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真正主角
			》
 售價:HK$ 
			301
 
  《 
			甘肃道教碑刻集(全三册)
			》
 售價:HK$ 
			4998
 
  《 
			《吉檀迦利》(英汉双语对照)泰戈尔创作的一部“奉献给神的祭品”的作品  冰心文学奖获奖者王钦刚新译作
			》
 售價:HK$ 
			254
 
  《 
			画中观器:明画里的家具
			》
 售價:HK$ 
			1428
 
  《 
			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总目提要
			》
 售價:HK$ 
			383
 
  《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精装版)
			》
 售價:HK$ 
			653
 
  《 
			身体,图像与艺术史
			》
 售價:HK$ 
			449
 
  《 
			金石万象 梅庵书学    李瑞清   吴守峰
			》
 售價:HK$ 
			1520
 
 
 | 
         
          | 編輯推薦: |   
          | 打破大众对鲁迅已然固化的“横眉冷对”的刻板形象,呈现青年鲁迅激越蓬勃的青春时代。作者对鲁迅留日七年的诸多史料和细节有深入研究。珍贵的一手资料、流畅的讲述话语、丰富的细节呈现、饱满的阅读体验。呈现鲁迅在奔赴东洋、修习日语、绍介科学、弃医从文、编辑书刊、从事翻译等各学习阶段或历经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生动形象。文学传记、学术论文、策展笔记三个文体相结合,多维度地展现一个更为立体的鲁迅。弘文学院、仙台医专、独逸语(德语)专修学校,留日七年是鲁迅成长的青春时期,也是他学习的黄金时代,二十多岁的他曾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交朋友、习柔道、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广阅读、译作品,每天能量满载。为当下的年轻人树立典范。本书图片由北京鲁迅博物馆提供。 |  
         
          | 內容簡介: |   
          | 《究竟是青春: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1909)》呈现了鲁迅在奔赴东洋、修习日语、绍介科学、弃医从文、编辑书刊、从事翻译等各学习阶段或历经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生动形象。本书从文学传记、学术论文、策展笔记三个不同的文体来考量鲁迅的留日七年,分别注重文学性、学术性、视觉性。不同文体共同编织历史的好处是可以互鉴,避开写作规则的局限,状写一次生命经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多维表达或可使作为留日生的鲁迅形象有浮雕的立体效果。 |  
         
          | 關於作者: |   
          | 姜异新,文学博士。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鲁迅研究月刊》主编。著有《互为方法的启蒙与文学: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次启蒙高潮为例》《沙滩红楼:新文化景观》《走读胡适》《读懂鲁迅》《<呐喊>导读》《别样的鲁迅》,编著《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合编)、《鲁迅致姚克信札》、《胡适论教育》(合编)等。 |  
         
          | 目錄: |   
          | 一 弘文学院:“身外的青春固在” 第一学年1902 年 4 月—1903 年 7 月…………………………006
 第二学年1903 年 9 月—1904 年 4 月…………………………020
 二 仙台医专:一掷“身中的迟暮”
 第一学年1904 年 9 月—1905 年 7 月…………………………046
 第二学年1905 年 9 月—1906 年 3 月…………………………073
 三 东京,东京:“愿有英俊出于中国”
 兄弟怡怡………………………… 104
 再是语言………………………… 117
 反清革命………………………… 129
 文艺运动………………………… 135
 附录 1 “这一个讲堂中”的“电影”——观看之道与鲁迅的“弃医从文”……………157
 附录 2 日本:“到东洋去”——鲁迅生平陈列之“日本”部分策展侧记………………197
 |  
         
          | 內容試閱: |   
          | 《究竟是青春:鲁迅的留日七年(1902—1909)》序 文 | 姜异新
 
 中渐次暗淡。
 于是乎,一代代读者心目中的鲁迅固化为时而“横眉冷对”,时而“醉眼陶然”的老先生,无论如何都带着迟暮之感。正如其在《野草·希望》一文中所抒发的,“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然而,果真没有吗?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是啊,究竟是青春。当鲁迅在北京西三条21号“老虎尾巴”内,写下这篇散文诗时,仰看流云的天空已非明治日本的天空,然而,他所看到的未必不是年轻时的心灵悸动,他血液中奔腾的也一定仍是那东京时代未竟的文艺梦。
 更何况,发表于《河南》的《摩罗诗力说》等五篇文言文章,便是鲁迅居住于此期间整理收入杂文集《坟》的,且由暂住南房会客室西间小屋避难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许广平抄写。
 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那些“也曾充满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定会在重新校订这些文本的时候,再次涌上心头,清晰如昨,状在目前。
 当“究竟是青春”浮现于我的脑际,便有了鲁迅留日七年传记题目的时间维度,而对主人公文学感遇的凸显,则宣明了此作的文脉。
 鲁迅少时喜读宝书《山海经》,这部上古地理学著作提示我们不该忽视其后文学中的地理潜文本。二级标题“弘文学院:‘身外的青春固在’”“仙台医专:一掷‘身中的迟暮’”“东京,东京:‘愿有英俊出于中国’”,在延续文学感遇的同时,聚焦地理空间。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地理学维度别致地转换在鲁迅有关日本的文字当中,产生了强大的修辞力量,牵引出多少曾经这样那样的念想,东京容颜不可思;《〈月界旅行〉辨言》那不被关注的副文本——“译者识于日本古江户之旅舍”,又透露出多少于明治东京探寻江户残影的执着多情;而自传中的“再到东京”,一个简单的副词“再”,则突显和延展了东京的鲁迅特质。为之,“东京,东京”两字叠用,是一次次闪现,一次次召唤,更是对鲁迅两度东京就学的强调,同时有一种紧迫感。回望在此孤注一掷投身的翻译事业,曾经如何为了一字之妥帖,殚精竭虑,岁月笔端。舍此奋斗,便无后来的英俊出中国。
 间中,著名的弃医从文是如何展开的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藤野先生》)
 一个简单的代词“这”,让索居之仙台如此的生动可感。东京、横滨、水户、仙台,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个地标,而是唤醒主人公青春记忆的文化符号,融入了鲁迅对文学品质的不懈追求,成为其创造出的新的文学空间。
 更重要的是,“到东洋去”后,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忧患意识,在后来的鲁迅那里,都化为了文学表达,正是其不凡的诗学创造力将作者与读者的精神纽带永远绾结在一起。
 鲁迅的东京,鲁迅的上野,鲁迅的日暮里,鲁迅的仙台,从此让众多读者与之共有,为之动容。
 本书主体内容和附录相互呼应,从文学传记、学术论文、策展笔记三个不同文体来考量鲁迅的留日七年,分别注重文学性、学术性、视觉性。不同文体共同编织历史的好处是可以互鉴,避开写作规则的局限。状写一次生命经验,探讨一个学术问题,呈现一种视觉效果,多维表达或可使作为留日生的鲁迅形象有浮雕的立体效果。
 鲁迅传记卷帙浩繁,讲述一位人生经历早已广为人知的文学大师的故事,还有未曾走过的新路径吗?几乎没有。然而,怎么去讲,在每个人那里似乎永远都可以不重复。不妨追随自己的心灵走一遍别人的人生。而力争所呈现的世界就像从鲁迅本人的眼中所看到的一样,是我避免行文程式化的美学目标。
 在文字丛林里寻幽探胜,自然会收获绝佳的阅读体验,最好是手持一份鲁迅在日本的行迹图,浸润于心声洋溢的鲁迅文学,置身更为广阔的文化象征之地,自己也仿佛成了行旅文人,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吗?更何况,鲁迅虽希望自己的文字速朽,却成就了不朽的世界经典,这样的文学生命力难道不是永恒的青春吗?
 青春是行走的,恰如鲁迅文学是行动的文学。就让“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中之游子”带领我们行走文化地理,神游文学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无论是身外青春固在的鲁迅,还是文学青春永驻的鲁迅,将同时回到我们中间。
 2023年8月13日
 于北京莲花河畔
 
 1902年3月24日,鲁迅由江南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
 带领,离开南京下关码头,搭乘日本邮轮“大贞丸”抵
 达上海,下榻老椿记。29日在上海换乘“神户丸”。三
 等舱里的他,行囊中装了三种书 :《科学丛书》《日本新
 政考》《和文汉读法》。同行的还有五名同学,张邦华(字
 协和)、伍崇学(字仲文)、顾琅、徐广铸、刘乃弼。4
 月4日,他们在日本横滨登陆,后乘火车抵达东京,投
 宿于麹町区平河町四丁目三番地三桥旅馆。7日,鲁迅
 在给周作人写信时,还说要入成城学校就读,又过了十
 天,终于到弘文学院安顿了下来。正是这十天间,弘文
 学院刚刚正式获准成立。
 半个月的旅途中,鲁迅写下《扶桑记行》一卷,曾
 于4月13日寄给周作人,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弘文学院曾用名亦乐书院,也曾被叫作宏文学院。
 校长嘉纳治五郎,学监大久保高明,教习江口。嘉纳治
 五郎是个有眼光的教育家,在促成中国第一次留日学潮
 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他曾经到中国认真考察过现
 实国情、教育观念以及留日学生潜在群体的情况,经过
 一番详尽的实地调研,于1902年创建了弘文学院这所语
 言预备学校,专门收录中国留学生,办学理念在私立教
 育学校里相当自由开放。
 鲁迅成为弘文学院创立后的第一届中国留学生。
 004弘文学院外景
 005第一学年
 1902 年 4 月—1903 年 7 月
 弘文学院的校舍位于东京牛込区(现在的新宿区)西
 五轩町三十四番地,这里流萤生花,远离尘嚣。美丽的神
 田川在校门前静静流过,直到御茶水,那里正是孔庙。刚
 开学不久,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就是去祭孔,这让鲁迅
 一惊就是三十多年。1935年,于《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一文中,他用日语犀利地发问 :“然而又是拜么?”
 鲁迅最初名列弘文学院两年制速成普通科江南班矿
 山科,成为1902级56名新生中的一员。矿山科出现在公
 函中,意谓为学习矿学而派遣来日的“矿务毕业学生”,
 也就是外务省委托弘文学院院长予以教育的“矿务学生”。
 006不过,鲁迅所在矿山科使用的教科书因没有矿物的独立分
 类而归于博物类,并纳入普通科管理。同学年龄从16岁到
 33岁不等,平均年龄24岁。21岁的鲁迅在那时看来不算
 大龄。同学队伍出身复杂,有八旗子弟,也有举人、拔贡
 生、监生等考取过科举功名者。学监是姚文甫。
 当时,学校里约有500名中国留学生。整个日本的中
 国留学生也不过608名。在鲁迅的笔下,上野绯红如轻云
 的樱花树下,他们成群结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
 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
 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1)。然而,日本
 小孩子见了,却呼之“锵锵波子”。
 课堂内外
 弘文学院每学年分三个学期,自9月11日至12月24日
 为第一学期 ;翌年1月8日至3月31日为第二学期 ;4月8日
 至7月31日为第三学期。4月抵达的鲁迅显然为1902级的
 春季入校生。弘文学院采用寄宿制,一间宿舍住六名学生。
 (1)?鲁迅 . 朝花夕拾 · 藤野先生 [M]// 鲁迅 . 鲁迅全集 :第2卷 . 北京 :人民文
 学出版社,2005 :313.
 007学费每学年300日元,可分一个月或数个月分期付款。医
 药费由学院负担,病情较重的学生则由保证人领回,费用
 自理。
 授课日数每学年为43周,授课时数每周33个学时。
 每周最少要学日语12个学时,多时达到每周27个学时。对
 于科学科目的学习,鲁迅印象深刻。他后来回忆 :“三泽
 力太郎先生教我水是养气和轻气所合成,山内繁雄先生教
 我贝壳里的什么地方其名为‘外套’。”(1) 由课程表可见自然
 科学课程有理科示教、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等。大
 体相当于日本旧制中学的内容,应视为完全教育,而非预
 备教育。
 鲁迅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上午六时起床,六时半行
 礼,七时早餐,九时至十二时自习,正午午餐,下午一时
 至五时上课,五时半至九时入浴,九时半行礼,十时熄灯。
 鲁迅不仅学习刻苦,还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交朋友、
 习柔道、跑书店、广阅读、译作品,每天能量满载。
 在日语老师松本龟次郎的怀想中,课堂上的鲁迅听讲
 专注,反应敏捷。松本是“二战”前日本对中国留学生进
 行日语教育的开拓者。一次课上,他要求把助词“に”改
 (1)?鲁迅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M]// 鲁迅 . 鲁迅全集 :第6
 卷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26.
 008成汉字,相当于汉字的“于”或“於”,要写板书。有同
 学说,不必写“于”或“於”两个字,只写其中一个就行。
 当时松本并不知道中文里二字发音是相同的,听说没有区
 别,就确认用一个字。结果立即受到一些人的反驳,他有
 些不知所措。见此情景,鲁迅起立发言,温和地指出,在
 汉语里,“于”或“於”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相当于日
 语的“に”时,由于是同音同义,不管写哪个都行。听了
 鲁迅的解释,松本深觉有必要与中国人一起研究汉字的使
 用方法。后来,他编写《日语日文科教材》,便采纳了鲁
 迅的意见,将其提供的情况作为例句使用,如问 :“君由
 何年留学於敝国乎?”答 :“我从贵国明治三十五年四月
 留学。明年我弟亦将来日本。”上述回答,完全符合鲁迅
 的生平经历。而鲁迅还于1934年参与翻译了《日语助动
 词助词使用法》(许达年编)。
 校长嘉纳治五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还于
 1882年创立了讲道馆柔道。后来,这种柔道又为学校以
 及警察等采用,逐渐向全国乃至海外普及,最终成为奥运
 会正式比赛项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