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HK$ 
			398
			 
			 
	
			  
			《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售價:HK$ 
			301
			 
			 
	
			  
			《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售價:HK$ 
			305
			 
			 
	
			  
			《 
			DK草药大百科
			》 
			 售價:HK$ 
			1367
			 
			 
	
			  
			《 
			甲骨文丛书·英国人在印度:三百年社会史
			》 
			 售價:HK$ 
			806
			 
			 
	
			  
			《 
			唯美手编.17,绚丽的春夏毛衫
			》 
			 售價:HK$ 
			250
			 
			 
	
			  
			《 
			朱可夫回忆录:艰难的胜利
			》 
			 售價:HK$ 
			653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1010
			 
			 
	
 
      | 
     
      
      
      
      
         
          | 內容簡介: | 
         
         
          |  
            艺术领域中的身体研究不曾断裂,其作为主体与他者、物质与精神、个人微观世界与宏观宇宙的动态连接纽带,不断随着社会发展衍生出复杂多样的艺术观念与审美表达。本书以美国当代艺术中数十位重要的波普艺术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从纵横两个方向探究波普艺术中身体形象演变的基本特征及主要问题。众多艺术家以表象的形象来象征个体在物欲社会中的自我沉沦,并试图借助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形式进行个体的反思,从而实现自我调节与自我超越。《视野与观念——20世纪下半叶以来波普艺术中的身体形象》一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丰富,具有较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不仅适合高等院校美术学专业师生学习,也可供当代艺术实践者参考阅读。
           | 
         
       
      
      
      
         
          | 關於作者: | 
         
         
          |  
            杨舒文,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硕士,清华大学博士,北京服装学院助理教授。当代青年艺术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委员。北京市美育文化创新项目获得者,北京市青年美术家艺术作品一等奖获得者,丹麦威卢克斯全球艺术展二等奖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绘画观念与表达研究,博士论文荣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曾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评论文章,创作的多幅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并被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
           | 
         
       
      
      
      
         
          | 目錄: 
           |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011
 第一节 波普艺术概念的界定/016
 第二节 身体概念的界定/021
 第三节 相关艺术家/024
 第二章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与身体题材的聚焦/029
 第一节 波普艺术的出现/030
 第二节 经典波普艺术中的题材类别/038
 第三节 美国波普艺术中的身体形象类型/048
 第四节 小 结/056
 第三章 挪用——经典波普艺术中符号化、类型化与模式化的身体形象/057
 第一节 挪用的绘画/059
 第二节 消费文化建构下的符号化身体形象/068
 第三节 政治文化建构下的类型化身体形象/075
 第四节 性别差异关注下的模式化身体形象/081
 第五节 挪用语言的手法策略/086
 第六节 小 结/091
 第四章 表现——芝加哥波普艺术中个性化的身体形象/093
 第一节 表现代替挪用/094
 第二节 芝加哥波普与弗朗西斯·培根的逻辑关联/100
 第三节 “多毛人物”小组的另类呈现与诠释/113
 第四节 表现语言的手法策略/121
 第五节 小 结/129
 第五章 重构——新波普艺术中虚拟性、多维性与互动性的身体形象/131
 第一节 从表现到重构/132
 第二节 技术视野中的虚拟性身体形象/134
 第三节 视觉场域转变与外延下的多维性身体形象/141
 第四节 沉浸式体验中的互动性身体形象/147
 第五节 重构语言的手法策略/154
 第六节 小 结/158
  
 结 语/159
 参考文献/163
 致 谢/166
           | 
         
       
      
      
        
     |