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棒针编织阿兰花样背心马甲
			》
 售價:HK$ 
			305
 
  《 
			大明300年 推演关键性事件 锁定冲突 重构大明300年棋局 剖析帝国兴亡的核心规则
			》
 售價:HK$ 
			347
 
  《 
			时刻人文·西汉官吏的选任与迁转(郡县起,三公终,揭示西汉两百年官吏迁转的制度逻辑)
			》
 售價:HK$ 
			602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449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449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449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403
 
  《 
			要有光
			》
 售價:HK$ 
			352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有120余幅形态学和生活史图为编者自行绘制,很多病理和病例照片为首次发表,另外对非洲特有的医学贝类和节肢动物的中文学名进行了考据和翻译。 本书文字描述精准,图片清晰,色彩鲜艳,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参照了最新的分类阶元,将70余种非洲流行的寄生虫病(包括阿米巴病、非洲锥虫病、利什曼病、疟疾、蛔虫病、弓首线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片形吸虫病、带绦虫病、蝇蛆病等)的媒介生物归为原虫、线虫、吸虫、绦虫、其他和媒介节肢动物等六大类,从地理分布、生活史、流行环节、病原学、病理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预防等方面,辅以图版进行了系统诠释。本书临床、预防和科研并重,可供专业人员和研究生工作学习参考,对赴非洲工作人员、旅游者、援非医疗队尤有裨益。 |  
         
          | 關於作者: |   
          | 贾铁武,硕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技术官员。主持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获得中华预防医学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科研成果7项。 李石柱,主要从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相关的研究,深入开展血吸虫病及其中间宿主-湖北钉螺、疟疾及其媒介多斑按蚊复合体的分子系统地理和景观遗传学研究,开展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空间统计、媒介生物学等技术的空间流行学应用研究,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钉螺分布范围的影响、重要传染病环境相关因素流行病学模型的建立等。
 |  
         
          | 目錄: |   
          | 第一篇 原虫病 / 001 第一章 概论 / 003
 一、形态与结构 /003
 二、生活史 /004
 三、分类 /007
 第二章 阿米巴病 / 009
 一、地理分布 /009
 二、生活史 /009
 三、流行环节 /010
 四、病原体 /010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012
 六、诊断与治疗 /012
 七、预防 /013
 第三章 非洲锥虫病 / 015
 一、地理分布 /016
 二、生活史 /017
 三、流行环节 /018
 四、病原体 /019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019
 六、诊断与治疗 /020
 七、预防 /021
 第四章 利什曼病 / 031
 一、地理分布 /031
 二、生活史 /032
 三、流行环节 /033
 四、病原体 /033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034
 六、诊断与治疗 /036
 七、预防 /037
 第五章 贾第虫病 / 051
 一、地理分布 /051
 二、生活史 /051
 三、流行环节 /051
 四、病原体 /051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053
 六、诊断与治疗 /054
 七、预防 /054
 第六章 阴道毛滴虫病 / 058
 一、地理分布 /058
 二、生活史 /058
 三、流行环节 /058
 四、病原体 /058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060
 六、诊断与治疗 /060
 七、预防 /061
 第七章 疟疾 / 064
 一、地理分布 /064
 二、生活史 /064
 三、流行环节 /066
 四、病原体 /068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070
 六、诊断与治疗 /070
 七、预防 /070
 第八章 巴贝虫病 / 078
 一、地理分布 /078
 二、生活史 /079
 三、流行环节 /079
 四、病原体 /082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083
 六、诊断与治疗 /083
 七、预防 /083
 第九章 弓形虫病 / 089
 一、地理分布 /089
 二、生活史 /089
 三、流行环节 /090
 四、病原体 /091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092
 六、诊断与治疗 /093
 七、预防 /093
 第十章 环孢子虫病 / 101
 一、地理分布 /101
 二、生活史 /101
 三、流行环节 /101
 四、病原体 /101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102
 六、诊断与治疗 /103
 七、预防 /104
 第十一章 隐孢子虫病 / 108
 一、地理分布 /108
 二、生活史 /109
 三、流行环节 /110
 四、病原体 /110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110
 六、诊断与治疗 /111
 七、预防 /112
 第十二章 肉孢子虫病 / 118
 一、地理分布 /118
 二、生活史 /118
 三、流行环节 /119
 四、病原体 /119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120
 六、诊断与治疗 /121
 七、预防 /121
 第十三章 等孢球虫病 / 128
 一、地理分布 /128
 二、生活史 /128
 三、流行环节 /128
 四、病原体 /128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130
 六、诊断与治疗 /130
 七、预防 /133
 第十四章 微孢子虫病 / 136
 一、地理分布 /136
 二、生活史 /137
 三、流行环节 /138
 四、病原体 /138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138
 六、诊断与治疗 /139
 七、预防 /140
 第十五章 肺孢子虫病 / 147
 一、地理分布 /147
 二、生活史 /147
 三、流行环节 /147
 四、病原体 /147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149
 六、诊断与治疗 /149
 七、预防 /149
 第十六章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 155
 一、地理分布 /155
 二、生活史 /155
 三、流行环节 /156
 四、病原体 /156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157
 六、诊断与治疗 /157
 七、预防 /157
 第十七章 人芽囊原虫病 / 162
 一、地理分布 /162
 二、生活史 /162
 三、流行环节 /162
 四、病原体 /162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164
 六、诊断与治疗 /164
 七、预防 /164
 第二篇 线虫病 / 169
 第十八章 概论 / 171
 一、形态与结构 /171
 二、生活史 /175
 三、分类 /176
 第十九章 蛔虫病 / 178
 一、地理分布 /178
 二、生活史 /179
 三、流行环节 /179
 四、病原体 /179
 五、病理与临床表现 /181
 六、诊断与治疗 /181
 七、预防 /181
 |  
         
          | 內容試閱: |   
          | 寄生虫病是非洲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疾病负担源。在世界卫生组织倡议需重点防治的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5 种疾病均为寄生虫病。寄生虫病不仅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也给畜牧业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中非合作的深入,中国每年有近百支医疗和公共卫生队伍在非洲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赴非洲务工和旅游者达100 余万人,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等报告的病例逐年增多,锥虫病、潜蚤病、蝇蛆病等非洲特色病屡见不鲜。面对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风险,亟需一本全面翔实、重点突出、图文并茂的非洲寄生虫病防治实用工具书。为此我们组织了业内的专家学者,收集了非洲寄生虫病上万幅图片及数百万字文献资料,历时4 年,经系统地整理、甄别和考据,绘制和编辑了本图谱,力求达到“撰写经典、填补空白”的初衷。 本书参照了最新的分类阶元,将70 余种非洲流行的寄生虫病的病原与媒介生物归为原虫、线虫、吸虫、绦虫、其他和媒介节肢动物6 大类,从地理分布、生活史、流行环节、病原体、病理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预防等方面,辅以图版进行了系统诠释。本书临床、预防和科研并重,可供专业人员和研究生工作学习参考,对赴非洲工作人员、旅游者、援非医疗队尤有裨益。
 本书所涉及的部分物种中文学名翻译,得到了温廷桓教授和余森海教授的帮助和指导,许隆祺教授和郑江教授等前辈亦给予了支持和鼓励,在此深表敬意和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湖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杭州医学院(原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安徽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61143036)、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10004222-004)项目和湖南省重点研发项目(2021SK2032)的资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鉴于我们能力水平有限,资料收集和整理难免挂一漏万,不妥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贾铁武 李石柱
 2022 年6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