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一语胜万言
			》
 售價:HK$ 
			230
 
  《 
			朱子的穷理工夫论 , 香江哲学丛书
			》
 售價:HK$ 
			485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658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347
 
  《 
			时代狂澜与士人心波:晚明传奇中的情与理研究
			》
 售價:HK$ 
			449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347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305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755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基于对产业用地合约性质的基本判断,在“社会-空间”逻辑基础上,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约理论以及心理所有权理论,考察了空间生产的合约机制,阐述了“合约-行为-认知”互动关系,并从合约角度探索产业用地到期问题,分析了产业用地上空间生产合约的结构特征、存在问题和优化策略以及权利认知构建机制,最后提出优化空间治理体系及解决到期问题的政策建议。本书为国有土地续期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认知,丰富并拓展了空间生产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合约理论。 |  
         
          | 關於作者: |   
          | 刘成明,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现就职于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土地政策、住房问题等;深圳市多项重大土地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曾获 2013年教.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0年国土资源(广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1年广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2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CTTI2022年度智库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  
         
          | 目錄: |   
          |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对象及术语界定
 1.3研究问题与意义
 1.4研究思路
 第2章相关研究进展
 2.1到期问题及出让合约研究进展
 2.2社会空间思想及理论研究进展
 2.3合约及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4研究评述及研究切入点
 第3章研究框架及研究区概况
 3.1理论框架:社会空间生产的合约机制
 3.2实证研究:合约及其到期问题分析
 3.3研究区基本情况
 第4章空间生产合约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4.1分析资料来源
 4.2合约形成基础:治理体系及产权规则
 4.3空间合约要素及结构分析
 4.4空间合约特征分析
 4.5空间生产及治理特征分析
 4.6小结
 第5章空间生产合约的优化与设计
 5.1空间合约优化问题及资料来源
 5.2空间生产:条款设计与治理结构优化
 5.3空间再生产:条款设计与周期选择
 5.4收益分配:支付方式的选择
 5.5小结
 第6章权利认知及其建构机制分析
 6.1合约剩余分配问题
 6.2研究设计及资料来源
 6.3使用权人认知分析
 6.4非使用权人认知分析
 6.5认知特征及治理策略
 6.6小结
 第7章治理策略及政策建议
 7.1治理需求
 7.2治理策略
 7.3政策建议
 第8章结论及展望
 8.1主要结论
 8.2主要创新点
 8.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合约视角下制度缺陷及摩擦对空间效率的影响研究
 1.引言
 2.分析框架
 3.深圳市企业代征地问题分析
 4.结论与讨论
 附录B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比较与融合
 1.对比分析的基础及维度
 2.理论目标的差异、研究层次和方法的互补
 3.逻辑主线不同导致的理论体系差异
 4.理论融合的基础及路径
 5.简评与展望
 后记
 |  
         
          | 內容試閱: |   
          | “空间规划的合约分析丛书”总序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多年持续探索的成果。
 2004年9月,我们——本丛书的两个主编——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相识。一个是从事人文地理学和城市(乡)规划教学、研究并承担一些规划实务工作的教师(李贵才),另一个是从事经济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刘世定)。我们分属不同的院系,没有院系工作安排上的交集。不过,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自由的交流氛围、比较密集的互动,包括在咖啡厅、餐厅的非正式互动,却屡屡催生一些跨越学科的有趣想法以及合作意向。
 使我们产生学术上深度交流的初始原因之一,是我们都非常重视实地调查。在对有诸多居民工作、生活的城市和乡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作为空间规划研究者和社会学研究者,我们发现相互之间有许多可以交流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居民对生活环境(包括景观)的理解,观察到空间格局对他们行为和互动方式的影响,观察到空间格局变化中政府、企业力量的介入和政府、企业与居民间的互动,观察到这些互动中的摩擦和协调,等等。在交流这些了解到/观察到的现象的同时,我们也交流如何分析这些现象、从各自学科的视角看待这些现象的意义。
 来自这两个学科的研究者间的交流产生了某种——有时是潜在的、默识中的——冲击力。注重实然分析和理论建构的社会学研究者常常习惯性地追问:空间规划研究领域拥有何种有社会意涵的分析性理论工具?对于注重形成操作性方案的空间规划研究者来说,他们会习惯性地追问社会学研究者:你们对社会摩擦、冲突的描述和分析,能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提供怎样的潜在可行提示?
 这种冲击力引起了双方各自的反思。参与交流的空间规划研究者意识到,迄今为止,空间规划学界中所谓的空间规划理论,虽然有一些具有实然性理论的特点,但更多的则是对应然性思想的论述。而借鉴其他学科的分析性理论、联系空间规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