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风声(珍藏纪念版,全4册)
			》  售價:HK$ 
			806
			  
			《 
			美学四讲
			》  售價:HK$ 
			332
			  
			《 
			不可辨识的生命—影像 融合文化研究、后现代视角与图像学,评析戏剧影视艺术,洞察社会思潮,思想美学并重
			》  售價:HK$ 
			398
			  
			《 
			大国重器—中国盾构机创新发展之路
			》  售價:HK$ 
			551
			  
			《 
			长路行(带你看民国顶级书香世家的真实生活日常)
			》  售價:HK$ 
			347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352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500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352
			  
			 
     
         
          編輯推薦:  
         
           
            1.社会效益好,本书入选湖北省公益学术出版基金,从乡村建设的角度解读乡村振兴,凸显了我社在城乡建设领域的影响力。2.科研价值高,本书是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具有很好的科研价值和挖掘潜力。
           
         
      
      
      
      
      
         
          內容簡介: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景观作为农业生产和文化复兴的重要增长点,是生产、生活、生态相互交织的国土景观类型,形成了“三生”融合的中国特色。本书围绕乡村文化景观多元价值识别、人地关系解译、生物文化多样性管理等方面开展调查与研究,提出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景观的适应性发展策略,为实现乡村文化景观多元价值的提升与转化,推动农耕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
           
         
      
      
      
      
         
          關於作者:  
         
           
            王玏,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国里尔国立高等建筑与风景园林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流域文化景观、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保护地规划。近年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landscape research record、中国园林、古建园林技术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及CELA、IFLA等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要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汉水中下游流域城址类遗址群整体保护方法研究”(51408251)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基于SLEUTH模型的汉水流域地区城市历史景观动态演变预测研究”(2662018JC041)等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整合保护导向下的武陵山区传统聚落景观特质区划与个体识别研究”(51678269)。主持承担的实践项目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地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风景多样性调查评估,2021”,“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多样性调查,2020”,“自然与文化融合视野下的青海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研究,2019”,“黄石市阳新县枫林镇月朗村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2017”。
           
         
      
      
      
      
         
          目錄  
         
           
            目录
 
         
      
      
      
      
         
          內容試閱  
         
           
            前言也许是城市的喧嚣唤起了人们内心对自然的向往,大家开始追忆那曾经田园牧歌式的乡土生活。“乡愁”一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在他者文化视域下对自我精神家园和文化身份定位进行重构的情感表达。乡村文化景观作为衍生乡愁的时空载体,是主体与空间互动的纽带,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承续与乡村价值体系的重构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乡村文化景观独特的人地关系及持续演进特征使其成为天人合一的典范。以乡村文化景观为代表的,具有文化与自然交织、物质和非物质融合特征的活态遗产,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文化认同并成为人们的情感归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景观更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进行乡土风貌的重构,以恢复乡村的活力。为此,需要解译乡村文化景观、了解乡村社会结构、重塑乡村活力。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的乡村风貌都在发生变化,大部分变化使得乡村文化景观逐渐趋同,这些变化弱化了乡村文化景观的多样性特征。要延续乡村文化景观的脉络,需要理解乡村文化景观中的“变”与“不变”,准确判断乡村文化景观有机演进过程中变的方式和可变的程度,这是处理好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矛盾的关键。目前乡村文化景观的研究呈现出四个方面的变化趋势:一是从物质空间保护向自然-文化融合的综合保护方向发展;二是从静态保护向活化利用方向发展;三是从单一利用模式向多元化的持续利用方向发展;四是从单一的传统村落保护向城乡融合方向发展。因此,深入分析乡村文化景观演变机制、激发乡村振兴的内核动力、以保护促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景观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内容。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一定存在着某些恒定不变的内容,而对乡村而言,这个不变的内容或许是一种长期传承的思想观念,或许是某种演进规律,或许是某种组合逻辑。本书希望找到不变的内容,围绕不变阐发变的趋势。因此,尝试着构建一种以围绕价值阐释为核心展开乡村文化景观特质要素识别的框架。这本书仅仅是近些年我对乡村文化景观的一些思考,里面记载了一些不太成熟的观点,后续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和开展的实践。在此,感谢团队成员张志远、刘思雨、陆毅洁、赵星雅、焦岩岩、吴宇婷、方丹、陈思谕、张青青、宋希法、王梓臣、杨涛、石伟、李佳怡、王卉楠等同学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感谢李保峰教授、王通副教授组织本套丛书的出版,感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刘楠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提供相关帮助,感谢金紫编辑和熊彦编辑对全书的辛苦付出,感谢大北农“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基金的支持,对帮助过我们调研、撰写的相关人员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王玏2023年2月3日于华中农业大学景园楼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