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远涉重洋:欧亚贸易与商业公司的崛起(一部近代全球贸易的形成史!欧洲商业公司何以横扫东方传统商业组织?西方主导世界背后被低估的组织革命。跨学科的比较史学杰作,开拓性阐释欧亚远程贸易竞争与制度迁移。)
》
售價:NT$
500.0

《
梁晓声说聊斋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为你揭秘《聊斋》中隐藏的社会规则
》
售價:NT$
301.0

《
生物钟与抗衰革命
》
售價:NT$
510.0

《
压缩现代性的逻辑(西方韩国研究丛书)-以东亚视角重塑对现代性的认知,揭示现代东亚社会矛盾底层逻辑
》
售價:NT$
347.0

《
宋代文人与党争 知名宋代研究学者沈松勤代表著作 宋代党争史研究开山之作 全面讲解宋代朝堂之争和灭亡的内在根源
》
售價:NT$
908.0

《
散落在书页上的出版往事
》
售價:NT$
347.0

《
中国统计学史
》
售價:NT$
2540.0

《
我喜欢相爱的人们
》
售價:NT$
388.0
|
編輯推薦: |
1本书为作者20多年研究现代化、城市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结晶。除前言、后记分两编十章,上编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下编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精神实质及其实践发展,主要有: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其逻辑矛盾、扬弃西方现代化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现代化的启蒙与初步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
2全书概念、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有助于公务员、大学生等广大读者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为全面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较好的角度。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源起”为起点分析西方现代化兴起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比较世界现代化模式的特征及其区别,以“创新”为视域重点阐述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揭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以及现代化种种模式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模式”的独特性、优越性。
|
關於作者: |
鲍宗豪,华东理工大学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主要研究领域:文化、文明与社会现代化。获国家和省部级奖20余次。主持完成特别委托项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重大项目《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10年来文明城市创建的理论、实践与制度构建》等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文章)400余篇。出版论著40多部,其中《当代中国文明论》英、日文版权输出,为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做出贡献。
|
目錄:
|
上编 现代化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
第一章 西方现代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西方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形成
第三节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第四节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不同模式
第二章 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其逻辑矛盾
第一节 兴起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客观历史背景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现代化问题
第三节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兴起与演变
第四节 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反思
第五节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逻辑矛盾
第三章 扬弃西方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 后现代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及其理论困惑
第二节 对西方“以物为本”现代化取向的扬弃
第三节 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四节 新发展理念超越现代、后现代发展理论
下编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精神实质及其实践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批判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资本的“现代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资本主义“现代性”被扬弃的必然性
第三节 “东方社会”理论揭示了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及其“现代化”的现实可能性
第五章 现代化的启蒙与初步实践
第一节 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看世界、认知现代化
第二节 中国近代思想家的现代化启蒙
第三节 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初步实践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
第二节 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价值
第七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实质(上)
第一节中国式现代化性质及其理论创新
第二节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
第三节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
第八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实质(下)
第一节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
第九章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扬弃了“经济现代化”的缺憾
第二节 资本“文明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动力
第三节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动力机制的路径
第十章 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模式
第一节 民族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 民族复兴“中国模式”的本质
第三节 民族复兴中国模式的实践探索与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