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壹卷YeBook论世衡史丛书——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
			》
 售價:HK$ 
			418
 
  《 
			桎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大地主经济
			》
 售價:HK$ 
			806
 
  《 
			财富的灵性法则
			》
 售價:HK$ 
			230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347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458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347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10200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403
 
 
 | 
         
          | 編輯推薦: |   
          | 本书被视为伍晓明教授最高水平的代表品,时隔近二十年后,伍晓明教授对全书修订三分之一以上,推出新版。 |  
         
          | 內容簡介: |   
          | 《有(与)存在: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而上”问题》发端于一个欲在汉语中说清海德格尔所论述的“Sein”之意义的冲动。海德格尔的思想即围绕这一在汉语中如今大多被译为“存在”的词展开。 《有(与)存在: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而上”问题(第二版)》以现象学的哲学方法来重读中国哲学中的“有”与“无”“道”等核心观念,如此则使对中国哲学的解释重新充满新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同时呈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各自的思想脉络。全书分两个部分:上编从被翻译的“存在”回到汉语的“有”与“无”,下编在对于汉语的“有”的这一独特现象的思考推动下重读《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段落,讨论了其哲学意义。
 |  
         
          | 關於作者: |   
          | 伍晓明 ----------------------------
 伍晓明,复旦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及任教于天津社科院,北京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2018年从坎特伯雷大学退休,2019-2022年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座教授,现任该学院客座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比较哲学、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之前,之间,之后,之外:哲学、文学、文化的异序之思》,译有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马丁·华莱士《当代叙事学》及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等。
 |  
         
          | 目錄: |   
          | 上篇 从西方的“存在”到中国的“有” 第一章 “语(言)(边)境”之上的“存在”
 一、“有存在”
 二、翻译“的”欲望
 三、“吸收”或“款待”
 第二章 跨越“语(言)(边)境”的“存在”
 一、难以在汉语中款待的西方“存在”
 二、西方的“存在”(Sein/Being)与“是”(sein/be)的语法关系
 三、以汉语的“是”翻译名词性的“Being”的问题
 四、作为差异的“存在”
 五、“存在”这个词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第三章 汉语中的“有”:“占有”与“存在”
 一、回到中国传统的“有”
 二、一身而二任的“有”
 三、“有”与“在”
 四、作为语言事件而发生的物之原始性的因“占”而“有”
 五、人与物之互有或相有
 第四章 “有‘有’也者”
 一、有之成为万物的总名,以及有之有的遮蔽
 二、人不可能不有
 三、“有”什么都不可能“是”
 第五章 “有生于无”
 一、魏晋玄学所关心的无
 二、“以无为(本)体”还是“以无为用”?
 三、“崇有论”之何以非真崇有?
 上篇结论 中国之“有”与西方之“存在”(Sein [Being])
 下篇 重读《老子》
 第一章 “道可道……”
 一、道“可道”,名“可名”
 二、“始”与“母”
 三、“故常无……”
 四、天下万物“同”于有
 五、玄同
 六、众妙之门
 第二章 “虚”(之)“极”与“静”(之)“笃”
 一、引论
 二、“虚”(之)“极”
 三、“静”(之)“笃”
 四、“物”之“命”
 五、“常”之“常”
 六、“道”之“久”
 第三章 “道”何以“法自然”?
 一、引言
 二、“道法自然”的直接语境:《老子》第二十五章
 三、汉语语境中“道法自然”的若干传统与现代解释
 四、“道法自然”的若干西方翻译
 五、王弼对“道法自然”的理解
 六、“道法自然”与“道生……万物”
 七、“道生……万物”的“具体”意义或方式
 八、“道法自然”与圣人之“能辅万物之自然”
 第四章 老子与海德格尔之近:“道之为‘物’”抑或“物之为‘道’”?
 一、对海德格尔文本的阅读:物之为“道”
 二、对老子文本的阅读:“道之为‘物’”?
 参考书目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