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售價:HK$ 
			305
			  
			《 
			DK草药大百科
			》  售價:HK$ 
			1367
			  
			《 
			甲骨文丛书·英国人在印度:三百年社会史
			》  售價:HK$ 
			806
			  
			《 
			唯美手编.17,绚丽的春夏毛衫
			》  售價:HK$ 
			250
			  
			《 
			朱可夫回忆录:艰难的胜利
			》  售價:HK$ 
			653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1010
			  
			《 
			积弊:清朝的中叶困境与周期感知(一部政治思想史力作,反思传统时代的王朝周期)
			》  售價:HK$ 
			403
			  
			《 
			江河回望:中国文化与人生价值  许倬云 著 许先生最后的凝望与嘱托 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内核
			》  售價:HK$ 
			398
			  
			 
     
         
          編輯推薦:  
         
           
            学术性:从小微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并基于实际案例和类型范围的调研发掘和情感反应的关联,形成对小微公共空间的理论体系认知。现已有从分布密度、使用情况和更新改造等角度的小型、小尺度公共空间设计,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出版价值。
           
         
      
      
      
      
      
         
          內容簡介: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中一直被忽视的类型,在当前城市更新国家大背景下,对修补城市断裂尺度,连接人与城市密切关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主旨意在回归人本尺度与日常生活,进一步拓展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要义,解析其情感内核、本源属性及健康效益。综合运用新技术和多源数据分析老年人行为偏好和感知数据,通过SPSS等统计方法,挖掘小微公共空间与老年人行为感知间的互动特征,揭示“空间-行为-感知”间互动关联机制,提取适老化空间形态要素的关键指标,从而提出科学性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方法。
           
         
      
      
      
      
         
          關於作者:  
         
           
            汪丽君,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系系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2 年进入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2003 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教授,长期关注建筑类型学理论及其在地域建筑、历史环境再生与城市微更新领域的研究。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东京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刘荣伶,女,2020 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现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孙旭阳,女,2021 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现为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目錄  
         
           
            1 概 述 001
 
         
      
      
      
      
         
          內容試閱  
         
           
            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使得当前城市正经历从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的重大转型。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正经历着由“速度优先”转变为“品质优先”的过程,对公共空间的研究经历了从质性的宏观理论体系建构到量化的微观感知测度发展历程。当前城市空间研究呈现出更加注重“精度”(细节)与“温度”(人性场所)的新趋势,研究关注的侧重点也由空间景观效果的营造和基本使用功能的满足转向人在空间中的情感体验等。以往对公共空间的研究与实践多集中在大尺度与地标性的公共空间中,而对小微公共空间这种人们日常生活中依赖度*高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缺乏重视。但在当前城市微更新建设趋势下,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在修补城市断裂尺度、连接人与城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情感化设计与适老化研究的介入进一步推进了内涵特征在空间情感体验方面的深刻影响及隐形逻辑映射,揭示了小微公共空间的天然情感属性,突显依托空间形态的精细化设计和日常精神挖掘传递的情感能量。笔者的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以及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工程实践,曾主持完成 2018 年天津市社科界千名学者服务基层活动大调研重点项目和 2019 年社科界千名学者服务基层活动大调研“结对子”项目“健康宜居视角下天津市既有社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对策创新研究”(180502008/19020130)等课题,主持完成“天津滨海新区公共空间体系规划”“正定新区生态示范城市公共空间复合利用模式研究”等相关设计项目。本书系笔者正在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天津旧城区户外小微公共空间适老性研究”(519784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书落实二十大提出的“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落实城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第 2 章至第 5 章由刘荣伶博士执笔,综合建筑类型学、环境心理学、建筑现象学等相关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地调研,提出小微公共空间的广义和狭义概念、规模与内涵,将小微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分为建筑贴附型、街道衍生型、“L”围合型、“U”围合型、“口”围合型,并归纳出驻留型和穿过型两种使用行为模式。借鉴情感化设计和感性工学理论,构建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研究体系,形成小微公共空间设计语境下的本能、使用和反思层面情感诉求含义,从情感载体、情感呈现及情感人像角度阐述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基础。后以天津市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选取城市新区、历史街区和生活社区三种样本提出情感化设计导引。下篇第 6 章至第 9 章由孙旭阳博士执笔,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解析小微公共空间的适老化内涵,通过“体悟城市·遇见空间?照片拍摄·场景记录”的方式对旧城区小微公共空间进行系统的实地调研,剖析和分解基于“行为?感知”测度的旧城区户外小微公共空间适老化实证研究路径。选取生活性街道空间和街角小微公共空间两种典型类型的旧城区小微公共空间,借助统计学交叉学科方法,探索老年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感知与空间形态本身的关联机制,完成以路径方法探索为目标、基于“行为?感知”测度的旧城区户外小微公共空间适老化实证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城市微型尺度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与适老品质提升提供参考。本书力图挖掘和回溯公共空间本身的人本尺度讨论、设计操作、城市关联性和日常生活氛围等建筑学科问题,从“小微”中探寻“宏大”思考。借助内涵梳理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桥梁,面向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小微公共空间在城市微更新中的落地实践,以期重新激发本应弥漫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但遗落已久的日常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