句,却表达了诗人反对过于追
 求个人解脱而陷于 “法执”的做法。这种观点在 《赠沙门竺法 》第二
 首诗和第三首诗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赠沙门竺法 》之二云:“遥谢
 晞玄畴,何为自矜洁。”《赠沙门竺法 》之三云: “苟能夷冲心,所憩
 靡不净。万物可逍遥,何必栖形影。勉寻大乘轨,练神超勇猛。”内心
 洁净,则万物皆可逍遥,不一定要隐匿山林,过于拘泥修行的形式,真
 正佛教徒应该领悟大乘佛教宗旨,有度众思想。这是文人与佛学结缘的
 典型范例。
 譬如,对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影响。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与不少名僧有交往,尤其是慧远
 和道生。慧远的 “神不灭论”和道生的顿悟成佛理论都对他影响深刻。
 另外,支道林的 “即色游玄”理论,让谢灵运感悟可以观色悟佛理。因
 此,谢灵运的山水诗多感悟佛理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