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身体,图像与艺术史
			》
 售價:HK$ 
			449
 
  《 
			金石万象 梅庵书学    李瑞清   吴守峰
			》
 售價:HK$ 
			1520
 
  《 
			脑结构MRI连续层次解剖学
			》
 售價:HK$ 
			755
 
  《 
			古琴之美·2026(丙午年)(可读、可听、可学、可赏的“立体化”文化日历;专注于古琴文化的鉴赏日历)
			》
 售價:HK$ 
			500
 
  《 
			财之道丛书·贪婪的游戏:金融投机100年
			》
 售價:HK$ 
			347
 
  《 
			算力崛起:重塑未来经济与社会
			》
 售價:HK$ 
			356
 
  《 
			敦煌壁画?纹样
			》
 售價:HK$ 
			704
 
  《 
			丑的美学: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美学沉思录
			》
 售價:HK$ 
			653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将合约分析引入空间存量规划,从制度约束层面的缔约背景、系统组织层面的路径策略、模式层面的关系-要素-结果分析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适合于分析存量规划与城市更新的合约分析框架;之后以以制度约束层面的缔约背景为考量选取了四个典型案例进行理论模型与经验案例的对话分析,拓展了城市规划“实然”研究路径,有助于提升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空间治理水平。 |  
         
          | 關於作者: |   
          | 刘一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地理社会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参与过多项国家社科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正主持一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 目錄: |   
          | 第1章绪论 1.1研究依据
 1.2研究背景
 1.3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1.4研究意义
 1.5研究对象
 1.6研究思路
 第2章相关研究进展
 2.1存量规划中城市更新研究进展
 2.2合约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2.3以合约视角分析存量规划的可行性
 2.4本章小结
 第3章存量规划的合约分析框架
 3.1合约制度约束层面的缔约背景
 3.2合约系统组织层面的路径策略
 3.3合约模式层面的“关系-要素-结果”分析
 3.4典型性案例选择
 3.5本章小结
 第4章“紧-软”约束下的大冲案例分析
 4.1大冲案例前期规划与背景
 4.2大冲案例缔约背景改变
 4.3大冲案例路径策略调整
 4.4大冲案例“关系-要素-结果”分析
 4.5本章小结
 第5章“松-软”约束下的沙河案例分析
 5.1沙河案例前期规划与背景
 5.2沙河案例缔约背景改变
 5.3沙河案例路径策略调整
 5.4沙河案例“关系-要素-结果”分析
 5.5本章小结
 第6章“松-硬”约束下的大沙河案例分析
 6.1大沙河案例前期规划与背景
 6.2大沙河案例缔约背景改变
 6.3大沙河案例路径策略调整
 6.4大沙河案例“关系-要素-结果”分析
 6.5本章小结
 第7章“紧-硬”与“松-软”二元性约束下的南头古城案例分析
 7.1南头古城案例前期规划与背景
 7.2南头古城案例缔约背景的二元性
 7.3南头古城案例路径策略调整
 7.4南头古城案例“关系-要素-结果”分析
 7.5本章小结
 第8章存量规划实施的影响因素
 8.1项目的必要程度与时间的紧迫程度
 8.2社会主体之间互动的顺畅程度
 8.3社会主体多元化的复杂程度
 8.4与上位规划或指导的衔接程度
 8.5存量规划制定成本与实施成本的平衡
 第9章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政策建议
 9.1分类型修复规划的不完整性问题
 9.2构建更加完善的存量规划管理体系
 9.3在实践中探索灵活且富有弹性的存量规划路径
 第10章结论与展望
 10.1研究结论
 10.2研究创新点
 10.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空间规划的合约分析丛书”总序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多年持续探索的成果。
 2004年9月,我们——本丛书的两个主编——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相识。一个是从事人文地理学和城市(乡)规划教学、研究并承担一些规划实务工作的教师(李贵才),另一个是从事经济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刘世定)。我们分属不同的院系,没有院系工作安排上的交集。不过,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自由的交流氛围、比较密集的互动,包括在咖啡厅、餐厅的非正式互动,却屡屡催生一些跨越学科的有趣想法以及合作意向。
 使我们产生学术上深度交流的初始原因之一,是我们都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对有诸多居民工作、生活的城市和乡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作为空间规划研究者和社会学研究者,我们发现相互之间有许多可以交流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居民对生活环境(包括景观)的理解,观察到空间格局对他们行为和互动方式的影响,观察到空间格局变化中政府、企业力量的介入和政府、企业与居民间的互动,观察到这些互动中的摩擦和协调,等等。在交流这些了解到/观察到的现象的同时,我们也交流如何分析这些现象、从各自学科的视角看待这些现象的意义。
 来自这两个学科的研究者间的交流产生了某种——有时是潜在的、默识中的——冲击力。注重实然分析和理论建构的社会学研究者常常习惯性地追问:空间规划研究领域拥有何种有社会意涵的分析性理论工具?对于注重形成操作性方案的空间规划研究者来说,他们会习惯性地追问社会学研究者:你们对社会摩擦、冲突的描述和分析,能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提供怎样的潜在可行提示?
 这种冲击力引起了双方各自的反思。参与交流的空间规划研究者意识到,迄今为止,空间规划学界中所谓的空间规划理论,虽然有一些具有实然性理论的特点,但更多的则是对应然性思想的论述。而借鉴其他学科的分析性理论、联系空间规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