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一语胜万言
			》
 售價:HK$ 
			230
 
  《 
			朱子的穷理工夫论 , 香江哲学丛书
			》
 售價:HK$ 
			485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658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347
 
  《 
			时代狂澜与士人心波:晚明传奇中的情与理研究
			》
 售價:HK$ 
			449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347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305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755
 
 
 | 
         
          | 編輯推薦: |   
          | 何廉臣为近代绍兴伤寒名家,学验俱丰,勤于著述,尤其在文献整理研究领域堪称领军人物,与裘吉生、曹炳章并称医林三杰,何廉臣居其首。本书记录其晚年行医医案,其经验更趋老成,对研究绍派医家用药特色、指导临床大有裨益。 |  
         
          | 內容簡介: |   
          | 何廉臣(1860―1929),字炳元,号印岩,晚号越中老朽,绍兴县(今绍兴市)人。何氏毕生精研岐黄,阐扬医理,汇通中西,理精业勤,学验俱丰,著作宏富,一生最主要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绍派伤寒和伏气温病两大方面,成为清末年间著名的医学家。 本书底本为何氏未刊晚年医案稿,由何氏幼子幼廉之婿郑惠中手录。郑惠中为杭州人,毕业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后拜师于绍兴何廉臣氏,颇得何氏亲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氏在绍兴县钱清卫生院坐诊,殁前将医案稿赠其弟子刘克庭。此次整理的医案稿由刘克庭提供,流传有序,真实性无异义。本书医案分时症、杂症、妇科、儿科四大类,内容丰富,录于1924―1926年,按就诊日期抄录。本次整理一是对医案手稿进行点校,二是按医案所述的主病、主症,对病证相同者采取“以类相聚”的编排方法,将其归于一类,并加简要注解。其经验更趋老成,更能体现其辨证用药心得,对研究绍派用药特色、指导临床大有裨益。
 本书可供中医师、中医临床师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  
         
          | 關於作者: |   
          | 沈钦荣,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医文化传承人,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绍兴市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绍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正高二级)。现任绍兴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绍兴市中医药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完成科研项目获省中医药科技二等奖1项,厅(市)三等奖8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级继教项目7项,发明专利2项。 |  
         
          | 目錄: |   
          | 第一编时症医案 
 案湿温兼风便如红酱案001
 案湿热兼风头痛案001
 案湿热内阻耳聋腹满案002
 案湿阻胸痞案002
 案胃脘积滞痛胀案003
 案咳痰背筋拘挛案003
 案痰湿热阻滞肺胃案003
 案湿热阻中肢懈便溏案003
 案湿热阻中胸闷案004
 案湿温寒热头身痛案004
 案湿阻食积案004
 案湿热夹肝胃气案004
 案肺胃蕴热咳痰便泄案004
 案湿热阻中咳痰案005
 案湿温兼风挟肝胃气案005
 案风湿兼食滞案005
 案阴虚痰嗽案006
 案湿热化火咳痰案006
 案湿热夹食热盛案006
 案湿热脚气案006
 案湿热夹肝风头目眩
 晕案007
 案湿温化疟案007
 案湿热兼风咳痰案007
 案湿热动风发痉案008
 案湿火下注溺白案008
 案湿温化燥内陷案008
 案湿温类疟案009
 案湿温化火咳痰案009
 案湿温兼风夹肝胃气案009
 案湿热串络湿疹案009
 案湿温头痛身热案010
 案气逆痰嗽案010
 案湿阻咳逆骨痛案010
 案湿热夹肝气嘶哑案011
 案湿温化疟寒热并重案011
 案湿热脚气肿痛案011
 案湿热兼风头痛案012
 案湿温兼风头痛案012
 案湿热兼风咳嗽案012
 案湿温化疟寒重热轻案012
 案湿热阻中寒轻热重案013
 案咳嗽黄痰带血水案013
 案湿热串络筋痛案013
 案湿温兼风外寒内热案013
 案湿温化疟寒轻热重案014
 案痰湿热阻滞肺胃案014
 案湿温类疟寒重热轻案014
 案外寒内热干呕案014
 案湿温兼寒头痛案015
 案湿热夹食似痢案015
 案湿热兼风头痛案015
 案湿热兼风咳痰案016
 案湿热胸闷胃钝案016
 案湿热兼风身痛案016
 案湿热脚气足挛案016
 案寒热头痛咳逆案017
 案湿热阻中形寒内热案017
 案寒湿头痛形寒案017
 案湿热夹食腹痛案017
 案湿热兼风头痛身热案018
 案湿热肝风筋挛案018
 案喉痒干咳胃钝案018
 案痰湿夹食肾囊肿大案018
 案湿热夹食咳痰案019
 案气滞胃热挟肝火案019
 案风火夹湿牙痛案019
 案身热欲呕体痛案019
 案热盛手痉谵语案020
 案湿热夹肝气身热胸闷案
 020
 案湿热咳痰带血案020
 案头晕心泛胃钝案020
 案头痛胸闷心泛案021
 案湿热化痰咳嗽案021
 案湿温化疟咳嗽案021
 案湿温兼风午后热盛案021
 案湿温兼风咳痰案021
 案湿热夹肝风案022
 案湿热兼风鼻衄案022
 案寒热头身痛案022
 案湿遏热郁身痛案022
 案湿热肢懈口腻案022
 案湿热身痛小便似淋非淋案
 023
 案湿热兼风头胀案023
 案湿热兼风头身极痛案023
 案湿热兼风头痛鼻塞案023
 案湿热夹食内热案023
 案湿温类疟先寒后热案024
 案痰湿热阻肺胃案024
 案湿温类疟寒热并重案024
 案湿热阻中咳痰案024
 案湿热阻中脘满案025
 案湿热下注走浊案025
 案热痧夹食吐泻案025
 案湿热夹胃痛案025
 案湿热兼寒先寒后热案025
 案身热咳嗽气郁胸闷案026
 案大便不畅胸闷案026
 案湿热夹食乍寒乍热案026
 案湿热夹食头痛案026
 案湿热夹食午后身热案
 026
 案暑痧夹食身热案027
 案暑湿兼寒夹食案027
 案暑湿兼寒身痛案027
 案湿热兼风夹肝胃气案
 027
 案暑湿类疟胸闷案028
 案湿滞中焦肢懈胃钝案
 028
 
 案寒热胸闷呃逆案028
 案肺胃湿热身热胸闷案
 028
 案口燥渴不引饮案029
 案头晕肢懈口淡案029
 案湿热夹肝风头痛案029
 案暑湿夹肝气午后热盛案
 030
 案湿热蕴胃呕吐黄水案
 030
 案湿热气郁胸膈烦闷案
 030
 案湿热阻中胃钝案030
 案湿热积滞口淡案031
 案暑湿兼寒热案031
 案暑湿夹食身热案031
 案胸闷面浮气逆案032
 案伤食伏热口燥案032
 案胃不健案032
 案湿热胸膈烦闷案032
 案暑湿夹食热盛案032
 案湿热夹食寒热案033
 案湿热夹食腹痛案033
 案湿热夹食脘闷案033
 案湿滞中焦口腻案033
 案湿滞中下两焦案033
 案湿热肢懈胃钝案034
 案湿热化痰咳逆案034
 案痧秽夹食案034
 案胸痛溺热案035
 案咳痰头痛心跳案036
 案湿热上蒸失聪案036
 案暑湿夹肝胃气案036
 案湿滞中焦无力案036
 案寒湿内阻泄泻案037
 案热痰阻肺咳吐黄痰案037
 案肺热阴亏喘逆案037
 案暑湿夹食身热案037
 案暑湿夹痧案037
 案湿热成淋便不畅案038
 案积热上蒸痰多气急案
 038
 案咳吐黑痰案038
 案痰湿热阻肺胃案038
 案暑湿夹食头痛案039
 案胃肠湿热赤痢案039
 案暑湿兼寒夹食案040
 案暑湿兼风案040
 案湿阻气滞胸闷案040
 案脾胃湿热肢懈案041
 案暑湿食滞身热案041
 案暑湿化疟寒轻热重案
 041
 案伤暑发热惊醒案042
 案肢懈口腻胃钝案042
 案湿热阻中肢懈案042
 案湿热积滞受凉案042
 案湿热夹食案043
 案湿热化痰肺痈案043
 案暑湿兼风身热背寒案
 044
 案暑湿化疟身热足冷案
 044
 案头身痛胸闷筋挛案044
 案头晕胃钝腿重麻案045
 案暑湿夹食身热案045
 案暑湿兼风一身筋骨尽痛案
 045
 案冒暑胸闷口苦案045
 案湿热脚气身肿案045
 案湿热伤肺咳嗽案046
 案湿热化痰咳嗽案046
 案湿热肝风头晕案046
 案湿热夹痧肢懈案047
 案湿热气滞胸闷案047
 案痰喘暑湿身热案047
 案暑湿肢懈胸闷案047
 案脾湿肝热案047
 案湿热口腻胃钝案048
 案暑痧夹食变霍乱案048
 案头晕痛寒热案049
 案胸闷肢懈午后加重案
 050
 案湿热夹肝气胸闷案050
 案肝风夹湿热头晕案050
 案暑湿身热体痛案050
 案咳痰胸痛胃钝案050
 案暑湿夹痰咳嗽案051
 案暑湿兼寒头痛案051
 案暑湿身热欲呕案051
 案暑湿发热肢懈案052
 案暑湿霍乱吐泄案052
 案湿火夹食胸闷案052
 案肺热咳甚胁痛案052
 案头痛身热咳痰案053
 案咳痰胸闷胃钝案053
 案湿热阻中胃钝案053
 案湿热夹痰咳嗽案053
 案暑湿兼风寒热案054
 案暑湿热重寒轻案054
 案湿热疟复发案054
 案暑湿类疟身痛案054
 案湿热积滞案054
 案湿热头痛案055
 案脾湿遏热案055
 案风热耳痛案055
 案湿滞中焦案055
 案湿滞中焦口淡案055
 案湿热入络案056
 案暑湿兼风案056
 案热霍乱案056
 案暑湿兼寒案056
 案暑湿兼风少寐便闭案
 057
 案暑湿兼风头身均痛案
 057
 案暑湿兼风形寒内热案
 057
 案湿热未净肢懈无力案
 057
 案湿热夹食案057
 案暑湿夹食案058
 案暑湿夹食胃钝案058
 案暑湿夹食案058
 案暑湿夹食热结在里案
 058
 案暑湿兼寒夹身热案058
 案脘闷嘈杂案059
 案鼻衄案059
 案湿阻吐泻案059
 
 第二编杂症医案
 
 案肝热风动头晕案060
 案肝肾两亏湿流下焦足痿案
 060
 案肝气犯胃胃痛呕酸案062
 案劳嗽稠痰案062
 案肝热脑虚头目晕眩案062
 案痰瘀腹痛胸闷案063
 案血虚兼瘀胃中结癥案063
 案脾虚泄泻案063
 案肝火烁肺干咳案064
 案肝风挟湿头晕案064
 案肺热咳血案064
 案肝阳冲脑偏头痛案064
 案湿热兼脑风案065
 案肝阳肺热头晕案065
 案肝风气火挟痰半身不遂案
 065
 案暑湿挟肝风痰壅神昏案
 065
 案痰火湿热咳痰案066
 案肝郁犯胃脘痛呕酸案066
 案肾水下虚肝阳上升失聪案
 066
 案痰湿火阻滞肺胃案067
 案湿热肝火身肿案067
 案肝气犯胃脘痛气逆案067
 案肝脾不和飧泄案068
 案湿阻气滞肺痛胃钝案068
 案痰饮久嗽案068
 案肝风冲脑神经错乱案068
 案痰嗽气逆浮肿案068
 案久咳成痨咳痰带血案069
 案湿阻夹痰案069
 案湿热夹肝气案069
 案湿热兼风面目浮肿案069
 案湿热兼风胃钝案070
 案痰湿热阻滞肺胃案070
 案肝火冲脑肺干咳案070
 案疬窜肺痨案070
 案肺热喉痒咳痰案071
 案风中经络案071
 案肝火烁肺项生痰核案071
 案肝风冲脑神经衰弱案071
 案肺热咳痰带血案072
 案咳痰肢懈案072
 案痨嗽稠痰神烦吐酸案073
 案肝火犯肺久咳咳血案073
 案肺气燥热失音案073
 案劳嗽痰多黏稠案073
 案肝胃火旺呕酸头晕案074
 案气滞湿阻腹大足肿溺
 不利案074
 案肝气冲肺痰中带血案074
 案肝气入络夹湿热经络
 串痛案075
 案肝热郁胃冲肺咳痰
 带血案075
 案肝火胃热项上痰核案075
 案肝郁犯胃脘痛串背案076
 案肝风心跳头晕案077
 案肝阳头痛呕吐清水案077
 案水肿案077
 案胃寒血虚生风案077
 案络瘀肝胀青筋浮露案078
 案肝风挟痰口噤神昏案078
 案湿温兼寒夹食案078
 案腹大气逆中满案078
 案久嗽稀痰案079
 案肝郁胆怯案079
 案脑肾两亏肝风上翔头目
 晕眩案079
 案肝胃不和脘痛案079
 案酒毒伤肺干咳失音案080
 案久嗽伤肺咳痰带血案080
 案受寒夹湿咳嗽案080
 案肺热咳嗽案081
 案湿热化痰咳嗽案081
 案由肾传肺咳嗽案081
 案脑风头晕痛案082
 案脑虚发厥案082
 案肝胃不和咽阻呕酸案082
 案酒毒伤肺咳痰吐脓血案
 082
 案痰饮咳嗽案083
 案肝阳冲脑偏头痛案083
 案肺热痰阻咳血痰稠案084
 案寒痰哮病案084
 案肝胃气痛案084
 案风火牙痛案084
 案痰痫发痉案084
 案肺热咳痰胸痛案085
 案肝火冲肺胸痹案085
 案疟母化胀案085
 案咳嗽黄痰带血案086
 案肝风夹痰中风案086
 案虱入耳穿脑髓案086
 案肝风头晕心泛案086
 案劳嗽失音便血案087
 案肝郁肠痹脘痛案087
 案湿热下注白浊案088
 案热结膀胱癃闭案088
 案外风引动内风头痛筋挛案
 088
 案湿火下注肾茎头痛089
 案痰阻肝风咳嗽头晕案089
 案肝火犯肺呕血干咳案089
 案肾虚火燥案090
 案肝风上脑头风案090
 案肺劳案090
 案劳嗽案091
 案湿阻气郁由肿转胀案091
 案痰阻湿热咳血痰稠案
 092
 案阴虚阳亢头晕心悸案
 092
 案肝胃气滞脘腹胀满案
 092
 案胆胃火盛冲肺酿痰案
 092
 案肝阳犯胃呕酸案093
 案痰迷清窍神蒙案093
 案风嗽白痰案093
 案猝伤疠风手足拘挛案
 093
 案酒湿伤肺咳嗽痰多案
 094
 案痰饮咳嗽夜不能寐案
 094
 案龙雷之火上扰夜寐惊窜案
 094
 案肝热犯胃吐紫血案
 095
 案风火牙痛腮肿头疼案
 095
 案肺中痰阻咳痰胸闷案
 095
 案酒湿伤肾溺血案095
 案脾湿蒸热酿变黄疸案
 096
 案呕吐痰饮胃痛脘满案
 096
 案风热咳嗽案096
 案劳后伤脾肢麻无力案
 097
 案气虚络瘀神经麻痹案
 097
 案下焦阴虚肝热湿阻案
 098
 案肝风上翔陡然头晕倾倒案
 098
 案咳痰胃钝案099
 案肺郁胸膈痞满案099
 案颈项拘挛眩晕便闭案
 099
 案初期肺痨颈上生核案100
 案伤风动嗽案101
 案风中脏腑案102
 案肺劳中期案103
 案气急痰多瘀热便溏案103
 案神经衰弱腰痛案103
 案咳嗽日轻夜重案104
 案病后中气不足案104
 案肾虚肝旺案104
 案肾精梦泄案104
 案肝经伏热案104
 案肝火烁肺案105
 案痰湿冲肺胃钝案105
 案肠胃郁结气滞案105
 案肝风挟痰惊痫案105
 案肝火上冲下逼案106
 案晨起吐血喉燥案106
 案肺热咳痰带血案107
 案肝经血热痰湿化火案107
 案肾虚肝旺案107
 案心肾两亏脾胃不健案108
 案肝阳旺心神亏案109
 案外风引动内风案109
 案肝旺乘脾泄泻案109
 案肾虚失纳肺气失降案109
 案肺痈咳痰上冲咽喉案110
 案水亏木旺心悸案110
 案肝阳犯胃呕吐案110
 案肺败胃枯吐脓案110
 案湿阻腿痛便泄案110
 案血虚胃痛纳钝案111
 案痰湿阻肺咳痰案111
 案湿热兼外感案111
 案湿热口腻胃钝案111
 案血虚生风头晕痛案112
 案肝风上逆胸闷胃钝案112
 案肠风飧泄咳嗽案112
 案风寒身痛咳嗽案112
 案伏热生风头晕耳鸣案113
 案肝风头目眩晕案113
 案肝风兼湿温案113
 案肝风头晕肢麻案114
 案肝阳犯胃呕酸案114
 案肝火冲肺咳血案114
 案湿热面目浮肿案114
 案木侮金咳痰案115
 案心火肝风互结案115
 案心肝火盛不寐案115
 案肝瘀腹痛咯痰案115
 案暑风伤肝咳血案116
 案肺热咳痰胸闷案116
 案肺痨夹寒暑案116
 案肝胃火盛牙痛化痈案117
 案恼怒木郁转肝厥案117
 案湿热头晕目眩案117
 案肺热咳血咯痰案118
 案风火挟湿喉蛾案118
 案肝风上翔兼受湿热案118
 案湿热肝风身热头晕案119
 案肝火烁肺干咳案119
 案肝冲伏热胸腹灼热案119
 案肺热劳嗽胸闷案120
 案痰阻湿热久嗽胃钝案120
 案肝胆犯胃呕酸案120
 案木火刑金久咳案120
 案湿阻咳痰胸闷案121
 案肝络瘀热化虫案121
 案肝气犯胃脘痛案121
 案湿热黄疸面浮足肿案122
 案肝火燥肺咳血案122
 案停饮胃中漉漉有声案123
 案痰瘀阻肺咳痰吐血案123
 案肝气夹痧胸闷腰痛案124
 案肝阳呕酸吐苦案124
 案湿火生疮案125
 案肝火夹痰头晕痛案125
 案肺热咯血胸痛案126
 案肺伏火咳痰案126
 案风寒身痛咳血案126
 案肺痨咳血痰嗽案127
 案痰阻气喘案127
 案肝火犯肺痰血案128
 案肝郁乘脾水泻案128
 案肝气腹痛心跳案129
 案肝阳上冲神经错乱案130
 案积癥干呕胃钝案130
 案肝郁痰饮胸腹坚硬案131
 案风热犯肺咳痰胸痛案131
 案肝热犯肺胃案131
 案肝脾不和脘腹胀满案131
 案肝胃气痛案132
 案脾胃湿火手背肿痛案133
 案喉痧初发案134
 案心肝火盛头晕胸闷案135
 案肝阳犯胃胸闷脘痛案135
 案秋凉咳嗽痰喘案136
 案湿热胃痛下痢案136
 案面浮少寐案136
 案肝风头晕耳鸣案137
 案肝风头晕心跳案137
 案痰阻气急咳吐案137
 案湿热瘾疹案138
 案肺火咳痰带血案138
 案湿热肝气胸闷呕酸案138
 案湿热肝气口腻胃钝案139
 案血热生风上逆心惊案139
 案肝气湿热胃痛案139
 案肝胃不和脘痛呕酸案139
 案肝风头晕心跳案140
 案痧夹肝气腹痛案140
 案肝脾不和寒热呕酸案140
 案肝郁食后脘痛案140
 案肝气犯胃脘中刺痛案140
 案肝郁胃阴大伤案141
 案肝热冲肺咳痰气急案141
 案痰阻气滞咳嗽胃钝案141
 案肝胃不和头痛脘满案141
 案肝胃不和痉挛胃痛案141
 案肝火烁肺咳痰带血案142
 案阴虚火旺牙痛案142
 案湿阻面浮足肿案142
 案风燥咳喘不得卧案142
 案风热目赤肿痛案143
 案风热头目痛案143
 案积瘀化火腰痛案143
 案湿热夹肝气胸胁痛案143
 案肝风湿热头晕心跳案143
 案肝风窜络心跳胆怯案144
 案风湿夹肝胃气案144
 案肝风发痉神昏案145
 案肝风上翔挟痰晕厥案145
 案惊伤神志心悸胆怯案145
 案肝火夹湿干呕胃钝案146
 案湿热肝胃气胸闷脘痛案
 147
 案肝风上翔头晕心跳案147
 案肝肾两亏足痿案148
 案寒饮阻肺咳喘案148
 案痰阻肾虚咳喘足软案148
 案肝阳头痛呕酸案149
 案肝火挟湿胸闷胃钝案149
 案肝胃气痛案150
 案肝热消烁胃阴案150
 案肝火上升呕血案150
 案肝风入络腹滞案151
 案肝热秋燥咳痰案152
 案痰壅气喘案153
 案肝气夹湿热案153
 案肝热夹痰上冲心肺案153
 案气阻痰喘案155
 案水亏木旺发颐案155
 案肝火烁肺咳痰带血案155
 案胃筋抽痛案156
 案肺中伏火咳嗽案156
 案肝气上翔头痛案156
 案耳鸣且聋案157
 案痰湿遏热案157
 案肺中伏火案158
 案跌打损伤案159
 案肝阳湿阻牙痛串头案159
 案肝热生风案160
 案肝火烁肺久嗽案161
 案肝火内扰案161
 案肝风头晕痛案161
 案肝热冲肺案162
 案咳嗽气急案162
 案肝风上翔眩仆案162
 案气逆昏厥案163
 案心肾两亏肝火独旺案163
 案蓄血误作胎治案163
 案休息痢案163
 案肝郁犯胃案164
 案肝火湿热喉烂案164
 案脘腹痛连腰腿案164
 案肝阳上冲头晕心跳案165
 案脾虚肝郁久泻案165
 案脾虚晨泄案165
 案肝阳犯胃案165
 案肝风夹湿热案166
 案肝气夹湿热案166
 案中土形寒吐饭案166
 案肝郁伤中两目失明案166
 案肝阳犯胃结癥上攻案166
 案心肝血虚耳鸣心跳案167
 案肝气络瘀下利白积案167
 案风火上受乍寒乍热案167
 案肝木侮金咳血胁痛案167
 案肝火犯胃案167
 案口肋痛窜背案168
 案肝火冲肺喉热痰多案168
 案肝热伤胆口苦呕绿案168
 案肝郁冲肺入胃嗽胀案168
 案白喉案168
 案肝风夹痰头晕咳嗽案169
 案肝风挟湿案169
 案肝厥案169
 案肝虚生风案169
 案肝火烁肺已成肺痨
 初期案170
 案内热生风挟痰中络案170
 案痉厥案170
 案久嗽痰喘转肿化胀案170
 案食积脘腹大痛案170
 案肝火上升胸胁串背刺痛案
 171
 案阴气两伤足底生疮案171
 案肺燥咳痰带血案171
 案气郁痰阻面浮足肿案171
 案肺燥痰阻气急胸闷案171
 案肺阻脾虚案172
 案肺热干咳伴胃不健案172
 案食道气阻如噎非噎案172
 案肺燥干咳案172
 案肝胃气夹食案173
 案腑实痰瘀互阻案173
 案咳嗽黏痰寅卯时更甚案
 174
 案肝热夹湿头晕少寐案174
 案血分热毒外溃身发风
 块案174
 案肝风上翔头目眩晕案175
 案肿胀且喘案176
 案肝阳犯胃胃钝呕酸案176
 案面目手足一身尽肿案177
 案肝火郁下少腹胀痛案177
 案肝火烁肺颈项起核案177
 案肝热上冲颈后两旁起
 核案177
 案肝气挟痰上逆状如梅
 核气案178
 案肝风挟痰冲激脑经案178
 案肝风上翔遍身筋骨作痛案
 178
 案肝风内扰头晕手麻案178
 案久嗽由肺及脾、手足皆肿案
 178
 案肝气夹食痛泻案179
 案肝风夹痰湿案179
 案肝风夹痰陡然眩晕案179
 案水亏木旺少寐案179
 案肝风挟痰上冲肺脑陡然
 晕厥案180
 案胃阴大亏肝阳独亢案180
 案肝阳犯胃不受汤药案180
 案热毒内蕴上腭连喉肿痛案
 181
 案冲任伏热激动肝风案181
 案喉痹案182
 案血虚湿溃头巅手足湿疮案
 182
 案霉毒头面肢体外溃案183
 
 第三编妇科医案
 
 
 案经期外感风热案184
 案妊娠春温夹食化燥案184
 案肝郁胆怯胸闷案185
 案半产后经多鲜红案185
 案经迟色淡腹痛案186
 案血瘀停经腹胀案186
 案血虚痛经胃不和案187
 案肝冲络瘀腹块案187
 案吸受暑热热入血室案187
 案经来身热体痛案188
 案血瘀气郁腹痛案188
 案子宫积瘀痛经案188
 案瘀血夹肝阳上亢案189
 案气滞湿热痛经案189
 案气血相搏腹痛有块案189
 案子宫积瘀经黑腰痛案190
 案血瘀少腹块痛案190
 案湿热肝风胃钝头晕案191
 案伏热内陷恶血冲心案191
 案络瘀经闭腹痛案191
 案肺热子嗽案192
 案腹中癥积经少案192
 案胎热上冲子嗽案193
 案产后郁怒腹中结癥案193
 案伏热伤营少腹癥痛案194
 案肝火冲目案194
 案风热咳血痰嗽案195
 案产后虚损案195
 案血瘀月经趱迟色黑案196
 案血虚经少身痛案196
 案肝郁忽哭忽笑案197
 案肝郁络瘀痘聚案197
 案气滞血瘀背冷腰滞案197
 案气上逆胸热案198
 案肝阳湿热经水久延案198
 案血虚肝热头晕目眩案199
 案血虚月经趱前案200
 案肾虚经少带多案200
 案肝气络瘀下痢白积案201
 案气逆腹痛案201
 案肝热带下阴肿案202
 案产后伏热少腹块疼案202
 案妊娠伏热肝阳上冲案203
 案肝阳犯胃冲脑案203
 案肝阳犯胃脘痛带下案203
 案痰瘀寒凝停经案204
 案肝郁血虚案204
 案肝风痉厥案204
 案肝络伏热经后受风案204
 案产后血虚案205
 案血郁经停案205
 案血瘀经迟案205
 案血瘀化风经停案205
 案子宫积瘀夹湿热经迟案206
 案血虚肝旺经来甚少案206
 案血虚肝风带多案206
 案肝气内郁脘满串胁案206
 案冲任虚热经行色紫趱
 前案206
 案血热血崩案207
 案肝亢血虚头晕耳鸣案207
 案经行斗气心腹痛案207
 案经血内阻少腹连腰胀满案
 208
 案产后两旬陡然瘀血大行案
 208
 案痉瘛厥醒后一身筋脉
 酸痛案208
 案血虚生热经行趱前案209
 案气虚下陷阴挺案209
 案经将来时心泛干呕案209
 案子宫积瘀少腹下坠案209
 案少腹结癥冲动气冲案209
 案肝阳头晕心跳案211
 案热结血室午后身热案211
 案血虚肝旺经期或停或后案
 213
 案暑湿夹食经停三月防孕案
 213
 案胎漏案213
 案产后卫虚自汗案214
 案产后便血案214
 案湿热阻中兼经行即止案214
 案身孕夹湿热案215
 案孕妇湿热化泻案215
 案暑湿肝风经水适来案215
 案血枯经闭案215
 案气虚血热挟湿胎漏案216
 
 第四编儿科医案
 
 案风火喉痛案217
 案顿咳气逆案217
 案痰多气急案217
 案湿热夹食案218
 案善食便泻案218
 案连声痰嗽案219
 案暑湿化火案219
 案热剧生风案219
 案暑湿兼风案219
 案风热夹食案220
 案暑热化湿案220
 案暑湿腹痛案220
 案久泻脱肛案220
 案身热便泻案221
 案口干身热案221
 案咳嗽午后热甚案221
 案身热顿咳案222
 案暑湿夹食案222
 案暑湿兼风案222
 案颐下起核案223
 案积热化泻案223
 案脾疳案223
 案口疳舌烂案223
 案头身胸腹皆热案224
 案湿疟后脾虚化胀案224
 案面浮手足皆肿案225
 案外感风湿案225
 案肝疳案226
 案久泻伤脾案226
 案冬温化燥案226
 案痰壅气喘案227
 案瘄后余毒未净案227
 案发瘄案228
 案冬温时瘄案228
 案胃肠积热案229
 案瘄后伏热未清案229
 案瘄发而未全案230
 案天痘内陷案230
 案热退咳嗽痰多、胃气不健案
 231
 案冬温夹食身热咳嗽案231
 案气咳无痰胃纳不健案231
 案蛔虫肠鸣水泻案231
 案胃肠伏热案231
 案久泻腹痛案233
 案身热发瘄案233
 案时瘄尚未透足案233
 案瘄后余毒未净案233
 案慢脾风重症案234
 附录
 附录一《同善局医方汇编》录何廉臣
 医案235
 附录二医案中应用丸散丹名录
 241
 |  
         
          | 內容試閱: |   
          | 何廉臣(1860—1929),名炳元,号印岩,晚号越中老朽,浙江绍兴人,出生于世医之家,其祖父何秀山为名医。据何氏自述,幼习举业,为庠生,乡试两荐不售,及冠之年,弃儒习医。先与沈兰姹、严继春、沈云臣讲习古医学说3年,继从名医樊开周临证3年。后出游访道,集思广益。先寓苏州1年,后居上海3年,每遇名医辄相讨论。其时,正值西学东渐,何氏在上海时受西医思想影响颇深。1891年回绍,翌年即在城内宝珠桥悬壶济世。何廉臣是清末民初时期中医界守正创新的杰出代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革新医学,探索融汇中西新途径
 何氏革新医学之志,首先体现在其创导并实施结社办报。何氏在上海时,与周雪樵等人创办《医学报》。1908年3月,何氏在绍兴创组绍郡医药学研究社,并推为首任社长。同年6月,创办《绍兴医药学报》,主持学报编辑事务。1915年,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成立,何氏被推为评议长,兼任总会埠外评议员。绍郡医药学研究社“专门研究中西及日本医药科学,以交换知识,输入新理,为阐发吾国固有之医药学为宗旨”,取孔子会友辅仁之义,以交换知识为主脑,以保卫健康为目的,每月朔望举行讲学。《绍兴医药学报》的办报方针,何氏在《略例》中指出:“奏定医科大学育程,于中西医学,必令兼习,未尝偏废,故本报对于吾国医药学界,有进取新学,表彰旧籍之责任。”曹炳章在《本报继续出版周年纪念辞》写道:“回忆自去年出版至今未及一年,而本外埠之销数已达千份之上,全中国二十二行省,已无处无本报踪迹,且檀香山、槟榔屿……各岛华侨同胞汇银订购者,亦纷纷不绝。”1924年,改名《绍兴医药月报》。据曹炳章1934年所做的《中国之医药月报杂志调查》(刊于《中国出版月刊》第二卷国医学专号),《绍兴医药学报》共出141期,《绍兴医药月报》共出48期,合计189期。确切地说《绍兴医药学报》是民国前期(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医学术园地的中心,拿现代语说是“核心期刊”。结社办报为何氏施展革新之法拓展了广阔舞台。
 其二,积极探索中医发展新途径。面对滚滚而来的东西医新知新术,与许多彷徨、沮丧的守旧中医不同,何廉臣不怨天尤人,对此进行认真思索,努力实践。何氏在《全体总论·绪论》谓,中医药之疗效确凿无疑,但论述“全体之各种机能,承讹袭谬,逊于西医之精确者多矣”。其《中西医学折衷论》又说:“中医则古胜于今,弊在守旧;西医则今胜于古,功在维新。”提出为求中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提高,须“择善而从,不善而改,精益求精,不存疆域异同之见”。在他主编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张锡纯中风案后的按语中指出,根据西医解剖所见,中风患者脑中多有死血和积水,因而在治疗上除引血下行、镇肝熄风外,尚应采取活血化瘀法,把中西汇通思想直接应用于临床。为发展中医计,何氏提出以科学体例编辑讲义之倡议,并推广其新医案式。新医案式分病源、病状、病所、病变、诊断、疗法、药方、看护八项,何氏谓如此立案,明白易晓,其便利有三: 一便利医家填写;二便利查阅前案;三便利病家调理。新医案式在1908年4月15日医药学研究社会期讲演首次推出,逐渐为医家接受。1927年,何氏选编《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即按此新式收载,在全国颇有影响,已有探索中医标准化的雏形。
 其三,直接与西医面对面交流治病心得与中西医学。1909年4月朔日医药学社例会时,特邀绍兴福康医院美籍医生高福林参加,众会员多欢迎之,询其近今所治,何证居多。高答曰: 多胃痛病;其次喉内生假皮症(即中医所称烂喉痧),用注射血清疗法最效。尔后,会长何廉臣登台讲演云: 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尤不可偏执,处今学术竞争之时代,总以融贯中西、力求进步为第一要义,况现在政府及各社会,渐有扬西抑中之概,故东西医接踵而至,留学欧美日本医科之学生,源源回国,将来新旧激战,必然之势。政府已有整顿太医院改用西医之说,中西岌岌可危已可概见。当今之势,不得不取彼之长,补我之短,果能新学了然,必须比较抉择,揭彼之短,显我之长,以保国粹,为炎黄吐气。近今一班老成医士尝曰保国粹,特不谋保存之法,而徒托空言,于事终归无济。近据新学会社陈益卿君曰: 我国医术积四千余年之经验,所得奇方良药,为西医所未见及者,指不胜屈,惟不能确定其作用,化验其成分,致不为西医所公认,诚可惜焉。今日欲振作之,第一宜搜经验良方,研究其作用;第二宜就本草药品,试验其效力;第三宜录古书论说之不背物理、化学、生理、病理者,辑为成书。此实保存国粹之要着也,我辈宜亟亟力行之。何氏讲演毕,与会者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这样的中西医沙龙在全国也属先行。
 二、 弘扬绍派,推动外感学说新发展
 自汉张仲景撰《伤寒论》,后人咸以其为准绳,尊其为医圣。仲景之后,能承其衣钵,卓然创立新言,吴门温病学派算一派,我越中绍派伤寒也算一派。绍派伤寒,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而得名。《通俗伤寒论》何秀山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它发端于明代,成熟于清末民初。
 何秀山在俞氏《通俗伤寒论》的三卷抄本上,每条每段各加按语,或作阐发,或作补正,使“俞氏一生辨证用药之卓识雄心,昭然若发蒙”(何秀山前序),其功不可没。在绍派伤寒形成过程中,何廉臣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著《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变化《伤寒论》成法;继则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证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从三卷到十二卷,可以说是绍派伤寒第一次集成;尔后,又编著《湿温时疫治疗法》《增订时病论》,校刊许叔微《伤寒百证歌注》、日本丹波氏《伤寒广要》《伤寒述义》,浅田惟常的《伤寒论识》,进一步阐发了绍派伤寒的学术观点。
 三、 兼容并包,开启中医学术新风气
 何氏为绍兴医界泰斗,学问经验俱为同道折服。方春阳先生曾访越中耆宿、石门槛女科传人钱寿祺先生,云绍兴大户人家凡遇危重或疑难病症,遍请名家高手会诊,必邀何廉臣先生主持裁定。先生虚怀若谷,先请在座诸医一一发表己见,侧耳倾听无倦容,然后剖析证因脉治,无不洞中肯綮,且许质疑问难,细细解释而无愠色,最后酌定处方,命后辈笔录,同时口讲指书,问明用意所在,后辈如有一得之见,亦往往予以采纳,因此投剂辄效,挽回败局甚多。每一会诊,在座诸医获益匪浅,后辈尤乐往取经。钱先生又云,何先生极受同道尊敬,不论长幼,咸呼“廉伯”。我辈当时年轻,求诊者不多,常盼机会参加会诊,争相发言,如得何先生首肯,则身价顿增,求诊者亦旋至矣。钱先生又云,年轻医生限于经验阅历,处方后每担心效果如何,于己之名、于人之病,责任攸关,且大多囊中不丰,向往报酬优厚之会诊。有何先生在,一肩担重,分润不减,我辈自然轻松愉快、欢呼雀跃矣!
 《绍兴医药学报》在民国十七年四月第4卷第6期上发表了余云岫撰写的《中国医学结核病观念变迁史》一文,何氏在按语中说:“余君为攻击中医最烈者,而此篇足资整理中医之助,病家之益,故发表之。本刊不以人废言也。”其崇尚学术,不因人废言的风气,为全国同道所瞩目。而余氏能将论文投寄该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刊在当时的学术地位。
 何氏以身作则,开启越中医坛兼容并包新风气。
 昔汉司马迁为淳于意作传,纪其治验病案数十则,脉因论治,包罗无遗,为后世医案之滥觞。周澂之曰:“宋后医书,惟医案最长见识,取其实验也。”医家之医案,历代为世人所重。民国编《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的秦伯未曾谓:“仆以为实验之结果,即医学之价值;结果之完善,即医学之进步。医案者,结果之表现也;验案者,价值之真据也。”何廉臣自谓:“回忆从前诊治,遗憾良多。盖阅一年,则多一年之悔悟;历一症,则经一症之困难,故暇辄记笔记,藉以自镜得失。”何氏出版著作不少,但尚无医案专集问世。本医案底本由郑惠中手录。郑惠中(1903—1973),字斯秀,杭州余杭四乡人,毕业于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后拜师于绍兴何廉臣氏,侍诊六年,颇得何氏青睐,为何廉臣子何幼廉快婿。1929年何氏殁后,郑氏来地处杭、绍之间的绍兴县钱清镇坐诊,以擅治伤寒证名噪遐迩,当地有“看伤寒,找惠中”的民谚。郑氏殁前将所抄何氏医案稿赠予弟子刘克庭。此次整理的医案稿由刘克庭老中医提供。稿本分时症1册、杂症3册、妇科2册、儿科1册,为何氏1924—1926年医案。
 
 古人存世医案良莠不齐,我们应学会鉴别。常见弊端有三: 一谓不言医理、病证、脉舌,徒夸词藻之工;二谓侈言治验,每案必效,欺人欺世;三谓或有案无方,或有方无案。本书所编为何氏晚年医案,其经验更趋老成,言简意赅,辨证精明,用药通灵,对研究绍派用药特色、指导临床大有裨益。然善读医案者,必先于《内》《难》《伤寒》《金匮》,历代名家言生理、病理、诊断、治法、药性、方法为深刻研求,谙其正病正治,至其中后变化,从诸贤医案中求,庶几有体有用,不至得鱼而忘筌,倒果为因,这是我们学习医案的正宗秘法!
 衷心感谢全国名中医、第三至七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名誉主委、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导连建伟师审阅全稿并赐序,感谢著名中医文献学家盛增秀资深研究员审阅部分稿件,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伟兄题写书名,周琴、凌志峰、胡烨琛参与本书的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虽经多次校勘,限于学识,错漏之处难免,恳请读者诸君提出宝贵意见!
 沈钦荣
 2022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