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壹卷YeBook——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思想谱系(增订版)(论世衡史 重返学术现场考古学如何应答时代之问
》
售價:NT$
418

《
在城在乡: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清史研究丛书新编)
》
售價:NT$
505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全新增订本 带你领略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
》
售價:NT$
235

《
法律解释:来自其他学科和私人文本的视角
》
售價:NT$
449

《
世界戏剧史(第10版)
》
售價:NT$
1520

《
琴道新论 琴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
》
售價:NT$
500

《
从帝国到共和国1299至1938:土耳其的现代化转型之路
》
售價:NT$
439

《
儒学、数术与政治 灾异的政治文化史(第二版) 陈侃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重要问题的力作 博雅史学论丛中国
》
售價:NT$
500
|
| 內容簡介: |
2018年,隆林各族自治县仡佬族总人口285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66%(《隆林年鉴(2019)》第51页)。其中包括1000多保人,主要分布在克长乡的海长村、新合村、新华村和德峨镇的常么村、龙英村等自然村(李旭练1999;蒙元耀2008)。1990年,经过民族识别,保人被定为仡佬族。但俫语明显不同于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多罗”和“哈给”两支仡佬语方言,其语言系属过去有人认为属于壮侗语族语言,应该划为一个独立的语支;也有人认为是仡佬语的一种方言。但随着对傈语的研究逐步深入,专家的看法逐渐倾向于把俫语归入南亚语系。所以,本书没有把傈语列为仡佬语方言。
隆林仡佬族居住比较分散,不同支系间语言差异较大,无法直接用仡佬语交流。根据其差异分为“多罗”和“哈给”两个方言支系。
“多罗”支系主要分布在德峨镇么基村的大水井和下冲,克长乡新华行政村的罗湾和岩茶乡者艾行政村的平林、湾桃等自然村,人口约有500人。目前,能较熟练使用该方言母语进行交流的不到30人,一些人仅记得少量的词汇,日常交际使用当地汉语,因此,“多罗”方言已经濒临失传。
“哈给”支系主要分布在德峨镇三冲行政村的弄麻、鱼塘、保田和大田4个自然村,其中有400多人使用“哈给”支系仡佬语进行日常交流(王怀榕、李霞2007)。弄麻自然村仡佬族自称“哈给”,属于青仡佬,当地人称为“水牛仡佬”。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泥石山的山腰上。据史料记载,弄麻仡佬族从贵州仁怀县金竹寨(现为贵州省仁怀市茅坝镇安良村金竹屯)逃荒而来,多数姓何。也有的家族是从贵州省遵义市迁徙而来,至今已有5代。
弄麻、保田和鱼塘3个自然村的仡佬族母语保存完好,大田仅有少数60岁以上的仡佬族老人才懂仡佬语,中年以下的已经不再使用仡佬语。弄麻的仡佬族多为土生土长,用母语交流;少量是从外村迁入的其他支系成员,在弄麻生活一段时间后,一般也转用仡佬语“哈给”方言;5户苗族人也都会讲仡佬语。仡佬语是村民的日常交际用语。保田和鱼塘两个自然村也基本如此。村寨内语种比较丰富,处于“全民多语”状态。仡佬族很多人能讲4至5种语言,除了母语之外,还会说当地汉语方言、苗语和壮语等。但附近村庄的苗族很少有人会说仡佬语。嫁给仡佬族的外族妇女,四五年内能掌握仡佬语;外嫁出去的仡佬族妇女一般也能继续使用仡佬语,其子女也都能用仡佬语通话。由此可见,母亲在仡佬语传承中起着巨大作用。村寨内有少部分人,尤其是老年妇女,从未读过书或外出务工,还不会讲普通话。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隆林仡佬语》主要调查仡佬族“哈给”支系方言,以隆林德峨镇三冲行政村弄麻自然村仡佬语为代表点,兼及鱼塘、保田和大田3三个自然村。
|
| 目錄:
|
序
引言
一 隆林
二 隆林仡佬语
三 凡例
壹·房屋建筑
一 住宅
二 其他建筑
三 建筑活动
贰·日常用具
一 炊具
二 卧具
三 桌椅板凳
四 其他用具
叁·服饰
一 衣裤
二 鞋帽
三 首饰等
肆·饮食
一 主食
二 副食
三 菜肴
伍·农工百艺
一 农事
二 农具
三 手工艺
四 商业
五 其他行业
陆·日常活动
一 起居
二 娱乐
三 信奉
柒·婚育丧葬
一 婚事
二 丧葬
捌·节日
一 春节
二 过三月
三 过七月
四 尝新节
玖·说唱表演
一 委婉语隐语
二 俗语谚语
三 祭祀词
四 故事
调查手记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