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北境之王 白刃 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魔戒 冰与火之歌 现实版  圣王 奥斯瓦尔德及其所处的不
			》
 售價:HK$ 
			551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1760
 
  《 
			中国折纸动画
			》
 售價:HK$ 
			347
 
  《 
			如何了解一个人
			》
 售價:HK$ 
			352
 
  《 
			木石交响:日本古都与欧陆遗产的千年对话
			》
 售價:HK$ 
			407
 
  《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评估问题研究
			》
 售價:HK$ 
			408
 
  《 
			蝉鸣震耳欲聋
			》
 售價:HK$ 
			352
 
  《 
			刘心武谈《三言》(冯梦龙文学经典“三言”原著的替代性通俗读本)
			》
 售價:HK$ 
			347
 
 
 | 
         
          | 編輯推薦: |   
          | 历经半个世纪,一直畅销不衰。影响了几代人的科研人生之路。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上卷漫谈科学发现,作者纵说古今中外科学发现中的许多故事和一般规律,横谈成功者所应具备的品德—-德、识、才、学, 下卷是有关散文选,包括成才初议、方法浅识、教育光辉、文化润泽、数学普及和编外余音。书中有不少启发性的思想、经验、警句和诗话,既可励志,也可清心。
 本书适应性强,可供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阅读和查询。
 |  
         
          | 關於作者: |   
          | 王梓坤,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出生于湖南零陵,籍贯江西吉安。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8年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毕业,获苏联副博士学位。1988年获澳大利亚麦克里(Macquarie)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南开大学数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84-1989),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学会理事长,科学方法论研究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编委等。发表《生灭过程与马尔可夫链》等专著9部,数学论文与科普文章各数十篇。培养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30余名。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国家自然科学奖”(1982),“国家教*科技进步奖”(1985),“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2),“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4)等,还被评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1990),“中国教育时代人物”(2008)。1984年最早提出“尊师重教”,并与北京师范大学部分教授共同倡议在全国设立教师节,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决议: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  
         
          | 目錄: |   
          | 上篇科学发现纵横谈 一、引子——天高可问/ 003
 二、谈德、识、才、学/ 007
 不是“神”灯
 ——德、识、才、学的实践性/ 007
 贾谊、天王星、开普勒及其他
 ——谈德、识、才、学兼备/ 009
 欧拉和公共浴池
 ——根扎在哪里?/ 012
 大葫芦和一百匹马
 ——向劳动人民学习/ 015
 骡驹与盐碱地
 ——群策群力,大搞科研/ 017
 《本草纲目》的写作
 ——搜罗百氏,访采四方/ 019
 功夫在诗外
 ——从陆游的经验谈起/ 021
 冷对千夫意如何,展翅高飞壮志多
 ——热爱人民,热爱真理/ 023
 真理的海洋
 ——谈勤奋/ 025
 原因的原因
 ——一谈识:世界观的作用/ 027
 倚天万里须长剑
 ——二谈识:科学研究中的革命/ 029
 疾病是怎么回事?
 ——三谈识:主题及基本观点/ 032
 天狼伴星
 ——一谈才:实验与思维/ 034
 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谈才:洞察力等/ 036
 挑灯闲看《牡丹亭》
 ——三谈才:善于猜想/ 039
 康有为与梁启超
 ——四谈才:方法的选择/ 041
 林黛玉的学习方法
 ——一谈学:从精于一开始/ 043
 一个公式
 ——二谈学:精读与博览/ 046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三谈学:灵活运用/ 048
 涓涓不息,将成江河
 ——四谈学:资料积累/ 050
 剑跃西风意不平
 ——五谈学:推陈出新/ 052
 钱塘江潮与伍子胥
 ——六谈学:关于学术批判/ 054
 斗酒纵观廿一史
 ——读点科学史/ 056
 彗星的故事
 ——简谈我国古代的发现、发明/ 058
 万有引力的发现
 ——长江后浪超前浪/ 061
 三、实践—理论—实践/ 064
 从普朗克谈起
 ——科学发现的一般方法和逐步逼近/ 064
 大自然的无穷性
 ——认识为什么是逐步逼近的/ 067
 赵县石桥,等等
 ——科研开始于观察/ 069
 此曲何必天上有
 ——巧妙的实验设计/ 072
 原始地球的闪电
 ——各种各样的实验/ 074
 奇妙的“2”与“3”
 ——谈仪器、操作与资料整理/ 077
 走到了真理的面前,却错过了它
 ——谈对实验结果的理解/ 080
 恒星自行、地磁异常及生物电等
 ——再谈正确的理解/ 083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谈想象/ 086
 对称、类比、联想、移植与计算等
 ——谈分析方法/ 088
 X2针刺麻醉的启示
 ——谈概念/ 092
 “我用不着那个假设”
 ——各种各样的假设/ 095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假设的检验/ 097
 海王星的发现
 ——谈演绎法/ 100
 物体下落、素数与哥德巴赫问题
 ——再谈演绎法/ 102
 “在一切天才身上,重要的是……”
 ——爱因斯坦谈科学研究方法/ 104
 电缆、青年与老年人的创造
 ——定性与定量/ 108
 华山游记与镭的发现
 ——坚持、再坚持/ 111
 胸中灵气欲成云
 ——智力的超限/ 113
 苯与金圣叹的观点
 ——谈启发与灵感/ 115
 征服骡马绝症及其他
 ——循序渐进与出奇制胜/ 118
 能创造比人更聪明的机器吗?
 ——逻辑思维与科学幻想/ 122
 放射性、青霉素及其他
 ——谈偶然发现/ 124
 香榧增产记
 ——对归纳法的两点新的认识/ 127
 朝霞国里,万舸争流
 ——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130
 下篇散文选
 四、成才初议/ 135
 略谈独立思考
 ——贵在一个“新”字/ 135
 神童的故事
 ——千载名扬与泯然众人/ 143
 陶渊明的悲剧
 ——嗜酒之深,醉酒之频/ 147
 风雨纵横好题诗
 ——寄语学理工的青年/ 151
 评文论史便神飞
 ——学理者如是说/ 155
 读书面面观
 ——雷声隆隆,光照天地/ 161
 名人成才的启示
 ——漫话治学之道/ 171
 名人成功的启示
 ——学业、就业、创业与立业/ 182
 学海微茫,勤奋可渡
 ——读名人传记有感/ 191
 五、方法浅识/ 194
 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人与自然的智力角逐/ 194
 试谈爱因斯坦的科研方法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 219
 方法论随笔
 ——以正合,以奇胜/ 224
 很好的与绝妙的/ 227
 猜谜和科研
 ——广泛的知识,丰富的想象/ 228
 业余研究是一乐
 ——峥嵘高论,浩荡奇言/ 230
 谈软硬兼设/ 233
 六、教育光辉/ 235
 教育精神与人才培养/ 235
 教 育 之 火
 ——谈“才”与“财”/ 245
 教育强国赋
 ——治愚为本,治贫为标/ 250
 教育的智慧
 ——悠闲出智慧/ 256
 师生情高春江水
 ——天道无穷,师道无限/ 264
 百年树人亦英雄
 ——祝《班主任》创刊/ 268
 七、文化润泽/ 270
 文化随思录/ 270
 简洁明确,智慧之光
 ——百家注庄/ 279
 论 聪 明/ 288
 幸福健康与中庸
 ——养生之道,莫尚于中/ 293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幸福与聪明/ 296
 大题何妨小做
 ——大自然是喜欢简单的/ 300
 《梦樵诗词文寄情集》序/ 302
 《白鹭洲内外》序/ 304
 《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序/ 306
 领导学第一章
 ——读尼克松著《领导人》/ 308
 时间统计法
 ——读格拉宁著《奇特的一生》/ 311
 异彩纷呈,华章迭起
 ——论黎先耀编《大家知识随笔》/ 314
 书韩兆琦《史记笺证》后/ 316
 八、数学普及/ 318
 今日数学及其应用/ 318
 数学自学纵横谈
 ——祖冲之的老师是谁/ 346
 学习数学的管见
 ——阅读与攻读/ 356
 从一无所有之中创立了一个新宇宙
 ——读齐民友著《数学与文化》/ 362
 论 随 机 性
 ——偶然与必然/ 365
 统计预报简述/ 379
 布朗运动的数学原理/ 385
 生命信息遗传中的若干数学问题/ 392
 九、编外余音/ 400
 诗 坛 拾 零
 ——一枝气可压千林/ 400
 西瓜先生赋
 ——虽有万瓜,也可丢光/ 404
 佘太君三战食堂
 (3 min微型小说)/ 406
 堆在下层的落叶
 ——黎明前夜的呐喊/ 408
 白鹭洲求学记
 ——缅怀顾祖荫校长、高克正老师/ 413
 青原山求学记/ 417
 珞珈山求学记/ 420
 莫斯科大学求学记/ 423
 1946年至1947年日记21篇/ 427
 豪情尚在话当年/ 440
 任职期间二三事/ 446
 附录
 附录A/ 455
 《科学发现纵横谈》版本李仲来/ 455
 《科学发现纵横谈》获奖名录李仲来/ 458
 《科学发现纵横谈》中的文章被教科书、参考书、杂志等收录的目录李仲来/ 459
 附录B/ 487
 读《科学发现纵横谈》濯缨/ 487
 一和无穷大
 ——访王梓坤教授刘锋/ 489
 王梓坤和《科学发现纵横谈》任克/ 494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我性嗜书,又喜笔录,每遇奇思妙想,丽词佳句,急抄之唯恐走失。如此多年,累积数册。但因数学教学与科研忙碌,无暇整理。后又读邓拓《燕山夜话》,惊其渊博,也许与他勤阅《太平御览》有关。同时也想到,似乎自己也可写点什么。直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校停课,靠边无事,正是完愿的好时机。于是不顾天昏室暗,不顾毛巾结冰,被头凝霜,虽手指冻烂而三易其稿,终于写成本书上篇《科学发现纵横谈》(以下简称《纵横谈》)。承邻居历史学家刘泽华赏识,劝我向《南开大学学报》投稿。1977年连载三期,不意引起较大反响,读者纷纷赐教者千余函,以资鼓励,甚至有寄来红枣、人参者。刚出第1期时,上海人民出版社曹香农先生便来长途电话约稿,希望看到全文,并愿出书,她的职业敏感使我大吃一惊。交稿后她又主动请数学大师苏步青院士写序,先生不以为陋,慨然允诺,顿使小书生辉。1978年出书后连印六次。1981年幸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1981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中学生“我所喜欢的十本书”之一。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科学发现纵横谈(新编)》,其中增加了许多新文章,是为本书初版。1995年至1996年间,发生了与本书有关的三件事。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共青团中央联合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纵横谈》幸附骥尾。“希望工程”向一万所农村学校各赠书五百种,《纵横谈》跻身其间。又承《科技日报》厚爱,自1996年4月4日至5月21日,将《纵横谈》连载,18年前的作品全文重新发表,实不多见。《科技日报》编辑在连载前言中说:“这是一组十分精彩、优美的文章,今天许许多多活跃在科研岗位上的朋友,都受过它们的启发,以至于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是由于受到这些文章中阐发的思想指引,决定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伟大的科学探索。”言重过誉,使我汗颜;果真如此,不虚此生矣。随后,1997年,《纵横谈》在历史悠久的中华书局再版;1999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科普佳作精选》若干种,此书也有幸入选。2005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再出此书,作为献给青少年的礼物,令我深感荣幸。此外,《纵横谈》中一些文章,曾先后转载于多种语文教材或文化读本中。平心而论,这本小册子所以谬承厚爱,与其说是由于书本身,不如说是赶上了时机。“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衰萎,思想闭塞,报刊文章狂吹批斗、勒令、禁锢、八股的恶风,各地书店,除几部“经典”外,别无他书。人们如关闭在不透风的污浊腐霉的黑屋中,达十年之久。《纵横谈》恰是(也许是)冲出重围的第一本书,给人们带来了清新和快感。无怪乎读者会寄来那么多的信。读者鼓励我,我更感谢读者。我所以絮絮不休地讲了这许多,因为这不仅涉及一本书,而是关系到一个时代,关系到十年历史,一段从思想禁锢到思想解放的历史,它反映了人们在解锢后的兴奋、新奇和喜悦。
 《纵横谈》问世后,我收到了许多编辑们的约稿函,他们误认为我是学文学的,又说是学历史的,以为对我来说,写稿只是举手之劳。其实我很害怕写文章。推来推去,实在推不掉时,只好硬着头皮写,日积月累,居然也写了若干篇,这就构成了本书的下篇。由于我长期从事教育和科研,人才培养和科研方法便自然地成了下卷的主旋律,计分六编:
 四、成才初议。培育人才,要从优生优育做起;理想、勤奋、毅力、方法和机遇,是成才的五大要素。
 五、方法浅识。比较系统地讲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其中一些基本观点也适用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技术创新。
 六、教育光辉。“喜看新鹰出春林,百年树人亦英雄”,这是我发自肺腑的对教育和教师的颂扬和赞歌。
 七、文化润泽。其中谈到我国的一百个第一;讨论什么是聪明、什么是幸福等人人关心的问题。还为一些好书写了序言或读后感。
 八、数学普及。讲述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及我对随机性的认识。
 九、编外余音。一部分文章是调侃性的,如《佘太君三战食堂》,读者可窥见当年的困难。其余是自述历史,如《求学四记》,立此以存念。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修改,增加了一些新文,同时也删去了由于科技迅速发展而滞后的文章。
 谨以此书呈献给我的母亲——郭香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家清贫,饥寒交迫,母亲终日奔波于田间地头,靠劳动与借债以维持我的学业,她是一位平凡而又真正伟大的母亲。我也非常感谢老伴谭得伶教授。终生的合作和关怀,是我能稍有所成的巨大支持和鼓励。
 衷心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杨江城、刘平、岳昌庆等编辑和方鸿辉先生,他们为本书和我的其他著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王梓坤
 2006年2月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