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有引力书系 万川毕汇:世界环境史国际名家讲座
》
售價:HK$
449

《
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
售價:HK$
235

《
HR数智化转型:人机协同与共生
》
售價:HK$
367

《
范怨武讲透中医基础理论(全2册,中医临床医生范怨武历经四年精心创作)
》
售價:HK$
551

《
四海资身笔一枝:唐寅的书画人生【全球33家顶级机构珍藏,全景展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艺术世界】
》
售價:HK$
857

《
50岁后的家庭生活: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家务劳动与孩童照料
》
售價:HK$
653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418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售價:HK$
1520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从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影响路径出发,选择对经济增长以及各部门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的灾种,分经济区域设计相应的单项巨灾保险和多灾因综合巨灾保险产品,特别地,针对政府救灾支出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财政巨灾指数保险可以平滑财政波动风险,设计政府财政巨灾指数保险,实现在一定范围内放大政府财政救灾资金支出规模的目的,解决受灾地区政府因巨灾导致财政救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丰富中国巨灾保险产品体系,完善中国巨灾保险制度设计,为构建融入巨灾保险制度的新型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
第二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4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不足 …………………………………………………… 7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10
第一节 相关理论…………………………………………………………… 10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22
第三章 国内外巨灾保险制度实践分析 …………………………………… 24
第一节 国内外巨灾保险制度实践………………………………………… 24
第二节 我国巨灾保险试点的成效和问题………………………………… 43
第三节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设计要点和思路……………………………… 4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48
第四章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设计基础分析———基于自然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49
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概况………………………………………………… 49
第二节 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66
第三节 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80
第四节 政府财政救灾支出与经济增长…………………………………… 8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91
第五章 巨灾损失风险度量与纯保费估计———以地震、洪水灾害为例 ………………………………………… 93
第一节 巨灾损失风险度量与纯保费估计———Mixed Erlang-Pareto 组合分布 ……………………………… 93
第二节 地震灾害损失风险度量与纯保费估计…………………………… 99
第三节 洪水灾害损失风险度量与纯保费估计 ………………………… 104
第四节 巨灾保险平滑财政支出波动风险分析———以自然灾害救助为例 ……………………………………… 10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118
第六章 巨灾保险责任分担———基于自然灾害财政成本、政府最优救灾支出视角 ……… 120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120
第二节 自然灾害财政成本估算 ………………………………………… 127
第三节 政府救灾支出最优规模 ………………………………………… 138
第四节 巨灾保险责任分担额度度量 …………………………………… 145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146
第七章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设计与实施…………………………………… 148
第一节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设计的理念和要素 ………………………… 148
第二节 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具体设计 ………………………………… 153
第三节 融入保险机制的灾害风险管理框架构建 ……………………… 183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193
第八章 结论与相关建议 …………………………………………………… 194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194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196
参考文献 ………………………………………………………………………… 201
致 谢 …………………………………………………………………………… 2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