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022——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新版)
			》
 售價:HK$ 
			653
 
  《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售價:HK$ 
			1158
 
  《 
			希腊精神——一部文明史(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398
 
  《 
			世界文明史(上)
			》
 售價:HK$ 
			969
 
  《 
			东亚朱子学研究:日本朱子学研究
			》
 售價:HK$ 
			398
 
  《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 文字编
			》
 售價:HK$ 
			1980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2739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380
 
 
 | 
         
          | 內容簡介: |   
          | 王锺翰先生(1913-2007年)是中国现代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该书对王锺翰学术道路、史学成就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其治史风格既植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受到近现代史学思想与方法的熏陶;既有时代特点,又富有个人特色。该书不仅是对王锺翰个体的研究,更可以通过个案进一步探视中国近现代史学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  
         
          | 關於作者: |   
          | 李春保:1973年生,江苏东海人,历史学博士,现执教于枣庄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学术史,科学技术史等,在《史学史研究》《江汉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  
         
          | 目錄: |   
          |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与研究目标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思路与基本框架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章 王锺翰的生平与学术路径转变
 节 王锺翰的生平
 一 旧式私塾教育(1913-1927年)
 二 新式学堂教育(1927-1934年)
 三 燕京大学求学与任教(1934-1952年)
 四 中央民族大学执教与治学(1952-2007年)
 第二节 王锺翰学术研究路径转变析论
 一 民国时期的考证之路
 二 由“史料”到“史观”: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学风转变
 三 王锺翰学术路径转变的学术意蕴
 第二章 王锺翰的明清政治史研究
 节 明清政治人物研究
 一 对皇太极与袁崇焕的研究
 二 对顺治的研究
 三 对康熙理学思想的研究
 四 合论乾隆与和珅
 五 对柳如是与钱谦益的研究
 六 对洪承畴的研究
 七 对施琅的研究
 八 对李光地的研究
 九 对陈宝琛的研究
 第二节 明清政治事件研究
 一 对“明末三案”的研究
 二 对清代政治事件的研究
 第三节 清代政治机构与制度研究
 一 对中央政治机构的研究
 二 对地方政治机构的研究
 三 对清代官员的任用与考核的研究
 第四节 清代民族宗教政策研究
 一 关于清朝政府对东北的民族宗教政策研究
 二 关于清朝政府对蒙古的民族宗教政策研究
 三 关于清朝政府对新疆、西藏与甘青地区的民族宗教政策研究
 四 关于清朝政府对西南地区的民族政策研究
 第三章 王锺翰的满族社会经济史研究
 节 对清朝入关前满族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
 一 努尔哈赤时期满族的社会经济形态
 二 皇太极时期满族的社会经济形态
 第二节 对康熙农本思想的研究
 一 关于康熙农本思想的缘由
 二 关于康熙农本思想的表现
 第三节 对清代旗地的研究
 第四节 对《红楼梦》所反映的清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爬梳
 第四章 王锺翰的民族史研究
 节 王锺翰的满族史研究
 一 关于满族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二 通纂《满族简史》
 三 主编满族史研究论文集
 第二节 王锺翰对达呼尔、蒙古及锡伯等民族的研究
 第三节 王锺翰的民族通史研究
 一 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与《中国民族史概要》
 二 王锺翰主编民族史著的特点、方法
 第五章 王锺翰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节 整理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
 第二节 整理与研究中国历史文献
 一 参与点校《清史稿》
 二 独自点校《清史列传》
 三 独自点校《清鉴易知录》
 四 校读《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五 研究“清三通”
 六 对清代则例的研究
 七 研究《圣武记》
 八 研究《三国志》裴注
 第三节 编著诸书
 一 主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及其《补编》
 二 主编《中国帝王后妃外传》
 三 参与编写《〈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
 第六章 王锺翰的史学思想
 节 历史考据只有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才能做出更大成就
 第二节 广泛运用多种中外资料,坚持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注重从历史实际出发,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第四节 重视史学评论,强调史学工作者必须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第五节 以学术报国,强调史学的爱国主义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