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朱子的穷理工夫论 , 香江哲学丛书
			》 
			 售價:HK$ 
			485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658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347
			 
			 
	
			  
			《 
			时代狂澜与士人心波:晚明传奇中的情与理研究
			》 
			 售價:HK$ 
			449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347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305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755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403
			 
			 
	
 
      | 
     
      
      
      
      
         
          | 內容簡介: | 
         
         
           
            数字化技术的本质作用是重构人与机器的关系,但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却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的关键,是要把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统一起来。为此,需要深入理解现代工业的本质特征和技术发展的规律,需要长期坚持用数字化技术加速工业技术的演进。
 本书阐述现代工业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本书分成六个部分。前面两部分介绍技术演进的基础知识,中间三部分分别从IT、DT、OT的角度理解数字化技术,以及对错误观念和文化冲突进行了反思
           | 
         
       
      
      
      
      
         
          | 目錄: 
           |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篇 技术创新的演进逻辑
 第一章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点┆3
 幸存者偏差┆3
 创新中的人择难题┆4
 熊彼特定义的创新┆6
 模仿与创新的差异┆8
 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9
 第二章 抓住技术创新的机遇┆11
 背离理论的算法┆11
 工程师的方法论┆12
 基础条件与创新┆14
 需求拉动的作用┆15
 创新的机遇期┆16
 创新条件的差异┆17
 创造条件的智慧┆19
 第三章 重新定义用户的需求┆21
 创新与个性化需求┆22
 需求的综合性和矛盾性┆23
 潜在需求┆24
 挖掘潜在需求┆25
 需求的三种类型┆27
 需求描述的误区┆28
 定义需求的智慧┆29
 现实约束与退半步┆30
 退半步与持续演进┆32
 需求驱动的内涵┆33
 第四章 超越自己的视野┆35
 认知的视野与关键问题┆35
 从需求到技术原理┆37
 从原理到技术成功┆39
 从技术到商业成功┆40
 第五章 企业的创新与研发管理┆42
 风险防范的逻辑┆42
 创意的产生┆44
 常识性筛选┆45
 三个常识性问题┆47
 战略性筛选┆50
 项目过程管理┆51
 研发管理的挑战┆53
 第二篇 工业基因与经济社会环境
 第六章 现代化工业的基因┆59
 理解效率┆60
 理解质量┆62
 理解成本┆67
 理解标准┆69
 理解管理┆71
 从原理到工业技术┆73
 第七章 技术演进的经济视角┆77
 技术的经济可行性┆77
 先进性与经济性的矛盾┆80
 分工协作与第三产业┆82
 知识的价值与知识经济┆85
 高科技与市场化┆86
 数字化技术的经济动因┆88
 竞争、同质化与长尾┆89
 第八章 社会发展与技术经济性┆91
 机器代人与社会发展┆91
 机器代人与民众就业┆93
 社会发展与质量要求┆94
 社会发展与时间成本┆96
 社会发展与劳动力供求┆98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100
 第三篇 人机关系的演变逻辑
 第九章 从机械化到自动化┆105
 传统机器的局限性┆105
 维纳的深刻思想┆106
 催生控制论的技术条件┆107
 典型自动控制系统┆109
 自动化产线与无人工厂┆111
 第十章 信息化与管控融合┆114
 信息化的控制论视角┆114
 工业企业的计算机系统┆116
 管理与控制的融合┆117
 工业互联网与管控融合┆119
 数字时代的管理┆121
 第十一章 计算机决策的潜力┆123
 知识、信息与决策┆123
 认识模型的意义┆125
 模型求解的潜力┆127
 数学模型的局限性 ┆129
 技术对潜力的约束┆130
 第十二章 人工智能及相关学派┆132
 人工智能的思想┆132
 人工智能的学派┆134
 学派之间的关系┆136
 第十三章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140
 机器决策的隐患┆140
 工业场景中的机器决策┆142
 智能潜力释放的三条线索┆143
 CPS┆146
 从感知走向认知┆148
 第十四章 数字时代的人机关系┆151
 算法的局限性┆151
 人机协同决策的层次┆152
 远程化的意义┆154
 第四篇 数据技术与工业知识
 第十五章 引爆技术热点的机会┆159
 理解数据质量┆159
 消除断点的意义┆162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163
 大数据与工业大数据┆165
 常见的数据质量问题┆167
 第十六章 工业知识软件化与工业App┆171
 管理系统中的工业App┆171
 研发类工业App┆173
 实时管控与工业App┆175
 实时管控工业App的开发┆177
 工业App的调整问题┆178
 工业App的人才需求┆179
 第十七章 工业数据的根因分析┆181
 理解根因分析┆182
 根因分析的陷阱┆183
 陷阱背后的深层原因┆186
 跳出陷阱的思路┆189
 提高根因分析的效率┆191
 第十八章 工业对象的数据建模┆194
 数据建模的出发点┆194
 大数据时代的建模机会┆196
 第四范式与科学规律的发现┆199
 第十九章 知识管理与软件化┆201
 知识管理的困境┆201
 知识管理与计算机的结合┆203
 智能化时代的知识管理┆204
 知识范畴的拓展┆206
 第五篇 数字化技术与价值创造
 第二十章 价值创造的时间视角┆212
 控制论与快速响应┆212
 快速感知┆213
 快速决策┆215
 快速执行┆216
 第二十一章 价值创造的空间视角┆218
 市场与优质资源┆218
 资源对接的建立┆219
 资源对接的平台┆222
 第二十二章 价值创造的不同视角┆225
 一线工人的视角┆225
 基层管理者的视角┆227
 技术人员的视角┆228
 高层管理者的视角┆229
 第二十三章 价值创造的演进视角┆232
 持续改进中的问题┆232
 丰田公司的经验┆234
 对标找差与PDCA┆236
 PDCA与IVRA┆237
 平台与持续改进┆238
 数字孪生、移动通信与持续改进┆240
 第六篇 固有观念与工业文化
 第二十四章 创新过程的固有观念┆244
 创新中的常见观念问题┆244
 创新中的常见偏见┆245
 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47
 科技活动中的话语权问题┆250
 第二十五章 抛开数字化转型的执念┆253
 放弃理想的执念┆253
 实践带动技术进步┆256
 责任心是基础┆257
 第二十六章 工业文化与工业数字化┆259
 工业文化┆259
 IT文化与工业文化┆260
 研发与生产的文化冲突┆261
 工业数字化与科技向善┆262
           | 
         
       
      
      
      
         
          | 內容試閱: 
           | 
         
         
           
            积跬步以至千里
 谈到数字化转型,人们经常陷于各种情绪的纠结中。
 看到了机会,发现了价值,就会感到激动;想不清思路,找不到办法,就会感到焦虑;受到用户的批评,价值得不到体现,就会感到困惑。其实,矛盾的冲突往往体现在“时间”上:长期看(看未来),往往满怀希望;短期看(看眼前),往往充满困惑。长期看,数字化技术的价值往往被低估,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巨大;短期看,价值往往被高估,实际的意义不大。短期看,要防止过热就快不得,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长期看,要抓住机会就慢不得,需要只争朝夕。我们需要找到一条从当下开始并通往未来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逐步演进之路。
 要理解未来,理解数字化转型的长期作用,可以沿着一条线索思考:从“人机关系”的改变到“人人关系”的改变。
 数字化技术的直接作用是改变人机关系,提高自动化和机器决策的能力。但人机关系的改变会诱发人与人关系的改变。人人关系的改变往往表现为业务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创新和新型企业的出现。这些改变会促进社会分工,导致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反过来促进人机关系的进一步改变。数字化技术的作用,就是在人机关系和人人关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不断演进,深刻地改变着工业技术、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要理解数字化转型当前的困难,就要理解技术的经济性。
 理论家展望未来,似乎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而实践者要脚踏实地解决眼前的困难。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粒尘土,就可能成为挡在实践者面前的一座高山。所以,实践时常不能沿着理论的方向直线式前进。我们注意到,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现实困难,本质上是技术先进性与经济性的矛盾。也就是说,先进的技术未必带来经济效益。这就会阻碍数字化技术的推进。对企业来说,先进性和经济性的统一是知行合一的基础。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如何实现并促进这种统一上。
 演进策略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思路。企业采用演进策略时,应该放弃数字化转型一步到位的执念和奢望,每一步的行动都应结合具体的条件和现实的需求。这样,就可以把数字化转型中“登天的困难”化解成“登山的困难”,才能促成技术先进性与经济性的统一。通过长期的坚持,积跬步以至千里,就能够引发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质变和飞跃。逐步演进可以有效地化解创新中的风险,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让企业成为技术的“先驱”,而不是“先烈”。
 坚持演进的道路并不容易。要只争朝夕,更要坚定不移。要看到方向,还要看到困难,更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思路。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决心,也要有“知难而退”“知难而变”的智慧和眼光。既要有追求极致的精神,还要有舍弃理想主义的决断。既要善于解决具体问题,又不能止步于就事论事,要为长期的持续改进铺路。
 走演进的道路,要继承现代工业的优秀基因,并让技术具备经济性。有些专家的学术地位很高,对数字化技术的话语权很大,如果他们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不熟悉现代工业的技术和管理的特点,对技术演进的规律理解不深,就容易对企业的数字化工作造成误导和干扰。对这种问题的担忧也是写作本书的动力之一。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帮助工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把数字化转型的思想和思路贯通起来,从不同层面全面地认识数字化转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现代工业和以此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全书总共分成六篇。
 第一篇从企业的角度理解技术创新。企业的创新不同于学术研究,数字化转型是技术创新的过程,而技术创新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创新一般是由外部条件和需求变化引发的,技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创新时常发生在条件不太成熟,需求不太清晰的时候。创新者要学会顺应技术发展的规律,要善于把握条件变化的时机以及技术进步的
 分寸。
 第二篇介绍现代工业的本质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工业的基因不同于实验室中的技术原理,是指现代工业技术和管理的特点和精髓。认识工业基因,是促成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可行性统一的基础。技术演进必须长期坚持,演进方向需要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取得数字化技术的先机。
 第三篇从人机关系的角度讨论数字化技术的演进。从人机关系出发,可以把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放到控制论的体系内,从而便于理解技术演进的逻辑。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都可以看作重构人机关系的方法。技术演进的推动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决策具有巨大的潜力,相关技术发展的过程,是潜力释放的过程,也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过程。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创新机会,往往来自新的应用场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其实是重构人机关系的过程。
 第四篇从知识角度讨论数据技术与工业知识的相关问题。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众多的应用场景和机会,使得根因分析、数据建模、工业App的技术经济性发生了本质变化。工业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需要深刻认识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
 第五篇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讨论数字化技术。走演进之路的目的,是促进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性的统一。以快速响应为桥梁,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