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普林斯顿历史学研究指南
			》  售價:HK$ 
			484
			  
			《 
			即用是体:阳明学深度解读
			》  售價:HK$ 
			1309
			  
			《 
			山河在:一部鲜活的抗战史(1931—1945)
			》  售價:HK$ 
			1254
			  
			《 
			《庄子》中的100个哲理故事
			》  售價:HK$ 
			429
			  
			《 
			极限聊斋:王蒙神侃聊斋(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435
			  
			《 
			2025-2028帆船竞赛规则
			》  售價:HK$ 
			539
			  
			《 
			华章大历史042——帝国的骨架:先秦、秦汉地缘政治结构变迁大势
			》  售價:HK$ 
			539
			  
			《 
			香遇中国:中华香史五千年
			》  售價:HK$ 
			594
			  
			 
     
         
          編輯推薦:  
         
           
            本书沿着康德本人的逻辑进一步思考,对人类处境下道德之恶提出了一种康德式的诠释。与学界的传统观点相反,本书认为根本恶概念不仅和先验自由与道德责任是完全兼容的,还大大拓展了人类自由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为每个人的自由意志朝向善的前进划定了一个无法绕开的起点和一个不可逾越的终点。
           
         
      
      
      
      
      
         
          內容簡介:  
         
           
            本书基于近几十年英语学界和德语学界的主要成果,对《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书中的根本恶理论展开了一种系统研究,并沿着康德本人的逻辑进一步思考,对人类处境下道德之恶的单一本质、多重表现和最终根据,提出了一种康德式的诠释。与学界的传统观点相反,本书认为根本恶概念不仅和先验自由与道德责任是完全兼容的,还大大拓展了人类自由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为每个人的自由意志朝向善的前进划定了一个无法绕开的起点和一个不可逾越的终点。通过揭示人类自由内部的这—黑暗深渊,康德也以一种未言明的方式,引导读者把关于如何实现“建立公正社会”和“培养良善国民”这两大启蒙理想的思考,重新调整到一种更为现实主义的方向上。
           
         
      
      
      
      
         
          關於作者:  
         
           
            吕超,女,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康德和德国古典哲学。已发表的论文包括“Like Devils ,But still Humans : A Systematic Examination and Moderate Defense of Kant ‘ s View of(Quasi-) Diabolical Evil”、《人类自由作为自我建构、自我实现的存在论结构——对康德自由概念的存在论解读》、“A New Quas i-Transcendental approach to Kan t’ s Theory of Radical Evil”、《自爱的空洞性与悉的无穷表现——一种康德式的诠释》、《自由、价值与存在的高贵化》等,其中《人类自由作为自我建构、自我实现的存在论结构——对康德自由概念的存在论解读》获第二届贺麟青年哲学奖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第七届青年学术论坛”一等奖。
           
         
      
      
      
      
         
          目錄  
         
           
            从纯粹的学问到真实的事物——“纯粹哲学丛书”改版序 1 
 
         
      
      
      
      
         
          內容試閱  
         
           
            若根据现实的经验来判断的话,那么观察者将不得不承认,在属于人类族类的两种潜能之间,趋恶倾向要比向善禀赋来得强大得多。而对于善恶之间这种“不平衡性”的深刻揭示,则显示出康德本人关于人类自由的理解,既与在他之前的基督教哲学,又与在他之后的德国哲学具有一种深层的连续性。然而,康德并不像许多人所指责的那样,妄图复兴所谓的原罪教义。相反,就如本书将要展示的那样,康德在其批判哲学的概念框架之内,重新表述出了一种关于人性黑暗面的古老洞见。这一古老的洞见在人类历史之初就已诞生,却又必须被一代又一代的道德教育者,在不断变化的现实语境中重新表述出来,而这种不断重新表述的需要恰恰是因为——人类历史中的每一代人,无论他们成长在何种文化传统之中,都无一例外地受困于某种“人性的、太人性的”自我欺骗和自我美化的倾向,因而总是或是隐秘、或是公开地选择对于自身真实的道德处境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