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454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653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250
 
  《 
			钩针编织曼陀罗花样
			》
 售價:HK$ 
			305
 
  《 
			两晋南北朝史 一口气看懂两晋南北朝史
			》
 售價:HK$ 
			347
 
  《 
			这样吃 长得高 临床营养师和新手父母的儿童营养指南 专注解决0到16岁孩子营养问题
			》
 售價:HK$ 
			265
 
  《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售價:HK$ 
			500
 
  《 
			索恩丛书·马克斯·韦伯:跨越时代的人生
			》
 售價:HK$ 
			505
 
 
 | 
         
          | 編輯推薦: |   
          | 诗为心语,书为心画。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本书通过赏析毛泽东同志手书的17幅中国古代诗词,以及阐述毛泽东同志对17位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点评,将书法艺术、诗人诗词、伟人情思相结合,生动呈现了毛泽东同志的书法艺术特点和独特的古典诗词观,以此纪念毛泽东同志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  
         
          | 內容簡介: |   
          | 毛泽东主席曾挥毫泼墨,书写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文。本书从主席手书的十七幅古典诗词以及圈画过的古代文学家的作品入手,通过书法赏析、诗人诗词和伟人情思三部分,引出毛泽东与古代文学家之间的心灵对话。通过主席在不同时期对古诗词的评批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主席的人生经历、理想现实、困难挫折、爱情亲情、压力焦虑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让更多青年们了解一个更加细腻真实的领袖人物。 本书选择的十七幅毛泽东手书作品,笔迹纵横捭阖,气势恣肆汪洋,豪迈之气破纸而出,每一幅作品都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为广大读者欣赏毛泽东书法、感受毛泽东诗才、走近毛泽东心灵打开一扇别样风光的窗户
 |  
         
          | 關於作者: |   
          | 董晓彤,1990年生,山东烟台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长期从事党和国家领导人思想生平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参与编辑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书籍十余部,参与完成省部级智库项目、科研项目多项,在《党的文献》《毛泽东研究》《炎黄春秋》等期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诗词。 |  
         
          | 目錄: |   
          | “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毛泽东与屈原 “要注意辨别风向”——毛泽东与宋玉
 “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毛泽东与屈原
 “此人一辈子矛盾着” ——毛泽东与谢灵运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毛泽东与庾信
 “青年人比老年人强”——毛泽东与王勃
 “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 ——毛泽东与贺知章
 “空前绝后的不朽艺术家” ——毛泽东与李白
 “一分为二为宜”——毛泽东与韩愈
 “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毛泽东与白居易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毛泽东与罗隐
 “办事而兼传教之人”——毛泽东与范仲淹
 “读放翁诗词,如遇知己” ——毛泽东与陆游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毛泽东与辛弃疾
 “他的词写得不错”——毛泽东与萨都剌
 “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毛泽东与高启
 “我劝马列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毛泽东与龚自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 內容試閱: |   
          | 湖南是战国时楚国旧地,也是屈原行吟之地,更是其殉难之所。湖湘文化的钟灵毓秀,孕育了屈原,也孕育了毛泽东。也许是地缘上的联结性,毛泽东毕生都与屈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伴随毛泽东一生的读物
 从青年到老年,屈原的作品,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
 上文中所提到的毛泽东读书时期所抄写的《离骚》和《九歌》,便是其青年时代热爱和苦学屈原作品的珍贵记录。此外,根据毛泽东青年时代好友罗章龙的回忆,1915年5月,他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时,二人就谈论了许多与《离骚》有关的内容,主张对于离骚进行新的评价。后来,罗章龙还为此次会面写了一首题为《定王台晤二十八画生》的诗歌:
 白日东城路,嫏嬛丽且清。
 风尘交北海,空谷见庄生。
 策喜长沙傅,骚怀楚屈平。
 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
 颈联中的“骚怀楚屈平”一句,说的便是屈原的《离骚》。可见,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屈原及其《离骚》情有独钟。
 建国后,毛泽东依然常读《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不仅时而使用其中的诗句,还经常推荐给他人阅读。
 1950年3月,毛泽东在接见新中国驻外大使时,就发生了一件与《楚辞》相关的趣事。毛泽东在接见首任匈牙利大使黄镇时,询问黄镇,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名字黄士元改为黄镇?黄镇回答,因为他的脾气不好,需要提醒自己时刻保持“镇静”。”毛泽东随即想起了《楚辞》中的诗句,他说:黄镇这个名字也不错。《楚辞》有云“白玉兮为镇”。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可毁其节。派你出去,是要完璧归赵。毛泽东在这里所引用的“白玉兮为镇”就出自屈原《九歌》中的《湘夫人》。
 1951年7月,毛泽东邀请老友周世钊、蒋竹如在中南海里划船时,再次称赞《楚辞》,并表示:《左传》、《楚辞》虽是古董,但都是历史,也还有一读的价值。同年的12月,毛泽东又请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列一个目录,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收集了50余种。
 1958年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较为集中地阅读了《楚辞》。1月12日,毛泽东在致江青的信中说:“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1月的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批示印发《离骚》给与会者,并在结论报告中引用《离骚》中“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与“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后指出“以上是判断问题”,以此说明要做到“文件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就要解决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1月18日凌晨,面对国民党飞机向南宁方向飞来,毛泽东坚持不去防空洞,点着蜡烛继续研读《楚辞》。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在提倡干部要讲真话时,说屈原是敢讲真话的人,敢于为原则而斗争。1958 年9月,在视察合肥时,向随行的张治中推荐《楚辞》,并说,这是本好书,我介绍给你看看。这一时期,正是最富于幻想的“大跃进”的年代,毛泽东在这期间频繁阅读《离骚》等《楚辞》作品,并推荐给其他领导干部阅读,除了其本身的文学价值外,也许还有着其他深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